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ónɡ Bèi Yè
別名 : 紅帽頂樹、紅背娘
來源 : 為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紅背山麻桿Alchornea trewioides (Benth.) Muell.-Arg.,以根、葉入藥。根四季可采,夏秋采葉,曬干。
性味 : 甘,涼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,散瘀止血。用于痢疾,小便不利,血尿,尿路結(jié)石,紅崩,白帶,腰腿痛,跌打腫痛;外用治外傷出血,蕁麻疹,濕疹。
用法用量 : 根0.5~1兩,葉3~5錢;外用適量,鮮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Hónɡ Bèi Yè
別名 : 紅背娘、紅帽頂(《廣西中草藥》),紅羅裙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出處 : 《廣西中草藥》
來源 : 為大戟科植物紅背山麻桿的根、葉。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山坡、荒地的灌叢中。分布我國中部和東南、華南。
原形態(tài) : 灌木或小喬本,嫩枝有毛。單葉互生,闊心形或卵圓形,長6~15厘米,寬4~10匣米,先端長漸尖?;繙\心形或近截平,基出脈3條,基部有紅色腺體和2條線狀附屬體,上面綠色,近無毛,下面淺綠而帶紅色。被柔毛,嫩葉紫紅色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小鋸齒;葉柄長達7厘米,越至上部越短,老時變?yōu)榧t紫色。雄花序腋生,總狀,長7~10厘米,苞片披針形,腋內(nèi)有花4~8朵聚生,萼片2~3,雄蕊8;雌花序較短,頂生,花密集,萼片6~8,披針形,子房卵形,花柱3。蒴果球形,被灰白色毛,徑8~10毫米?;ㄆ?~6月。
化學成分 : 根中含大量生物堿和酚性物質(zhì)。葉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和糖類。
藥理作用 : ①止咳、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劑175克/公斤有明顯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敦咳法)。祛痰作用也艱顯著(小鼠酚紅法)。②對平滑肌的作用根煎劑并無舒張支氣管的作用(豚鼠離體肺灌流),但在離體家兔回腸試驗表現(xiàn)有明顯的抗乙酰膽堿作用。③抗菌作用試管試驗只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。
性味 : 《廣西中草藥》:"味甘,性涼。"
功能主治 : ①《廣西中草藥》:"解毒,除濕,止血,治痢疾,尿路結(jié)石或炎癥,血崩,白帶,風疹,疥瘡,腳癬,齲齒痛,外傷出血。"②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腰腿痛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根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葉:煎水洗或搗敷。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慢性氣管炎:用鮮紅背葉根3兩,炒后水煎兩次(每次約煎3小時),藥液混合濃縮成30毫升,每服15毫升,每日兩次,10天為一療程。治療115例,服藥一個療程后近期控制27例,顯效41例,好轉(zhuǎn)25例,總有效率為80.9%。服兩個療程的療效可有所提高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Hónɡ Bèi Yè
別名 : 紅背娘、紅帽頂、紅羅裙。
英文名 : root or leaf of Redback christmashush
出處 : 出自《廣西中草藥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大戟科植物紅背山麻桿的葉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chornea trewioises (Benth.)Muell.Arg.[Stipellaria trewioides Benth.]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葉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全年均可采根,洗凈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旁灌叢或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中部、東南和華南。
原形態(tài) : 紅背山麻桿 灌木或小喬木,幼枝被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達7cm,老時變?yōu)樽霞t色,越至上部的越短;葉片卵圓形或闊三角狀卵形或闊心形,長6-15cm,寬4-12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近平截或淺心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細鋸齒,上面近無毛,下面被柔毛;基出脈3條,基部有紅色腺體和2枚線狀附屬體。雄花序腋生,總狀,苞片披針形,腋內(nèi)有花4-8朵聚生,萼片2-3,雄蕊8;雌花序頂生,花密集,萼片6-8,子房卵形,花柱3。蒴果球形,被灰白色毛。直徑約8-10mm。花、果期3-6月。
毒性 : 小鼠口服紅背葉煎劑350g/kg,表現(xiàn)活動減少,無死亡;口服400g/kg,4只中3只死亡。
化學成分 : 根中含大量生物堿和酚性物質(zhì)。葉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和糖類。
藥理作用 : 1.止咳、祛痰作用:小鼠口服根煎劑175g/kg有明顯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致咳法),祛痰作用也很顯著(小鼠酚紅法)。2.對平滑肌的作用:根煎劑并無舒張支氣管的作用(豚鼠離體肺灌流),但在離體家兔回腸試驗表現(xiàn)有明顯的抗乙酰膽堿作用。3.抗菌作用:試管試驗只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。
歸經(jīng) : 膀胱;大腸;肺經(jīng)
性味 : 甘;涼
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;涼血解毒;殺蟲止癢。主痢疾;熱淋;石淋;血尿;崩漏;帶下;風疹;濕疹;疥癬;齲齒痛;褥瘡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鮮葉搗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 : 1.《廣西中草藥》:解毒,除濕,止血。治痢疾,尿路結(jié)石或炎癥,血崩,白帶,風疹,疥瘡,腳癬,齲齒痛,外傷出血。2.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腰腿痛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768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紅緣層孔菌
下一篇: 紅背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