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
別名 : 火艾、火草、白蒿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的戟葉火絨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ontopodium dedekensii (Bur. Et Fra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dedekensii Bur.et Franch.]采收和儲藏:6-7月采收,去根,洗凈,晾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400-3500m的高山和亞高山的林、干燥灌叢、干燥草地和草地,常在片生長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南部、甘肅、南部、與西部、湖南西部、四川北部與西部及西南部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東部。
原形態(tài) : 戟葉火絨草 多年生草本,高10-80cm。根狀莖分枝短,骨數(shù)個至10余個簇生的花莖和少數(shù)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,無蓮座狀葉叢。莖稍細弱,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綿毛;腋芽常在花后生長,成長達10cm而葉密集的分枝。葉寬或狹線形,長10-40mm或更長,寬1.3-6.5mm,基部心形或箭形,抱莖,上面被灰色棉狀或絹狀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。苞葉多數(shù),與莖上部葉多少等長2-4倍,披針形或線形,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,開展成直徑2-7cm的星狀苞葉群,或有長總苞梗而成數(shù)個分苞葉群。頭狀花序徑約4-5mm,5-30個密集,少有單生;總苞長3-4mm,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;總苞片約3層,先端無毛,干膜質,漸尖或近圓形,遠超出毛茸之上;小花異型,有少數(shù)雌花,或雌雄異株;花冠長約3mm,雄花花冠漏斗狀;雌花花冠絲狀;冠毛白色,基部稍黃色;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,有短毛狀密齒或細鋸齒;雌花冠毛絲狀,有細齒或密鋸齒,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?;ㄆ?-7月。
性味 : 味淡;辛;性溫
功能主治 : 祛寒止痛。主胃寒;腹痛;風濕關節(jié)疼痛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研末灸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439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分心木
下一篇: 分筋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