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海桐皮
拼音注音 : Hǎi Tónɡ Pí
別名 : 刺桐、山芙蓉、空桐樹
來源 : 豆科喬木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.的樹皮或根皮。四季可采,曬干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性味 : 苦,平。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濕,舒筋通絡(luò)。用于風(fēng)濕麻木,腰腿筋骨疼痛 ,跌打損傷;外用治各種頑癬
。
用法用量 : 3~5錢 。外用適量。
備注 : (1)不同地區(qū)海桐皮同名異物甚多 ,常見如下數(shù)種: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Koidz.東北地區(qū)
;木棉科木棉Bombax malabarica L.廣東地區(qū);蕓香科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. et Zucc.福建和江浙地區(qū)
。(2)適用于下肢關(guān)節(jié)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癥,常配合牛膝
、薏苡仁
、五加皮等藥同用
。治濕熱下注、腳膝疼痛的病癥
,可配合萆薢
、木通等藥同用。此外
,本品外用治疥癬
,可配合川槿皮、蛇床子
、大黃
,浸酒外搽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海桐皮
拼音注音 : Hǎi Tónɡ Pí
別名 : 釘桐皮、鼓桐皮、丁皮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
,刺桐皮(《中藥材手冊》),刺通
、接骨藥(《貴州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開寶本草》
來源 : 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。全年可收,而以春季較易剝?nèi)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,將樹砍伐剝?nèi)「善ぃ稳ゼ碳盎夜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,曬干?/span>
生境分布 : 野生或栽植為行道樹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臺灣等地。產(chǎn)廣西
、云南、福建
、湖北等地
。
原形態(tài) : 刺桐(《南方草木狀》),又名:山芙蓉
、梯枯
、空桐樹、雞桐木
、海桐
。高大喬木,高可達(dá)20米
。樹皮灰棕色,枝淡黃色至土黃色
,密被灰色絨毛
,具黑色圓錐狀刺
,2
、3年后即脫落。3出復(fù)葉
,互生
,或簇生于枝頂
;總?cè)~柄長10~15厘米;小葉片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
,長10~15厘米
,頂端小葉寬過于長
,先端漸尖而鈍
,基部近截形
,或闊菱形,全緣,上面深綠色
,下面粉綠色,兩面葉脈均有稀疏毛茸
;頂生小葉柄長3.5~4.5厘米
,側(cè)生小葉柄短,長約5毫米
;托葉2
,線形,長1~1.3厘米
,早落
。總狀花序
,長約15厘米
,被絨毛
;總花梗長7~10厘米;萼佛焰狀
,長約2~3厘米
,萼口偏斜,由背開裂至基部
;花冠蝶形
,大紅色,旗瓣長5~6厘米
,翼瓣與龍骨瓣近相等
,短于萼;雄蕊10
,兩束,花絲淡紫色
,長3~3.5厘米
,藥黃色;花柱1
,淺綠色
,柱頭不分裂
,密被紫色軟毛。莢果串珠狀
,微彎曲
。種子1~8顆
,球形
,暗紅色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ㄆ?月
。
性狀 : 干燥干皮,呈半筒狀或板片狀 ,長約30~60厘米
,厚約1~2毫米
,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
,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,邊緣不整齊
,微突起或平鈍
;皮上有大形釘刺
,刺尖有時被磨去
,可以剝落
;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;內(nèi)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
,平滑,有細(xì)縱紋
。質(zhì)硬而韌,易縱裂
,不易橫斷
。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
,富纖維性
。氣微香
,味苦
。以皮張大、釘刺多者為佳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樹皮含刺桐靈堿、氨基酸和有機(jī)酸。種子含油,油中含飽和有機(jī)酸36.7%和不飽和有機(jī)酸(油酸、亞油酸)63.3%,另含下箴刺桐堿。
藥理作用 : 海桐皮水浸劑(1:3)在試管內(nèi)對藍(lán)色毛癬菌、許蘭氏黃癬菌、鐵銹色小芽胞癬菌、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炮制 : 用清水浸泡,洗凈泥屑,切成小塊,曬干。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脾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足太陰
、陽明經(jīng)。"②《本草求真》:"專入肝
。"
性味 : 苦辛,平
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"味苦
,溫
,無毒
。"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苦,平
,無毒
。"⑧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味苦辛。"
注意 : 血虛者不宜服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腰痛非風(fēng)濕者不宜用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痢疾、赤眼、痹躄諸證非關(guān)風(fēng)濕者不宜用。"③《得配本草》:"血少火熾者禁用
。"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
,殺蟲
。治風(fēng)濕痹痛,痢疾
,牙痛
,疥癬
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"主腰腳不遂
,頑痹腿膝疼痛
,霍亂
,赤白瀉痢,血痢
,疥癬
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血脈麻痹疼痛,及煎洗目赤
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主霍亂中惡
,赤白久痢
,除甘匿
、疥癬
。牙齒蟲痛,并煮服及含之
,水浸洗目
,除膚赤
。"④《綱目》:"能行經(jīng)絡(luò)
,達(dá)病所
,又入血分及去風(fēng)殺蟲
。"⑤《嶺南采藥錄》:"生肌
,止痛,散血
,涼皮膚,敷跌打
。"⑥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消腫
,散瘀
,止痛。療咳嗽
,止產(chǎn)后瘀血作痛
。"⑦《貴州草藥》:"解熱祛瘀
,解毒生肌
。治乳癰
,骨折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
;或浸酒
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
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風(fēng)濕兩腿腫滿疼重,百節(jié)拘攣痛:海桐皮一兩,羚羊角屑、薏苡仁各二兩 ,防風(fēng)
、羌活、筒桂(去皮)
、赤茯苓(去皮)、熟地黃各一兩
,檳榔一兩
。上為散。每服三錢
,水一盞
,生姜五片,同煎至七分
,去滓
,溫服。(《腳氣治法總要》海桐皮散)②治腰膝痛不可忍:海桐皮二兩
,牛膝
、芎藭、羌活
、地骨皮
、五加皮各一兩,甘草半兩
,薏苡仁二兩
,生地黃十兩。八物凈洗
,焙干
,細(xì)銼,生地黃以蘆刀子切
,用綿一兩
,都包裹
,入無灰酒二斗浸
,冬二七日
,夏一七日,候熟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?招娘嬕槐K,每日早
、午
、晚各一次,長令醺醺
。合時不用添減
。禁毒食。(《續(xù)傳信方》)③治腳攣不能伸舉:海桐皮
、當(dāng)歸(去蘆
,洗凈,焙干)
、牡丹皮(去心)
、熟干地黃、牛膝(去蘆
,酒浸
,焙干)各一兩,山茱萸
、補(bǔ)骨脂各半兩
。上為細(xì)末。每服一錢
,水八分
,入蔥白二寸,煎至五分
,去滓
,溫服。(《小兒衛(wèi)生總微論方》海桐皮散)④治大風(fēng)疾:知母
、貝母
、烏梅肉、海桐皮
、金毛狗脊(去毛)
。上等分,為細(xì)末
,煉蜜丸
,如梧桐子大。每日空腹
、日中
、臨睡各服三十丸
;又每夜第一次睡覺(醒)時,急于頭邊取三十丸便服
,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
。大忌酒及房事、一切發(fā)風(fēng)之物
,只吃淡粥一百日
,皮肉自漸皆復(fù)。(《百一選方》神仙退風(fēng)丹)⑤治中惡霍亂:海桐皮煮汁服之
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⑥治風(fēng)蟲牙痛:海桐皮煎水漱之
。(《圣惠方》)⑦治風(fēng)癬有蟲:海桐皮、蛇床子等分
,為末
,以臘豬脂調(diào)搽之。(《如宜方》)⑧治傷折
,辟外風(fēng)
,止疼痛:海桐皮一兩(銼),防風(fēng)二兩(去蘆頭)
,黑豆一兩(炒熟)
,附子一兩(炮裂,去皮
、臍)
。上藥搗細(xì),羅為散
。每服
,以溫酒下二錢,日三
、四服
。(《圣惠方》海桐皮散)⑨治時行赤毒眼疾:海桐皮、兩
,切碎
,鹽水洗,微妙
,用滾湯泡
,待溫洗眼。(《本草匯言》)⑩治乳癰初起:刺通五錢
,紅糖一兩
,煎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各家論述 : 《本草求真》:"海桐皮,能入肝經(jīng)血分,祛風(fēng)除濕
,及行經(jīng)絡(luò),以達(dá)病所
。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
。若風(fēng)自內(nèi)成
,未可妄用
,須隨癥酌治可耳。"
備注 : 廣西除用干皮外,其根皮亦同等入藥。除上述品種外,在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等地,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作海桐皮使用。參見"刺楸樹皮"條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海桐皮
拼音注音 : Hǎi Tónɡ Pí
別名 : 釘桐皮、鼓桐皮
、刺桐皮、刺通
、接骨藥
。
英文名 : Bark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, Bark of Himalayan Coralbean
出處 : 出自《開寶本草 》《廣州植物志》:刺桐,印度人有用(樹皮)以退熱及治膽病的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刺桐、喬木刺桐干皮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Erythrina variegata L.[E.indica Lam.]2.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.[E.tienensis Wang et Tang]采收和儲藏:栽后8年左右
,即可剝?nèi)淦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通常于夏、秋季進(jìn)生
。有剝?nèi)「善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、砍枝剝皮和挖根剝?種方法。剝后
,刮去灰垢
,曬干即成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野生或栽培為行道樹。2.生于山溝或草坡上
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浙江、福建
、臺灣
、湖北
、湖南、廣東
、廣西
、四川、貴州
、云南等地
。2.分布于四川、貴州
、云南等地
。
原形態(tài) : 1. 刺桐 大喬木,高可達(dá)20m 。樹皮灰棕色
,枝淡黃色至土黃色,密被灰色絨毛
,具黑色圓錐狀刺
,二三年后即脫落。葉互生或簇生于技項
;托葉2
,線形,長l-1.3cm
,早落
;3出復(fù)葉;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
,長10-15cm
,頂端小葉寬大于長,先端漸尖而鈍
,基部近截形或闊菱形
,兩面葉脈均有稀疏毛茸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?偁罨ㄐ蜷L約15cm
,被絨毛;總花梗長7-10cm
;花萼佛焰苞狀
,長2-3cm,萼口斜裂
,由背開裂至基部
;花冠碟形,大紅色,旗瓣長5-6cm
,翼瓣與龍骨瓣近相等
,短于萼;雄藍(lán)10
,二體
,花絲淡紫色,長3-3.5cm
,花藥黃色
;花柱1,淡綠色
,柱頭不分裂
,密被紫色軟毛
。莢果串珠狀
,微彎曲。種子l-8顆
,球形
,暗紅色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ㄆ?月
。2.喬木刺桐 喬木,高7-8m
。樹皮有刺
。三出復(fù)葉,小葉腎狀扁圓形
,長10-20m
,寬8-19m,先端急尖
,基部近截形
,兩面無毛;小葉柄粗壯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偁罨ㄐ蛞干芗诳偦üI喜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花序軸及花梗無毛
;花萼2唇形,無毛
;花冠紅色
,長達(dá)4cm,翼瓣短,長僅為旗瓣的1/4
,龍骨瓣菱形
,較翼瓣長,均無爪
;雄蕊10
,5長5短;子房具柄
,有黃色毛
。莢果梭狀,稍彎
,兩端尖
,頂端具喙,基部具柄
,長約10cm
,寬約1.2cm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、濕潤缺陷候,喜歡陽光,不耐寒。在年平均溫度20.1℃,1月份平均溫度8℃以上,降水量110mm以上的地區(qū)均能生長。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為好。栽培技術(shù) 扦插繁殖:春季2-3月進(jìn)行。選1-2年生的健壯枝條,截成長約25cm,具芽3-4個 ,再按行距12-15cm
,株距8-10cm插于苗床,深為插條長的3/5-2/3
。插后保持床土濕潤
,約30d生根。春季萌芽前定植
。田間管理 每年追肥2-3次
,在萌芽前、夏季和休眠前進(jìn)行
,以氮肥為主
,鉀磷肥為輔
。病蟲害防治 桔全爪螨為害葉片,在發(fā)生期噴波美0.2-0.3度石硫?qū)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,?0%雙甲瞇1000倍液
,半月1次,連噴數(shù)次
。在冬季應(yīng)清潔田間破壞其越冬場所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(1)刺柚皮,呈半圓筒狀或板片狀,兩邊略卷曲,長約40cm,厚0.25-1.5cm,外 表面黃棕色至棕黑色,常有寬窄不等的縱溝紋。老樹皮栓皮較厚,栓皮有時被刮去,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黃色皮孔,并散布有釘刺,或除去釘刺后的圓形疤痕,釘刺長圓錐形,高5-8mm,頂銳尖,基部直徑5-10mm;內(nèi)表面黃棕色,較平坦,有細(xì)密縱網(wǎng)紋。根皮無刺。質(zhì)堅韌,易縱裂,不易折斷,斷面淺棕色,裂片狀。氣微,味做苦。(2)喬木刺桐皮,基本同刺桐皮,呈向內(nèi)卷的橫長條形或平坦的小方塊,厚3-6mm,外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,有的顯暗綠色
,粗糙;栓皮多脫落
,釘刺基部與栓皮界限不明顯
;內(nèi)表面淺黃棕色,平滑
,有細(xì)縱紋
。質(zhì)堅硬,折斷面黃色
,纖維性
。氣微,味微苦
。以皮薄
、帶釘刺者為佳。顯微鑒別 橫切面:(1)刺桐皮木柱層極厚
,由10余列至數(shù)十列木栓細(xì)胞組成
,木栓細(xì)胞呈方形或切向延長的長方形,壁薄
。栓內(nèi)層與皮層不易區(qū)分
,由數(shù)十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(xì)胞組成,基間有眾多含草酸鈣棱晶的厚壁細(xì)胞散在
,棱晶直徑8-30μm纖維束較少見
,或單個散在。韌皮部寬廣
,韌皮部薄壁細(xì)胞
、頹廢篩管群和纖維束相間排列,纖維束由3-4個至數(shù)十個纖維細(xì)胞組成
,壁厚
,木化,外有含晶細(xì)胞
,形成晶鞘纖維
。射線寬3-9列細(xì)胞,常向一方彎曲
。本品薄壁細(xì)胞中尚含草酸鈣棱晶
、淀粉或棕色物質(zhì)。(2)喬木刺桐皮與刺桐相似
。但含晶厚壁細(xì)胞較少
,草酸鈣棱晶直徑5-35μm。韌皮纖維束由數(shù)十個細(xì)胞組成
。粉末特征:(1)刺桐皮粉末灰色
。①木栓細(xì)胞多角形
,常多層重疊,壁菲薄
,非木化或微木化
。②含厚壁細(xì)胞常單個或數(shù)個相連,類方形或圓形
,細(xì)胞壁增厚不均勻
,木化,有時可見細(xì)小孔溝
,胞腔內(nèi)含草酸鈣棱晶
,直徑8-30μm。③纖維及晶鞘纖維較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