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é Chánɡ Cài
別名 : 腳皮菜、雞腸菜、黑昆布、小海帶、野海帶、腳白菜、鵝蛋菜、簸箕菜、面筋菜、土海帶、海帶絲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萱藻科植物鵝腸菜的藻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ndarachne binghamiae J.Ag.采收和儲藏:冬、春季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風浪不太大的內灣中、低潮帶的巖石上。資源分布:我國東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臺灣、福建、廣東沿海較多。
原形態(tài) : 藻體暗褐色,幼體顏色較淺,一般高10-30(-50)cm,叢生,扁平,葉片狀,寬2-4cm,有時可達6cm,中上部略寬大,頂端鈍圓,成熟時頂端常腐蝕,葉基呈楔形。體外皮層為排列整齊的橢圓形細胞組成,內含色素體;內皮層細胞較大、脆壁較厚;髓部為厚壁分枝絲狀體交織構成。成熟藻體自外皮層細胞長出眾多配子囊,排列成柵狀,肉眼可見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塊,分布于整個藻體。固著器小盤狀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藻體紅褐色至灰褐色,皺縮扭曲成團。水浸展平后,呈扁平帶狀,綠褐色,長10-30cm,有的長達50cm,寬2-4cm,可達6cm,先端常腐潰殘缺。藻體表面有時可見深褐色斑塊狀的配子囊群。固著器小盤狀,柄短小。質堅韌,不易折斷。氣微腥,味咸。
化學成分 : 含十六烷酸(hexadecanoic acid),24-亞甲基膽甾醇(24-methylenecholesterol),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磷脂酰膽堿(phosphatidylcholine),及大褐馬尾藻甾醇(saringosterol),24-甲基膽甾-5,25-二烯-3β-醇(24-methylcholesta-5,25-dien-3β-ol)。褐藻酸(alginic acid),粗蛋白,甘露醇(mannitol),鉀,碘等。
歸經 : 肝;肺經
性味 : 咸;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化痰;軟堅散結。主甲狀腺腫;淋巴結腫;肺結核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15-30g。
各家論述 : 《漳浦縣志》:“鵝腸菜生海石中,長四、五寸,其薄如帶,色黃?!?/span>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421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鵝腸草
下一篇: 鵝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