拼音注音 : Dēnɡ Lonɡ Cǎo
別名 : 燈籠果 來源 : 茄科燈籠草Physalis peruviana L.,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: 福建、廣東 性味 : 苦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消炎利水 用法用量 : 0.5~1兩 摘錄 :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Dēnɡ Lonɡ Cǎo 別名 : 打頭泡 出處 : 《陸川本草》 來源 : 為茄種植物燈籠草的全株。夏 生境分布 : 生于田間、路旁、村邊。我國(guó)南北各地均有分市。 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。莖直立或披散,上有細(xì)棱,具短毛。單葉互生,或2片聚生;卵圓形至矩圓形,長(zhǎng)3.5~10厘米,寬2~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略呈心形或斜偏,邊緣淺波狀或有疏鋸齒 化學(xué)成分 : 根含有機(jī)酸、氨基酸、黃酮甙、酚類及糖類。葉含綠原酸。果實(shí)富于胡蘿卜素,含水分89.55%、氮2.01%、脂肪0.28%、糖類3.51%、纖維素0.69%、灰分0.78%、有機(jī)酸0.56%。果汁中每100毫升含抗壞血酸40毫克,胡蘿卜素類2.6毫克。果殼含氯化鉀、檸檬酸鉀、植物甾醇,又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酸、亞油酸 性味 : ①《陸川本草》:"甘淡 功能主治 : 清熱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Dēnɡ Lonɡ Cǎo 別名 : 爆卜草 英文名 : 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, Herb of Cape-gooseberry,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出處 : 出自《陸川本草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燈籠果的全草 生境分布 : 我國(guó)福建、廣東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 性狀 : 性狀鑒別 全草長(zhǎng)25-60cm。莖略呈扁方柱形,具棱,表面灰黃白色或灰青色,密被白色茸毛。葉皺縮卷曲,展平后呈卵圓形 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酸漿雙古豆堿(phygrine)[1],古豆堿(hygrine),托品堿(tropine),3β-乙酰氧基莨菪烷(3β-acetoxytro-pane),N-甲基吡咯烷基古豆堿A(N-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) 藥理作用 : 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:燈籠果葉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動(dòng)物存活期延長(zhǎng)70%,宿萼提取物能延長(zhǎng)60%,莖提取物能延長(zhǎng)30%,根提取物能延長(zhǎng)10%。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體外試驗(yàn)如有抗微生物活性,其中葉提取物作用最強(qiáng) 性味 : 味苦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。主感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各家論述 : 1.《陸川本草》:行氣,消脹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365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《中藥大辭典》:燈籠草
《中華本草》:燈籠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