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ǎi Yùn
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
來源 : 為海蘊科植物海蘊的藻體。
生境分布 : 分布遼寧、山東、廣東等地沿海。
原形態(tài) : 藻體絲狀粘滑,淺褐色至黃綠色,由絲狀體組成的假膜體,外形呈圓柱形,常中空,具有不規(guī)則的二叉式小分枝,體高8~30厘米或更長,基部固著器為盤狀。單室孢子囊橢圓形或倒卵圓形,多室子囊線形。附著在其它低潮線附近的藻體上,多數(shù)附著在繩藻或海蒿子的藻體上。
性味 : 《本草拾遺》:"咸,寒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《本草拾遺》:"主癭瘤結(jié)氣在喉間,下水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Hǎi Yùn
別名 : 滑溜菜
英文名 : Algae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1.《本草拾遺》:海蘊,生大海中。細葉如馬尾,似海藻而短也。2.《綱目》:海蘊,溫、亂絲也,其葉似之,故名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海蘊科植物海蘊的藻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Nemacystus decipiens(Sur.)Kuck.[Mesogloea decipiens Sur.;Cladosiphon decipiens(Sur.)Okam.]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平靜的內(nèi)灣、低潮線下。常纏繞附著在馬尾藻屬的多種藻體上。資源分布: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 : 藻體絲狀線形,極粘滑,淺褐色或黃綠色;成體逐漸變?yōu)辄S褐色或暗褐色,高10-15(-30)cm或更長。質(zhì)柔軟,極粘滑,稍中空,枝近互生,具不規(guī)則二叉式小分枝。髓部細胞長橢圓形,寬50-80μm,長100-150μm,排列疏松。皮層由單列或略分枝的同化絲組成,略彎曲,通常由10-15個細胞組成。基部常長出無色的毛。繁殖時由同化絲轉(zhuǎn)化而成單室孢子囊,橢圓形或倒卵圓形;多室孢子囊線形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藻體卷曲成團,黑褐色至灰黃綠色。水浸展平后呈線形,長8-25cm,枝近互生,呈不規(guī)則二叉式分枝。柔軟而粘滑。質(zhì)脆易碎,斷面常中空。氣微腥,味咸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含類胡蘿卜素(carotenoid),α,β-胡蘿卜素(carotene),β-玉蜀黍胡蘿卜素(β-zeacarpteme),海膽烯酮(echinenone),巖藻黃質(zhì)(fucoxanthin),鯰魚黃質(zhì)(parasiloxanthin),7,8-二氫鯰魚黃質(zhì)(7,8-dihydroparasiloxanthin),硫酸多糖(sulfated polysaccharide),多種有機酸。
藥理作用 : 將人免疫缺陷型病毒(HIV)用海蘊多糖50-100μg/ml于0℃處理2h,然后再與MT-4淋巴細胞一起培養(yǎng)3d,該淋巴細胞即呈抗原陰性。其機制是海蘊多糖 抑制了反轉(zhuǎn)錄酶活性。
歸經(jīng) : 肝;肺經(jīng)
性味 : 咸;寒;無毒
功能主治 : 消痰軟堅;利水消腫。主癭瘤;甲狀腺腫;喉炎;支氣管炎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各家論述 : 《本草拾遺》:主癭瘤結(jié)氣在喉間,下水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694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海蓬子
下一篇: 海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