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Dòu Bāo Jūn
別名 : 酸醬菌、馬屁包、色豆馬勃、牛眼睛、豆苞菇、豆包
出處 : 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硬馬勃科真菌彩色豆馬勃的子實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solithus tinctorius (Pers.)Cokeret Couch [Lycoperdon capitatum Gmelin.;Scleroderma tinctori-um(Mich.)Pers.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曠野土上或林下。為外生菌根菌。夏、秋季習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子實體不規(guī)則球形,徑2.5-12cm?;烤咭华M縮的柄。全株土黃色,淡赭銹色。包被膜質(zhì)易破裂。孢體內(nèi)部充滿豆米狀顆粒,堅硬,直徑1-4mm,埋于黑色膠狀物質(zhì)中,初呈檸檬黃色,后呈褐色,內(nèi)藏孢子,孢子球形,褐色,密布小刺,直徑8-10μm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子實體不規(guī)則扁球形,直徑2.5-11cm,基部收縮成柄狀。柄長1.5-5cm,直徑約3.5cm。包被淡銹色至青褐色,光滑,上部成片狀剝落,膜質(zhì),易碎。孢體黑色或暗褐色,充滿無數(shù)小包。小包呈不規(guī)扁多角形,黃色至褐色,外露后顯粉性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子實體含有萘型枕酸衍生物(naphthalenoid pulvinic acid derivative), 脂肪酸(fatty acid ),麥角甾醇過氧化物(ergostrol peroxide),豆包菌甾醇(pisosterol)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亞乙基-8-羊毛甾烯[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ethylidenelanost-8-ene]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二羥基-24-亞甲基-8-羊毛甾烯(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-droxy-24-methylenelanost-8-ene).
性味 : 辛;性平
功能主治 : 止血;解毒消腫。主胃及食管出血,外傷出血,凍瘡流水,流膿。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3-6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撒敷。
各家論述 :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辛、性平。有消腫、止血的功能。用于消化道出血、凍瘡流水、外傷出血等證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388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豆列當
下一篇: 豆葉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