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Dài Mào
別名 : 文甲、瑇玳
來源 : 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.背部的甲片。全年均可捕捉。將玳瑁倒懸,用沸醋潑之,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,去掉殘肉,洗凈即得。
性味 : 甘,寒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鎮(zhèn)心平肝。用于熱病發(fā)狂,譫語,小兒驚風(fēng),癰腫瘡毒。
用法用量 : 1~3錢。多入丸、散劑用。
備注 : (1)警告:捕捉動物必須遵守國家相關(guān)法律規(guī)定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Dài Mào
別名 : 瑇瑁(《開寶本草》),蝳蝐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。
出處 : 《開寶本草》
來源 : 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。全年均可捕獲。捕得后,將其倒懸,用沸醋澆潑,其甲即能逐片剝下,去凈殘肉,洗凈。
生境分布 : 棲于溫、熱帶海洋中。以魚類、蝦蟹、軟體動物和海藻等為食。分布福建、臺灣、海南、西沙群島等地。主產(chǎn)臺灣、福建及廣東海南島、西沙群島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體長可達1.6米。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。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。鼻孔近于吻端。上須鉤曲,嘴形似鸚鵡,頜緣鋸齒狀。背面鱗甲,早期呈覆瓦狀排列,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,表面光澤,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。中央為脊鱗甲5枚,兩側(cè)有肋鱗甲4對;緣鱗甲25枚,邊緣呈鋸齒狀。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,呈黃黑色。四肢均呈扁平葉狀。前肢較大,具2爪,后肢只有1爪。尾短小,通常不露出甲外。
性狀 : 本品為近圓形、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,長10~20厘米,厚1.5~3毫米。邊緣較薄,中央稍厚。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。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,平滑而有光澤;內(nèi)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,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角質(zhì)。氣無。以片厚、花紋明顯、半透明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含角蛋白及膠質(zhì)等。
炮制 : 刷凈泥土,用溫水浸軟后,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。
歸經(jīng) : 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少陰、足厥陰經(jīng)。"
性味 : 甘咸,寒。①《開寶本草》:"寒,無毒。"②《品匯精要》:"味咸,性寒。"③《綱目》:"甘,寒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解毒,鎮(zhèn)驚。治熱病驚狂,中風(fēng),譫語,痙厥,小兒驚癇,癰腫瘡毒。①《食性本草》:"療心風(fēng)邪,解煩熱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破癥結(jié),消癰毒,止驚癇。"③《綱目》:"解痘毒,鎮(zhèn)心神,急驚客忤,傷寒熱結(jié),狂言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或磨汁,1~2錢;或入丸,散。
復(fù)方 : ①治急風(fēng)及中惡,不識人,面青,四肢逆冷:生玳瑁五兩(搗羅為末),安息香五兩(用酒煮似糊,用絹濾去滓),朱砂二兩(細研,水飛過),雄黃半兩(細研),琥珀一兩(細研),麝香一兩(細研),龍腦一錢(細研)。上藥都研令勻,以安息香糊和丸,如雞頭實大。用童子小便三合,生姜自然汁半合,相合暖過,不計時候,研下三丸。(《圣惠方》玳瑁丸)②治中風(fēng)不語,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:瑇瑁(鎊)、丹砂(研)、雄黃(研)、白芥子各半兩,麝香(研)一分。上五味,搗羅為末,再同研勻,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,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,溫童子小便下,不拘時候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玳瑁丸)③治痘瘡黑陷,乃心熱血凝也:生玳瑁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。入豬心血少許,紫草湯五匙,和勻溫服。(《痘疹論》)④預(yù)解痘毒,遇行時服此,未發(fā)內(nèi)消,已發(fā)稀少:生玳瑁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。和勻;溫服半臺,日三服。(《靈苑方》)⑤治迎風(fēng)目淚,乃心腎虛熱也:生碡瑁、羚羊角各一兩,石燕子一雙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薄荷湯下,日一服。(《飛鴻集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Dài Mào
別名 : 瑇琩、瑇琩甲、明玳瑁、文甲
英文名 : Hawksbill Carapace, Hawksbill Shell, Hawksbill Turtle Shell
出處 : 出自《開寶本草》。1.《開寶本草》:玳瑁,主解嶺南百藥毒,人刺其血飲,以解諸藥毒。2.《本草衍義》:玳瑁,生者入藥,蓋性味全也。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,為器物者是矣,與生熟犀其義同。3.《海搓余錄》:玳瑁,產(chǎn)于海洋深處,其大者不可得,小者時時有之。取用時,必倒懸其身,用器盛滾醋潑下,逐片應(yīng)手而下,但不老大則其皮薄不堪用耳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retmochelys imbricata (Linnaeus)采收和儲藏:將捕獲的活玳瑁倒掛懸起,用沸醋潑之,使其背部鱗片剝落,去除殘肉,洗凈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及海南西沙群島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玳瑁,體長60-170cm。頭部具對稱的鱗片,前額鱗2對。鼻孔近于吻端,吻長而側(cè)扁,上頜鉤曲,嘴似鸚鵡,頜緣鋸齒狀。幼時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狀排列,隨著年齒的增長而逐漸呈平鋪狀鑲嵌排列。頸角板短寬;椎角板5塊,中央有一明顯的棱脊;肋角板左右各4塊,第2塊最大;緣角板每側(cè)各11塊,相鄰第2對肋角板處的緣角板開始排列呈鋸齒狀;臀角板2塊,其間有一縫隙。腹甲前緣有較小的喉角板;兩側(cè)自肱角板、胸角板、腹角板、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間,均有1條隆起。在腹部中溝兩側(cè)形成兩條明顯的棱嵴,每側(cè)甲橋處有4塊下緣角板,在腋、胯區(qū)尚有數(shù)塊小角板。四肢扁平呈槳狀,覆被大鱗,前肢較大,具有2爪,后肢短小,僅具1爪。尾短小,不露于甲外,背甲棕紅色或棕褐色,有光澤,綴有淺黃色小花紋,頭及四肢呈棕色,腹部黃黑色有褐斑。
栽培 : 生活習(xí)性,棲息于溫、熱帶海洋中性兇猛以魚、蝦、蟹、軟體動物及海藻類等食物為主。繁殖技術(shù),春季開始繁殖。產(chǎn)卵期,離水登陸,在沙灘上挖抗穴產(chǎn)卵其中每穴130-250枚不等,孵化期為2個月。飼養(yǎng)管理,池養(yǎng)玳瑁水溫以23-30℃為宜,夏季每日換水1-2次。冬季1-5天換水1次,池水食鹽的濃度以1.5%-2.0%為宜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,本品呈長方形、菱形、三角形、多角形或近圓形板片狀,長8-24cm,寬8-17cm,厚1-3mm,中間較厚,邊緣薄似刀刃有不整齊的鋸齒狀。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澤,半透明狀,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相同的不規(guī)則花紋,背鱗甲中間有隆起的棱脊,斜切面顯層紋;內(nèi)表面有條紋形成云彩樣紋理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角質(zhì)。氣微,味淡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(keratin),其中含有賴氨酸(lysine)、組氨酸(histidine)等多種氨基酸;體脂含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山蘥酸(behenic acid),C14不飽和酸,C16不飽和酸,C18不飽和酸,C20不飽和酸,C22不飽和酸,C24不飽和酸及非皂化部分。
藥理作用 :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,玳瑁的乙醇提取液,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調(diào)節(jié)細胞亞群的T4和T8陽性細胞,僅有微弱誘導(dǎo)作用。
炮制 : 刷凈泥土,用溫水浸軟后,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。
鑒別 : 理化鑒別(1)本品醇浸出液,置紫外光下觀察,顯淡藍色綠色熒光。(2)取本品燒之,有羽毛焦臭,爆鳴聲及閃光,不冒煙。
歸經(jīng) : 心;肝經(jīng)
性味 : 味甘;咸;性寒
注意 : 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。
功能主治 : 平肝定驚;清熱解毒。主熱病高熱;神昏譫語抽搐;小兒驚癇;眩暈;心煩失眠;癰腫瘡毒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磨汁;亦可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涂。
復(fù)方 : ①治急風(fēng)及中惡,不識人,面青,四肢逆冷,生玳瑁五兩(搗羅為末),安息香五兩(用酒煮似糊,用絹濾去滓),朱砂二兩(細研,水飛過),雄黃半兩(細研),琥珀一兩(細研),麝香一兩(細研),龍腦一錢(細研)。上藥都研令勻,以安息香糊和丸,如雞頭實大。用童子小便三合,生姜自然汁半合,相合暖過,不計時候,研下三丸。(《圣惠方》玳瑁丸)②治中風(fēng)不語,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:DU瑁(鎊)、丹砂(研)、雄黃(研)、白芥子各半兩,麝香(研)一分。上五味,搗羅為末,再同研旬,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,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,溫童子小便下,不拘時候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玳瑁丸) ③治痘瘡黑陷,乃心熱血凝也:生玳瑁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。入豬心血少許,紫草湯五匙,和勻溫服。(《痘疹論》)④預(yù)解痘毒,通行時服此,未發(fā)內(nèi)消,已發(fā)稀少:生玳瑁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。和勾,溫服半合,日三服。(《靈苑宏》)⑥治迎風(fēng)目淚,乃心腎虛熱也:生DU瑁、羚羊角各一兩,石燕子一雙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薄荷湯下,日一服。(《飛鴻集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玳瑁,解毒清熱之功,同于犀角,古方不用,至宋時至寶丹始用之也。2.《食性本草》:療心風(fēng)邪,解煩熱。3.《日華子本草》:破ZHEN結(jié),消癰毒,止驚癇。4.《綱目》解痘毒,鎮(zhèn)心神,急驚客忤,傷寒熱結(jié),狂言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373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玳玳花
下一篇: 玳瑁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