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苦;溫,G,中藥,紅楠皮" />
拼音注音 : Hónɡ Nán Pí
出處 :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來源 : 為樟科植物紅楠的根皮或樹皮 生境分布 : 生長于溫暖地區(qū)的山地雜林中。分布浙江 原形態(tài) : 紅楠 化學成分 : 樹皮含鞣質(zhì)0.48% 功能主治 :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扭挫傷筋,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;治吐瀉不止,樹皮煎水服;治轉(zhuǎn)筋足腫,樹皮煎湯熏冼。"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Hónɡ Nán Pí 英文名 : Root-bark of Red Nanmu,Red Nanmu, Common Machilus, Thunberg Namu 出處 : 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紅楠的根皮、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achilus thunbergii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剝?nèi)「せ驑淦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長于山地闊葉混交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山東 原形態(tài) : 紅楠 化學成分 : 樹皮含鞣質(zhì)0.48%,樹脂12.38%,橡膠0.688%,多量粘液質(zhì)。根含芐基異喹啉生物堿:N-去甲亞姜罌粟堿(N-Norarmepavine)和牛心果堿(Reticuline)。心材含廿四烷酸(Lignoceric acid)、槲皮素 歸經(jīng) : 脾;肝;胃經(jīng) 性味 : 辛;苦;溫 注意 :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: 溫中順氣;舒經(jīng)活血;消腫止痛。主嘔吐腹瀉;小兒吐乳;胃呆食少;扭挫傷;轉(zhuǎn)筋;足腫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,或煎湯熏洗。 各家論述 :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扭挫傷筋,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;治吐瀉不止,樹皮煎水服;治轉(zhuǎn)筋足腫,樹皮煎湯熏洗。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753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楠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