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Fó Jiǎ Cǎo
別名 : 火燒草、火焰草(《履巉巖本草》),佛指甲(《綱目》),半支連(《醫(yī)宗匯編》),狗牙半支、鐵指甲(《綱目拾遺》),禾雀舌(《嶺南采藥錄》),禾雀蜊(《廣州植物志》),萬年草、午時花、小葉刀掀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金槍藥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狗牙瓣、小佛指甲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,尖葉佛甲草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,枉開口(《本草推陳》),鼠牙半枝蓮、豬牙齒(《江西草藥》),土三七、養(yǎng)雞草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野水濕地及巖石上?;蛟耘嘤谕@。分布我國東南部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肉質(zhì)草本,全體無毛。莖纖細傾臥,長10~15厘米,著地部分節(jié)節(jié)生根。葉3~4片輪生,近無柄,線形至倒披針形,長2~2.5厘米,先端近短尖,基部有短矩。聚傘花序頂生,花黃色,細?。惠?片,無距或有時具假距,線狀披針形,長1.5~7毫米,鈍頭,通常不相等:花瓣5,矩圓形,長4~6毫米,先端短尖,基部漸狹;雄蕊10,心皮5個,成熟時分離,長4~5毫米,花柱短。蓇葖果?;ㄆ诖耗┫某酢?/span>
性味 : 甘,寒。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味甘,寒,微毒。"②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甘淡,寒,無毒。"③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"味酸,性涼,微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消腫,解毒。治咽喉腫痛,癰腫,疔瘡,丹毒,燙傷,蛇咬傷,黃疸,痢疾。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爛研如膏,以貼湯火瘡毒。"②《綱目拾遺》:"治癰疔,便毒,黃疸,喉癬。"③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紅、白痢疾,水煎服;搗爛敷瘡散毒。"④《廣州植物志》:"搗汁服能退熱,止渴,止赤、白?。蛔骱幠芟屎砜谏嗄[;滴眼能消腫和角膜生斑翳。"⑤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清濕熱,解火毒。外敷雞眼。"⑥《本草推陳》:"對于各種化膿病發(fā)熱煩悶,膿毒?。郫徸唿S),毒蛇傷,血中毒,大量鮮草搗汁飲,有急救解毒之功。"
用法用量 : 外用:搗敷或搗汁含漱、滴眼。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0.5~1兩);或搗汁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喉火:狗牙瓣五錢,搗爛,加蛋清沖開水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②治咽喉腫痛:鮮佛甲草二兩。搗絞汁,加米醋少許,開水一大杯沖漱喉,日數(shù)次。(《閩東本草》)③治喉癬:狗牙半支搗汁,加陳京墨磨汁,和勻漱喉,日咽四、五次。(《救生苦?!罚苤稳榘b紅腫:狗牙瓣、蒲公英、金銀花。加甜酒搗爛外敷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⑤治無名腫毒:佛甲草加鹽搗爛,罨敷患處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⑥治天蛇頭疼不可忍:半支蓮?fù)悴蹞v爛,少加食鹽,包住患處。(《醫(yī)宗匯編》)⑦治諸癤毒,火丹,頭面腫脹將危者:鐵指甲,少入皮消搗罨之。(《李氏草秘》)⑧治湯燙火燒:火燒草不以多少,曬干,為細末,每用少許,冷水調(diào)敷患處。(《履巉巖本草》)⑨治蛇咬:佛甲草加項開口搗爛,罨咬傷處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⑩治黃疸:狗牙瓣(生)一兩,燉瘦肉四兩,內(nèi)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⑾治遷延性肝炎:佛甲草一兩,當(dāng)歸三錢,紅棗十個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⑿治牙疼:鐵指甲煅末,擦之。(王安卿《采藥志》)⒀治目赤腫痛而生火翳:鮮狗牙瓣搗汁,加人乳點眼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⒁治漆瘡:鮮狗牙瓣搗爛外敷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Fó Jiǎ Cǎo
別名 : 火燒草、火焰草、佛指甲、半支連、鐵指甲、狗牙半支、龍水草、回生草、禾雀舌、萬年草、午時花、金槍藥、狗牙瓣、小佛指甲、尖葉佛甲單、枉開口、鼠牙半枝蓮、豬牙齒、土三七、養(yǎng)雞草、關(guān)葉小石指甲。
英文名 : Linear Stonecrop Herb, Herb of Linear Stonecrop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。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佛甲草,生筠州。多附石向陽而生,有似馬齒莧,細小而長,有花黃色,不結(jié)實,四季皆有。采無時。2.《本草綱目》:佛甲草,二月生苗成叢,高四、五寸,脆莖細葉,柔澤如馬齒莧,尖長而小,夏開黃花,經(jīng)霜則枯,人多栽于石山瓦墻上,呼為佛指甲?!毒然谋静荨费裕咭?、二尺,葉甚大者乃景天,非此也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edum lineare Thunb.[S.obtusoklineare Hayata]采收和儲藏:鮮用隨采;或夏、秋兩季,拔出全株,洗凈,放開水中燙一下,撈起,曬干或炕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低山陰濕處或山坡、山谷巖石縫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佛甲草 多年生肉質(zhì)草本,高10-20cm。全株無毛。根多分枝,須根狀。莖纖細傾臥,著地部分節(jié)節(jié)生根。葉3-4片輪生,少數(shù)對生或互生;近無柄;葉片條形至披針形,質(zhì)肥厚,長2-2.5cm,寬約2mm,先端鈍尖,基部有短距。聚傘花序,頂生,有2-3分枝;花細小,疏生,無梗;萼片5,線狀披針形,不等長,長1.5-7mm;花瓣5,黃色,長圓狀披針形,長4-6mm,先端急尖,基部漸狹;雄蕊10,2輪,均較花瓣短;鱗片5,寬楔形至四方形,上端截形或微缺;心皮5,開展,長4-6mm。 蓇葖果,成熟時呈五角星狀。種子細小,卵圓形,具小乳狀突起?;ㄆ?-6月,果期7-8月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陰涼、濕潤環(huán)境,怕嚴寒。以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夾沙土較好,過粘或積水的地不宜栽培。栽培技術(shù) 用扦插繁殖,4、5月在選好的土地上作畦,按行株距25cm×25cm栽種。栽時,剪取莖技,長10-15cm,每穴栽3-4根,栽深3-5cm,澆水保持土壤濕潤。由于佛甲草喜陰涼環(huán)境,若成畦栽種,畦邊可套種1行玉米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細小。莖彎曲,長7-12cm,直徑約1mm;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,有明顯的節(jié),偶有殘留的不定根。葉輪生,無柄;葉片皺縮卷曲,多脫落,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,長1-2cm,寬約lmm。聚傘花序頂生;花小,淺棕色。果為蓇葖果。氣微,味淡。以葉多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金圣草素(chrysoeriol),紅車軸草素(pratensein),香豌顯甙(orobo-side),香碗豆甙-3'-甲醚(orobo-side-3'-methylether),三十三烷(tritriacontane)及δ-谷甾醇(δ-sitosterol)。
歸經(jīng) : 心;肺;肝;脾經(jīng)
性味 : 甘;淡;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利濕;止血。主咽喉腫痛;目赤腫毒;熱毒癰腫;疔瘡;丹毒;纏腰火丹;燙火傷;毒蛇咬傷;黃疸;濕熱瀉?。槐阊?;崩漏;外傷出血;扁平疣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搗汁含漱、點眼。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,鮮品20-30g;或搗汁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爛研如膏,以貼湯火瘡毒。2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治癰疔,便毒,黃疸,喉癬。3.《嶺南采藥錄》:治紅、白痢疾,水煎服;搗爛敷瘡散毒。4.《廣州植物志》:搗汁服能退熱,止渴,止赤、白?。蛔骱幠芟屎砜谏嗄[;滴眼能消腫和角膜生斑翳。5.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清濕熱,解火毒。外敷雞眼。6.《本草推陳》:對于各種化膿病發(fā)熱煩悶,膿毒病(疔瘡走黃),毒蛇傷,血中毒,大量鮮草搗汁飲,有急救解毒之功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429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佛杜樹
下一篇: 佛肚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