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Gě Xùn
別名 : 葛乳、葛花菜(《綱目》),葛菌、紅血蓮(《四川中藥志》),螺絲起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為蛇菇種植物蛇菇的全草。八月采。
生境分布 : 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。分布我國中南、西南部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內(nèi)質(zhì)草本,高10~15厘米。莖為塊狀球形,粗厚肥大,不規(guī)則分裂,淡黃褐色,具淡白色星狀小突起;花莖粗壯而直立,紅色,由塊莖頂端抽出,高8~12厘米,徑1~1.5厘米。葉螺旋互生,著生于花莖上,退化,呈鱗片狀,卵形、闊卵形或狹卵形,橙黃色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,為頂生內(nèi)穗狀花序;花小形,無數(shù),深紅色,密集于序軸表面;雄花的花被4~6瓣,深裂,雄蕊4~6。花絲連合為單體;雌花無花被,雌蕊1,子房橢圓形,有柄,1室,1胚珠。堅(jiān)果?;ㄆ?~7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根莖和花的脂質(zhì)部分中分離出蒲公英甾醇、β-香樹脂醇和棕櫚酸。
性味 : 苦甘,涼。①《綱目》:"苦甘,無毒。"②《綱目拾遺》:"性涼。"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味澀苦,性寒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解毒,醒酒。治風(fēng)熱癍疹,肺熱咳嗽吐血,血崩,痔瘡。①《綱目》:"醒酒,治酒積。"②《綱目拾遺》:"解肌熱,散風(fēng)火及陽明風(fēng)熱癍疹。"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清肺熱,解熱毒。治咳嗽吐血,血崩及痔瘡腫痛。"④《湖南藥物志》:"指生蛇頭疔,小兒陰莖腫,搗爛敷患處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;或燉肉。外用: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肺熱咳嗽吐血:葛菌、肺筋草、鹿銜草、巖白菜、白茅根、狗地芽根。燉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②治腸風(fēng)下血:葛菌、老君須、棕樹根。煎水去藥渣,取藥液燉黃蟮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Gě Xùn
別名 : 葛花菜、葛乳、蛇菰 、螺絲起、葛菌、紅血蓮、葛蕈藥、菌藤菌、地重樓、紅冬菰、鋪地開花、深山不出頭、石蓮花、土心肝、角菌、角花、菖菌、地紅果、列當(dāng)、球穗蛇菰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1.《綱目》:葛花菜,諸名山皆有之,惟太和山采取,云乃葛之精華也。秋霜浮空,如芝菌涌生地上,其色赤脆,蓋蕈類也。2.《綱目拾遺》:葛花菜,名山皆有,亦產(chǎn)高州?!痘浿尽罚咧荻喾N葛,雷州人市之為XIGU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蛇菰科植物紅冬蛇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. F.[Balania harlandii (Hook.f.)van Tiegh.」采收和儲藏:八月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600-2100m的蔭蔽林下較濕潤的腐殖土壤處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草本,高2.5-9cm。根莖蒼褐色,扁球形或近球形,直徑2.5-5cm,分枝或不分枝,表面粗糙,密被小斑點(diǎn),呈腦狀皺褶?;ㄇo長2-5.5cm,淡紅色;鱗狀苞片多少肉質(zhì),紅色或淡紅色,長圓狀卵形,聚生于花莖基部,呈總苞狀?;ù菩郛愔辏ㄐ颍换ㄐ蚪蛐位蚵褕A狀橢圓形;雄花序軸有凹陷的蜂窠狀洼穴,雄花3數(shù),花被裂片3,聚藥雄蕊有3枚花藥,花梗自洼穴伸出;雌花子房黃色,著生于附屬體基部或花序軸表面上,花柱絲狀,附屬體暗褐色,倒圓錐形或倒卵形,頂端截形或中部突起,無柄或有極短的柄。花期9-11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同屬植物日本蛇菰(Balanophora japonica Makino)中含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,β-香樹脂醇(β-amyrin),棕桐酸(palmitic acid)[1,2],阿魏醛(ferulaldehyde),對香豆酸甲酯(methyl p-coumarate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咖啡酸甲酯(methyl caffeate),主旋松脂酚(pinoresionol),沒食子酸甲酯(methyl gal-late),左旋落葉松脂醇(lariciresinol),蛇菰脂醛素(balanophonin),松柏成(coniferin),阿魏醛β-D-葡萄糖甙(ferulaldebgde β-D-glu-coside),左旋松脂酚β-D-葡萄糖甙(pinoresinol β-D-glucoside)[3],咖啡酸-β-D-葡萄糖酯(caffeic acid-β-D-glucosylester)[4]。日本蛇菰所含的(-)松脂酚-β-D-葡萄糖甙及咖啡酸卡-β-D-葡萄糖酯能抑制刀豆球蛋白A(Con A)誘導(dǎo)的大鼠肥大細(xì)胞釋放組胺,從而減輕炎癥反應(yīng)[1]。
歸經(jīng) : 肺;大腸經(jīng)
性味 : 苦;澀;性寒
功能主治 : 涼血止血;清熱解毒。主咳嗽咯血;血崩;腸風(fēng)下血;痔瘡腫痛;梅毒;療瘡;小兒陰莖腫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~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肺熱咳嗽吐血:葛菌、肺筋草、鹿銜草、巖白菜、白茅根、狗地芽根。 燉肉服。 (《四川中藥志》)②治腸風(fēng)下血: 葛菌、老君須、棕樹根。煎水去藥渣,取藥液燉黃鱔服。 (《四川中藥志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醒酒,治酒積。2.《綱目拾遺》:解肌熱,散風(fēng)火及陽明風(fēng)熱癍疹。3.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肺熱,解熱毒。治咳嗽吐血,血崩及痔瘡腫痛。4.《湖南藥物志》:指生蛇頭疔,小兒陰莖腫,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585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葛蔓
下一篇: 葛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