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Guàn Gǔ
出處 : 《別錄》
來源 : 為鸛科動物白鸛的骨胳。
生境分布 : 活動于開闊沼澤和潮濕草地上 原形態(tài) : 白鸛(陶弘景),又名:冠雀(《后漢書》) 性味 : ①《別錄》:"味甘,無毒。"②《藥性論》:"大寒。" 功能主治 : 治癆瘵,胸腹痛,喉痹,蛇咬。①《別錄》:"主鬼蠱諸疰毒,五尸心腹疾。"②《藥性論》:"治尸疰 復(fù)方 : 治積聚,胸痛連背,走無常處,或在藏,或腫在腹,或奄奄然而痛:鸛骨三寸,雄黃、莽草、丹砂(一作’丹參’)、牡蠣(一作’牡丹’)各四分,藜蘆、桂心、野葛各二分,斑貓十四枚,巴豆四十枚,蜈蚣一枚,芫菁十四枚,上十二味,末之,蜜丸,服如小豆大二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(《千金方》鸛骨丸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Guàn Gǔ 別名 : 原動物白鸛、冠雀 英文名 : Stork bone 出處 : 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1.陸璣《詩疏》:鸛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鸛科動物白鸛的骨骼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性寧靜而機(jī)警。常單個或小群溫游在開闊平原的池塘、沼澤的淺水中覓食或靜等餌物。休息時常一腳站立。有時棲止于大樹干上。飛時頸和腳呈一直線,飛行強(qiáng)健和緩慢。以魚、蛙、昆蟲及小型鼠類為食。營巢于高大松樹或橡樹上。資源分布:國內(nèi)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,但數(shù)量較少。 原形態(tài) : 白鸛,大型鳥類 歸經(jīng) : 肺;脾經(jīng) 性味 : 味甘 注意 : 《本草拾遺》“禿人毛發(fā) 功能主治 : 解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-10g 復(fù)方 : 鸛骨丸(《千金方》):治積聚 各家論述 : 1.《別錄》:主心腹疾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624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《中華本草》:鸛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