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up id="kwqog"></sup>
<strike id="kwqog"></strike>
<kbd id="kwqog"></kbd>
<ul id="kwqog"><tbody id="kwqog"></tbody></ul><ul id="kwqog"><pre id="kwqog"></pre></ul>
  • <ul id="kwqog"><tbody id="kwqog"></tbody></ul>
  • 登錄
    首頁(yè) >> 中醫(yī)基礎(chǔ)常識(shí) >> 中藥材

    紅石耳

    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3 11:16:01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紅石耳

    拼音注音 : Hónɡ Shí ěr

    別名 : 石耳子

    、黃底石耳

    來(lái)源 : 地衣類石耳科石耳屬植物紅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,以葉狀體入藥

    。夏季雨后或細(xì)雨天采收
    ,除去雜物,曬干

    性味 : 淡、微苦

    ,平

    功能主治 : 健胃消食,理氣止痛

    。用于消化不良
    ,小兒疳積
    ,腹脹
    ,腹痛,痢疾

    用法用量 : 3~5錢

    備注 : (1)同屬植物黑石耳Gyrophora ternata Ach.與前種近似,可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

    。皮果衣屬植物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 (L.) Mann.與上種形態(tài)相似
    ,也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。

    摘錄 :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石耳

    拼音注音 : Hónɡ Shí ěr

    出處 : 《陜西中草藥》

    來(lái)源 : 為臍衣科植物紅腹臍衣的子實(shí)體

    。雨后采收
    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 : 生高山石上

    。分布陜西
    、山西等地

    原形態(tài) : 紅腹臍衣

    ,又名:紅腹石耳、黃底石耳
    。地衣體成葉狀,輪廓不規(guī)則
    ,直徑13~28毫米
    ,邊緣裂片很深
    ,近于多葉
    ,常有穿孔,裂片稍向上卷
    ,干燥后脆而易碎
    。上表面蒼白灰色至暗灰色,一般邊緣較深
    ,老朽者呈微棕灰色
    ;平坦或有不規(guī)則形的隆起
    ,臍背突起
    ,色較淺,皺縮成隆起而不規(guī)則形的脊
    。下表面橙紅色
    ,微帶黃棕色,邊緣暗棕色
    ,無(wú)假根,常有小凹陷
    ,局部有微小的網(wǎng)狀凹紋
    。臍的直徑2.5~3毫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 : 朱紅革殼衣含10余種氨基酸

    性味 : 淡微苦

    ,平

    功能主治 : 健胃消食

    ,利水消脹
    ,驅(qū)蟲。治消化不良
    ,腹痛
    ,痢疾,小兒疳積
    ,痞塊,蛔蟲病
    ,白帶

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

    復(fù)方 : ①治小兒疳積

    ,痞塊,蛔蟲癥:紅石耳二至五錢
    ,開(kāi)水泡脹,用菜油炒后再加開(kāi)水煎煮
    ,連湯服
    。②治消化不良,胃腹脹痛:紅石耳五錢
    ,太白米
    、太羌活各二錢,桃耳七八分
    ,水煎服。③治痢疾腹痛
    ,疳積:紅石耳三錢
    ,朱砂七二錢,太白米五分
    ,水煎服
    ,紅白糖為引

    備注 : 此外

    ,還有下列兩種,同等入藥
    。盤形石耳
    ,表面暗褐色
    ,里面褐色。朱紅革殼衣
    ,表面灰白色,里面黃褐色

   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    《中華本草》:紅石耳

    拼音注音 : Hónɡ Shí ěr

    別名 : 紅石耳子

    、石耳子

    出處 : 出自《陜西中草藥》。

    來(lái)源 : 藥材基源:為石耳科植物紅腹石耳的地衣體

    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Umbilicaria hypococcinea(Jatta)Lia-no[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]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雨后或細(xì)雨天采收
    ,曬干

   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帶的巖石表面

    ,單生或成片生長(zhǎng)。也見(jiàn)于巖石縫中的風(fēng)化石礫中
    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
    、陜西、西藏。

    原形態(tài) : 地衣體單片狀

    ,近圓形
    ,直徑可達(dá)2-3.6cm。裂片邊緣撕裂狀或稍向上翹起
    ;上表面灰褐色
    、黑褐色至淺污黑色,無(wú)光澤
    ;下表面光滑,裸露
    ,具少數(shù)假根
    ,假根圓柱狀;近中央臍部呈深紅色
    、番紅色
    、橘紅色,由中央至邊緣色澤漸淡
    ,連緣呈暗淡紫褐色。子囊盤散布于上表面
    ,直徑約2mm.

    性狀 : 性狀鑒別 地衣體單葉狀

    ,不規(guī)則圓形
    ,直徑1-3(-6-5)cm,邊緣瓣裂
    ,有時(shí)有小穿孔
    。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,連緣色較深
    ,平滑或有皺褶,中央臍外稍突起
    ,下表面近臍周圍呈橘紅色
    、銹紅色、邊緣近于黑色
    ,無(wú)或有少數(shù)假根
    。子囊盤圓形,黑色
    ,密集在上表面。質(zhì)脆
    ,易碎

    化學(xué)成分 : 地衣體含石茸酸(gyrophoric acid),黑荼漬素(atranorin),苔色酸甲酯(methyl orsellinate)和苔色酸乙酯(ethyl orsellinate),苔色酸(orsellinic acid),β-苔黑酚酸甲酯(methyl β-orcinolcarboxylate), 松蘿酸(usnic acid),2,2-雙[(1,8-二基-3-甲基)茵醌]

    歸經(jīng) : 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 : 微苦

    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 : 理氣健胃

    ;利水消脹
    。主消化不良
    ;腹痛;痢疾
    ;疳積

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5g

   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7641.html.

    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

    ,注重分享
    ,被刊用文章因無(wú)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
    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
    ,請(qǐng)聯(lián)系管理員
    ,我們會(huì)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(lái)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
    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(lái)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
    ,請(qǐng)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
    ,我們會(huì)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
    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    上一篇:

    下一篇:

    相關(guān)文章
    兩面青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兩面青拼音注音 :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: 甲滿來(lái)源 : 紫金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?苾擅媲郙aesa indica (Roxb.)A. DC.
    ,以全株入藥
    。生境分布 : 云南
    大青木
    羊外腎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羊外腎拼音注音 :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: 羊石子(《本事方》),羊腎(《四川中藥志》)
    。出處 : 《綱目》來(lái)源 : 為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?苿?dòng)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。宰羊時(shí)
    甲魚頭
    拼音注音 : Jiǎ Yú Tóu別名 : 腳魚頭
    、團(tuán)龜頭、鰲頭來(lái)源 :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(Wiegmann)
    ,以帶頸的頭入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