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ǎi Shí Biē
別名 : 石鱉、海八角毛、八節(jié)毛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陷板石鱉科動物紅條毛膚石鱉、銼石鱉科動物函館銼石鱉及多種石鱉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(Lischke)2.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 Pilsbry采收和儲藏:在海灘上或巖石縫間捕捉。捕得后洗凈,置陰暗通風處晾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棲息于潮間帶巖石上,北方可生活于數(shù)米深的淺海。能緩慢匍匐爬行于海藻叢中喜附著于巖石石縫或陰處。2.棲息于潮間帶巖礁石上或石縫間,以中下區(qū)為多。資源分布:1.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2.分布于渤海、黃海沿岸。生活于潮間帶,為我國海濱習見種。
原形態(tài) : 1.紅條毛膚石鱉,體卵圓形,長27-33mm,寬16-21mm。體色變化大,多為灰綠色或青灰色。背腹扁平,頭在馮下方,無眼及觸角,有一短而下彎的吻,吻中為口,口內(nèi)齒舌很長。背面中央突起,有呈覆瓦狀排列的石來質(zhì)殼片8塊,暗綠色殼片中央具有3條紅色色帶。前端頭殼頂部較光滑,邊緣部分有低平粒狀突起,腹面前方的嵌入片有齒裂5個。近兩端的殼片長寬略相近,中間的殼片略寬,峰部有縱肋,翼部有較大的顆較狀突起,嵌入片的翼部位置具1個齒裂。尾殼片較小,前緣中央微凹,后緣弧形,表面有顆料狀突起,嵌入后區(qū)兩側(cè)各具1齒裂。在殼片的四周置有一圈外套膜,形成較寬的環(huán)帶,呈深綠色,其周圍相間布有18叢棘束。腹面平擔,足扁而寬,幾占整個腹面。足與外套膜之間形成一較狹的外套溝。溝中有鰓22-24對。鰓列長約為足長的2/3。生殖孔和排泄孔位于外套溝稍后端。肛門位于足的后方。2.函館銼石鱉,體卵圓形,長22-35mm,寬12-19mm,背腹扁平,外表圭黃色或暗綠色,并雜有深色斑點。頭殼片放射肋細密,甚多,嵌入片具15-19個齒裂。中間殼片中央部有顯著的網(wǎng)狀刻紋。翼部有5-7條放射肋。嵌入片每側(cè)具2-3個齒裂。尾殼片中央?yún)^(qū)的刻紋與中間殼片的網(wǎng)狀相同,后區(qū)具細密的放射肋及環(huán)狀紋,嵌入片具12-20個齒裂。周圍環(huán)帶窄,表面布滿大小不等的鱗片。鰓35對,鰓列與足等長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,(1)紅條毛膚石鱉,全體呈卵圓形,背面有8塊呈覆瓦狀披列的石灰質(zhì)的殼片。殼片暗綠色,中部有3條紅色色帶。環(huán)帶較寬,深綠色,其上面有18叢棘束。氣腥,味咸。(2)函館銼石鱉,形似紅條毛膚石鱉。唯中間殼片中央部有顯著的網(wǎng)狀紋理,翼部有5-7條放射肋紋。
化學成分 : 全體含?;撬?taurine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肪(fat),蛋白質(zhì)(protein)等。還含兩種新類胡蘿卜素;(3S,4R,3R,6R)-β,ε-胡蘿卜素-3,4,3-三醇[(3S,4R,3R,6R)-β,ε-carotene-3,4,3-triol]和(3R,4R,3R)-β,β-胡蘿卜素-3,4-3-三醇[(3R,4R,3R)-β,β-carotene-3,4,3-triol]。
鑒別 : 理化鑒別(1)取本品粗粉適量,加石油醚提取,提取液濃縮至干,殘渣加氯信2ml溶解后移入小試管,沿管壁滴加濃硫酸1ml,靜止10min,上層顯橙紅色,并有藍色熒光,兩液界面呈血紅色環(huán)。(2)取(1)項提取過的殘渣加水煎煮,取水煎液1ml加入等量的茚三酮試劑,水浴加熱10min,呈紫色。
性味 : 味咸;性寒
功能主治 : 化痰散結(jié);清熱解毒。主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;麻風?。宦詺夤苎?/span>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焙焦研末,2-6g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690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海盤車
下一篇: 海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