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榧子
拼音注音 : Fěi Zǐ
別名 : 香榧、榧樹、玉榧 、野杉
、柀子
英文名 : SEMEN TORREYAE
來源 : 本品為紅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 grandis Fort.的干燥成熟種子。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
,除去肉質(zhì)假種皮
,洗凈
,曬干。
性狀 : 本品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,長2~3.5cm
,直徑1.3~2cm。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
,有縱皺紋
,一端鈍圓,可見橢圓形的種臍
,另端稍尖
。種皮質(zhì)硬,厚約1mm
。種仁表面皺縮
,外胚乳灰褐色,膜質(zhì)
;內(nèi)胚乳黃白色
,肥大,富油性
。氣微
,味微甜而澀。
貯藏 : 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
。
炮制 : 去殼取仁。用時搗碎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性味 : 甘,平。
功能主治 : 殺蟲消積,潤燥通便 。用于鉤蟲、蛔蟲
、絳蟲病
,蟲積腹痛,小兒疳積
,大便秘結(jié)
。
用法用量 : 9~15g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榧子
拼音注音 : Fěi Zǐ
別名 : 彼子(柀子)(《本經(jīng)》) ,榧實(shí)(《別錄》)
,羆子(陶弘景),玉山果(《東坡詩集》)
,赤果
、玉榧(《日用本草》)。
出處 : 《唐本草》
來源 : 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 。10~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
,除去肉質(zhì)外皮,取出種子
,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生長于山坡,野生或栽培 。分布于安徽
、江蘇、浙江
、福建
、江西、湖南
、湖北等地
。主產(chǎn)浙江,湖北
、江蘇
,安徽、湖南
、江西
、福建等地亦產(chǎn)。
原形態(tài) : 榧(《別錄》),又名:野杉(《綱目》),香榧、木榧。常綠喬木,高達(dá)25米。樹皮灰褐色,枝開張,小枝無毛。葉呈假二列狀排列,線狀披針形,長1.2~2.5厘米,寬2~3毫米,愈向上部愈狹,先端突刺尖,基部幾成圓形,全緣,質(zhì)堅(jiān)硬,上面暗黃綠色,有光澤,下面淡綠色 ,中肋顯明,在其兩側(cè)各有一條凹下黃白色的氣孔帶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▎涡裕ǔ4菩郛愔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雄花序橢圓形至矩圓形
,具總花梗,雄蕊排成4~8輪
,花藥4室
;雌花無梗,成對生
,只1花發(fā)育
,基部具數(shù)對交互對生的苞片,胚珠1
,直生
。種子核果狀、矩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
,長2~3厘米
,先端有小短尖,紅褐色
,有不規(guī)則的縱溝
;胚乳內(nèi)縮或微內(nèi)縮。花期4月
。種子成熟期為次年10月
。
性狀 : 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,長2~4厘米,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,有縱皺紋,一端鈍圓,有一橢圓形的疤痕,色較淡,在其兩側(cè)各有一個小突起,另一端稍尖,外殼質(zhì)硬脆,破開后內(nèi)面紅棕色,有麻紋。種仁卵圓形,皺而堅(jiān)實(shí),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,仁黃白色,有油性。氣微香,味微甜。以個大、殼薄、種仁黃白色、不泛油
、不破碎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種子含脂肪油,中有棕櫚酸
、硬脂酸、油酸
、亞油酸的甘油酯
、甾醇。又含草酸
、葡萄糖
、多糖、揮發(fā)油
、鞣質(zhì)等
。
藥理作用 : 榧子浸膏在試管內(nèi)對豬蛔、蚯蚓無作用,有謂能驅(qū)除貓絳蟲。日本產(chǎn)榧子含生物堿,對子宮有收縮作用,民間用以墮胎。
炮制 : 榧子:揀凈雜質(zhì),或去殼取仁,用時搗碎。炒榧子: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,內(nèi)仁黃黑,發(fā)出焦香味為度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蛴蒙鞍璩粗翢嵬福瑑?nèi)呈黃色
,外具焦斑
,取出,篩去砂
,放冷
。
歸經(jīng) : 入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
。"②《本草新編》:"入胃
、脾、大腸經(jīng)
,又入肺
。"
性味 : 甘,平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
,溫。"②《別錄》:"有毒
。"③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平澀
,無毒。"
注意 : ①蘇拭《物類相感志》:"榧子殼反綠豆。"②《本草衍義》:"(食之)過多則滑腸
。"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多食助火,熱嗽非宜
。"
功能主治 : 殺蟲,消積
,潤燥。治蟲積腹痛
,小兒疳積
,燥咳,便秘
,痔瘡
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腹中邪氣,去三蟲
,蛇螫
。"②《別錄》:"主五痔。"③陶弘景:"療寸白
。"④孟詵:"令人能食
,消谷,助筋骨
,行營衛(wèi)
,明目
。"⑤《日用本草》:"殺腹間大小蟲
,小兒黃瘦,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
。又帶殼細(xì)嚼食下
,消痰。"⑥《生主編》:"治咳嗽
,白濁
,助陽道。"⑦《本草備要》:"潤肺
,殺蟲
。"⑧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與使君子同功。"⑨《本草再新》:"治肺火
,健脾土
,補(bǔ)氣化痰,止咳嗽
,定呵喘
,去瘀生新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
;或入丸、散
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寸白蟲:榧子日食七顆,滿七日
。(《食療本草》)②治白蟲:榧子一百枚。去皮
,火燃啖之
,能食盡佳,不能者
,但啖五十枚亦得
,經(jīng)宿蟲消自下。(《救急方》)③治十二指腸蟲
、蛔蟲
、蟯蟲等:榧子(切碎)一兩,使君子仁(切細(xì))一兩
,大蒜瓣(切細(xì))一兩
。水煎去滓,一日三回
,食前空腹時服
。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④治卒吐血出:先食蒸餅兩三個,以榧子為末
,白湯服三錢
,日三服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①治療鉤蟲病每日吃炒榧子3~5兩 ,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
。曾治5例(其中3例兼有鞭蟲),皆經(jīng)1月左右痊愈
。治程中未見副作用
。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、蒜瓣煎服
,則療效更佳
。②治療絲蟲病取榧子肉5兩,頭發(fā)灰(血余灰)1兩
,研末混合調(diào)蜜搓成150丸
。日服3次,每次2丸
,以4天為一療程
。臨床觀察20例,第一療程后微絲蚴轉(zhuǎn)陰4例
,第二療程后轉(zhuǎn)陰9例
,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(zhuǎn)。治程中除1例服藥后有輕度頭暈外
,其他皆無不良反應(yīng)
。初步認(rèn)為本品對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
。
各家論述 : 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榧實(shí),《本經(jīng)》味甘無毒,然嘗其味
,多帶微澀,詳其用
,應(yīng)是有苦
,氣應(yīng)微寒。五痔三蟲
,皆大腸濕熱所致
,苦寒能瀉濕熱,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
。"②《本草新編》:"榧子殺蟲最勝
,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,切片用之至妙
,余用人湯劑
,蟲痛者立時安定,親試屢驗(yàn)
,故敢告入共享也
。凡殺蟲之物,多傷氣血
,惟榧子不然
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榧子
拼音注音 : Fěi Zǐ
別名 : 彼子 、榧實(shí)
、柀子、玉山果
、赤果
、玉榧、
、香榧
、野杉子
出處 : 出自1.陶弘景:榧實(shí),今出東陽諸郡 ,其子乃言療寸白
,不復(fù)有馀用。2.《唐本草》:榧實(shí)
,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
。《爾雅》云:杉也
。其樹大連抱
,高數(shù)仞
,葉似杉
,其木如柏,作松理,肌細(xì)軟
,堪器用者。3.《開寶本草》:彼子與此(榧實(shí))殊類
,既未知所用
,退入有名無用。4.《本草衍義》:榧實(shí)
,大如橄欖
,殼色紫褐而脆,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
,其仁黃白色
,嚼久,漸甘美
。過多則滑腸
。5.汪穎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orreya grandis Fort.ex Lindl.[Torreya grandi Fort.var .dielsii Hu]采收和儲藏:10-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,除去肉質(zhì)外皮,取出種子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溫暖濕潤的黃壤、紅壤及黃褐壤土,混生于森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南部、江蘇南部、浙江、福建北部、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(qū)、江西北部、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滌拔1400m以下的山地;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。
原形態(tài) : 常綠喬木,高達(dá)25m,胸徑55cm,樹皮淡灰黃色、深灰色或灰褐色,不規(guī)則縱裂。小枝近對生或輪生 ,一年生小枝綠色
,二至三年生小枝黃綠色
、淡褐色或暗綠黃色,稀淡褐色
。葉條形
,通常直,長1.1-2.5cm
,寬2.5-4cm
,先端凸尖或具刺狀短尖頭,基部圓
,上面光綠色
,中脈不明顯,有2條稍明顯的縱槽
,下面淡綠色
,氣孔帶與中脈帶近等寬,綠色邊帶與孔帶等寬或稍寬
。雌雄異株
,雄球花單生葉腋,雌球花成對生于葉腋
,基部各有2對交叉對生的苞片及外側(cè)的一小苞片
,胚珠直立,單生于假種皮上
。種子橢圓形
、卵圓形、倒卵形或長橢圓形
,長2-4.5cm
,徑1.5-2.5cm,熟時假種皮淡紫褐色
,有白粉
,先端有小凸尖頭
,胚乳微皺
。花期4月
,種子翌年10月成熟
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榧適宜生長在涼爽多霧、潮濕的環(huán)境,幼時耐蔭蔽,開花結(jié)果期則需充足光照。以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
、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為好
,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。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
、扦插
、壓條、分根均可繁殖
。種子繁殖:秋播或春季2-3月上旬播種
。條播,溝寬10cm
,深10cm
,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,播后蓋章
,每1hm播種最1500kg
。幼苗出土后揭去蓋草,反搭棚遮蔭
。第2年春季
,按行距35cm,株距15cm移植
。移植后澆水?dāng)?shù)日
,以保成活。扦插繁殖:剪取硬枝
,在畦上每隔25cm開溝一條
,將插條靠溝一邊排列,覆土壓實(shí)
,露出地面1/3
,次年早春定植。壓條繁殖:春季選近根新枝
,彎曲至近地面
,切傷部分外皮,用土堆埋節(jié)傷部分
,澆水次年早春先將連接老樹一端節(jié)斷
,秋天移栽定植。分根繁殖:早春將叢生的新株分開定植
,經(jīng)常澆水
,直至成活。田間管理 每年都應(yīng)進(jìn)行中耕除草
,培土追
,定植5年后須進(jìn)行嫁接及整枝、修剪。病蟲害防治 主要有天牛為害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形或長卵圓形,長2-4cm,直徑1.5-2.5cm
。外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
,微具縱棱,一端鈍圓
,具一橢圓形種臍
,色稍淡,較平滑
,另端略尖
。種皮堅(jiān)而脆,破開后可見種仁1枚
,卵圓形
,外胚乳膜質(zhì),灰褐色
,極皺縮
,內(nèi)胚乳肥大,黃白色
,質(zhì)堅(jiān)實(shí)
,富油性。氣微
,味微甜澀
。炒熟后具香氣。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:種皮為10余列石細(xì)胞
,外方1-2列呈柵狀排列
,細(xì)胸類長方形,長橢圓形
,長100-200μm
,寬約35μm,壁厚15-20μm
,胞腔狹縫狀
;向內(nèi)則細(xì)胞漸呈等徑性,直徑40-110μm
,壁厚約15μm
,胞腔較大,壁孔明顯
;內(nèi)外石細(xì)胞均可見清晰的孔溝和層紋。外胚乳與內(nèi)種皮完全分離,為數(shù)列棕色薄壁細(xì)胞
,有時可見念珠狀的細(xì)胞壁
,外方不整齊,常破裂而呈圓腔狀
;內(nèi)胚乳細(xì)胞類多角形
,壁較厚,富油滴
,并含少量淀粒
。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未5g,以氯仿10ml回流15min
,濾過
。濾液濃縮至2ml供點(diǎn)樣用。同時以亞油酸氯仿液為對照液
。點(diǎn)樣于同一硅膠H-1%CMC薄板上
,用苯-乙酸乙酯(8:2)展開,噴以0.1%α-亞硝基-β-萘酚濃硫酸試劑后
,加熱
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同位置上
,顯相同的色斑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種子含54.3%的脂肪油,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(dá)74.88%。
藥理作用 : 1. 驅(qū)蟲作用 榧子浸膏在試管內(nèi)對豬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