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Fènɡ Yǎn Guǒ
別名 : 頻婆果(《嶺外代答》),九層皮(《君子堂日詢手鏡》) 出處 :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 來(lái)源 : 為梧桐科植物蘋婆的種子。 生境分布 : 野生山坡林內(nèi)或灌叢中 原形態(tài) : 蘋婆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喬木,高達(dá)10米 性味 : 甘,溫 功能主治 : 溫胃,殺蟲。治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或研末為散。外用:煅存性研末調(diào)搽。 復(fù)方 : ①治腹中蛔蟲上攻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Fènɡ Yǎn Guǒ 別名 : 羅晃子 英文名 : Seed of Common Sterculia 出處 : 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。1.《君子堂日詢手鏡》:橫州,果苽之屬有名九層皮者,脫至九層方見肉,熟而食之,其味類栗。2.《嶺南雜記》:頻婆果,如大皂莢,莢內(nèi)鮮紅,子亦如皂莢子。皮紫,肉如栗,其皮有數(shù)層,層層剝之,始見肉。3.《思恩府志》:羅晃子 來(lái)源 : 藥材基源:為梧桐科植物蘋婆的種子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林內(nèi)或灌叢中,亦有栽培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蘋婆 喬木,高達(dá)10m。樹皮黑褐色,小枝幼時(shí)略被星狀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2-3.5cm;葉片薄革質(zhì),長(zhǎng)圓形或橢圓形,長(zhǎng)8-25cm,寬5-15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部圓或鈍,兩面均無(wú)毛。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披散 性狀 :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球形,黑褐色或暗栗色 歸經(jīng) : 胃 性味 : 甘;平 注意 : 脾虛便泄者禁服。 功能主治 : 和胃消食,解毒殺蟲。主翻胃吐食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-8枚 各家論述 : 1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泥土,腹痛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437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鳳眼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