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紅豆蔻
拼音注音 : Hónɡ Dòu Kòu
別名 : 大良姜、山姜
英文名 : FRUCTUS GALANGAE
來源 : 本品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.的干燥成熟果實。秋季果實變紅時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陰干。
性狀 : 本品呈長球形,中部略細,長0.7~1.2cm,直徑0.5~0.7cm。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,略皺縮,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,基部有果梗痕。果皮薄
,易破碎
。種子6,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
,黑棕色或紅棕色
,外被黃白色膜質(zhì)假種皮,胚乳灰白色
。氣香
,味辛辣。
貯藏 : 置陰涼干燥處。
炮制 : 除去雜質(zhì)。用時搗碎。
鑒別 : (1) 種子橫切面:假種皮細胞4~7列,圓形或切向延長,壁稍厚
。種皮的外層為1~5列非木化厚壁纖維,呈圓形或多角形
,直徑13 ~45μm
,其下為 1列扁平的黃棕色或深棕色色素細胞;油細胞 1列
,方形或長方形
,直徑16 ~54μm
;色素層細胞3~5列
,含紅棕色物
;內(nèi)種皮為 1列柵狀厚壁細胞,長約65μm
,寬約30μm,黃棕色或紅棕色
,內(nèi)壁及靠內(nèi)方的側(cè)壁極厚,胞腔偏外側(cè)
,內(nèi)含硅質(zhì)塊。外胚乳細胞充滿淀粉粒團
,偶見草酸鈣小方晶
。內(nèi)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。(2) 取本品種子粉末1g
,加乙醚20ml
,超聲處理10分鐘,濾過
,殘渣再加乙醚10ml洗滌一次
,濾過,合并乙醚液
,蒸干,殘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
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紅豆寇種子對照藥材1g
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~10μl
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
,以環(huán)己烷-醋酸乙酯(17:3) 為展開劑,展開
,取出,晾干
,置紫外光燈(254nm) 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
,顯三個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。噴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
,于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
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
,顯三個相同顏色的斑點
。
歸經(jīng) : 歸脾、肺經(jīng)。
性味 : 辛,溫。
功能主治 : 燥濕散寒、醒脾消食 。用于脘腹冷痛
,食積脹滿
,嘔吐泄瀉,飲酒過多
。
用法用量 : 3~6g 。
備注 : (1)本品之根狀莖稱“大良姜”,功能主治近“高良姜” 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豆蔻
拼音注音 : Hónɡ Dòu Kòu
別名 : 紅豆(王好古) ,紅蔻(《本草述鉤元》)
,良姜子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出處 : 《藥性論》
來源 : 為姜種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 。秋季果實變紅時采摘
,曬干或陰干。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干燥果實橢圓球形,長0.8~1.5厘米,直徑0.7~1厘米。一端有一小凹點(果柄痕),另一端冠以殘留的淡黃色花被,長可達5毫米。外皮紅棕色或棗紅色,略皺縮,質(zhì)薄,手捻之即碎。內(nèi)含6粒種子,呈扁圓四面形或三角狀多面形,黑棕色或紅棕色 ,微有光澤,外附一層白色薄膜
,破開內(nèi)為灰白色
。有香氣,味辛辣
。以顆粒飽滿
、氣味辛辣者為佳。
炮制 : 揀去雜質(zhì),篩去灰屑,用時搗碎。
歸經(jīng) : 《綱目》:"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辛,溫。①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。"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③《綱目》:"辛,熱。"
注意 : 陰虛有熱者忌服。①《藥性論》:"多食令人舌粗,不思飲食
。"②《生生編》:"最能動火傷目
,致衄,食料不宜用之
。"③《綱目》:"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。"
功能主治 : 散寒,燥濕,消食
。治脘腹冷痛
,嘔吐泄瀉,噎膈反胃
,瘧疾
,痢疾。①《藥性論》:"治冷氣腹痛
,消瘴霧氣毒
,去宿食
,溫腹腸,吐瀉
,痢疾
。"②《本草拾遺》:"治腸虛水瀉,心腹絞痛
,霍亂,嘔吐酸水
,解酒毒
。"③《綱目》:"治噎膈反胃
,虛瘧寒脹,燥濕散寒
。"④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止嘔進食
,大補命門相火。"⑤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溫中散寒
,醒脾燥濕。"⑥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外用治汗斑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8~1.5錢
。外用:研末搐鼻或調(diào)搽
。
復方 : ①治腹痛體冷,嘔沫
,不欲食:紅豆蔻(去皮)
,蓽茇
、桂心、白術(shù)
、當歸(研
,微炒)
、人參(去蘆頭)各半兩,附子一兩(炮裂
,去皮
、臍),白豆蔻三分(去皮)
,干姜半兩(炮裂
,銼)
,陳橘皮三分(湯浸
,去白瓤
,焙)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
,微炒去汗)三分
。上藥搗羅為末
,煉蜜和搗三
、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
。不計時候,以生姜湯下三十丸
。(《圣惠方》紅豆蔻丸)②治風寒牙痛:紅豆蔻為末,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
,并摻牙取涎
,或加麝香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紅豆蔻
拼音注音 : Hónɡ Dòu Kòu
別名 : 紅豆、良姜子
、紅扣、
英文名 : Galanga Galangal Seed, Galanga Galangal
出處 : 出自《藥性論》。1.《海藥本草》:紅豆蔻,擇嫩者加入鹽,櫐櫐作朵不散落,須以朱槿染令色深。善醒于醉 ,解酒毒,此外無諸要使也
。2.《開寶本草》:紅豆蔻
,云是高良姜子
,其苗如蘆
,葉似姜
,花作穗
,嫩葉卷而生
,微帶紅色
,生南海諸谷
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pinia galanga (L.) Willd.[Maranta galanga L.]采收和儲藏:栽培第3年開花結(jié)果,于11-12月果實剛呈紅色時采收,將果穗割回,攤放陰涼通風處4-7天,等果實皮變成深紅色時脫粒,去掉枝村,揚凈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曠野的草地或灌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。
原形態(tài) : 大高良姜,多年生叢生草本,高1.5-2.5m。根莖粗壯,圓形,有節(jié),棕紅色并略有辛辣味。葉2列,無葉柄或極短;葉片長圓形或?qū)捙樞危L30-50cm,寬6-140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
,
;邊緣鈍
,常棕白色
,兩面無毛或背面有長柔毛
;葉舌長5-10mm,先端鈍
。圓錐花序頂生
,直立
,鑫花,長14-32cm
,徑4-8cm
,花序軸上密生柔毛
,多分枝
;總苞片線形
,長約20cm
;小苞片披針形或狹長圓形
,長1-2cm
;花綠白色
,清香
;花萼管狀
,頂端不等的3淺裂,有緣毛
;花冠管與萼管略等長
,裂片3,長圓形
,唇瓣倒卵形至長圓形,長2.5-3cm,寬8-12mm
,基部成爪狀
,有紅色條紋;雄蕊1,與唇瓣基部
;子房下位,無毛,花柱細長
,柱頭略膨大
。
,蒴果長圓形
,不開裂
,長1-1.5cm
,寬約7mm
,中部稍收縮,熟時橙紅色
。種子多角形,棕黑色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ㄆ?-7月
,果期7-10月
。
栽培 : 叢生物學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向陽環(huán)境。稍耐旱 ,怕水漬,能耐短暫0℃低溫
,在-5℃時全株死亡
。以圭層深厚
、疏松
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無病呻吟土栽培為宜
。栽培技術(shù),用種子和分株繁殖
。種子繁殖:采用育苗移栽法
,11-12月采果實脫粒沙藏
。第2年4-5月播種
,開1.3m寬的高畦。條播
,按行距33cm在畦上開橫溝,播幅10cm
。苗期`經(jīng)常除草松土
,追肥3-4次
。第2年晚霜過后
,苗高33cm,雨委就可移地栽
。分株繁殖:可于每年夏天雨季進行,挖取部分帶一段根莖的植株
,地上莖可于離地約33cm處剪去以便栽種
。移栽可在6月雨季進行
,按行距1.3m
,株距1m挖穴,每穴栽苗2-3株
,每1hm2栽苗6750-7200穴
。田間管理,栽種后1-2年要加強管理
,每年中耕除草、追肥3次
,在6
、8、12月進行
。中耕后施磷肥、人畜糞水1次
,一般到第3年植株封行后,只須每年2-3月剪除枯殘莖葉
。12月采收后再中耕,并施堆肥和過磷酸鈣1次
。栽種后1-2年可間種豆科矮桿作物或蔬菜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,果實長圓形
,中部稍收縮,長0.7-1.5cm
,直徑0.4-1cm,表面紅棕色或淡紅棕色
,光滑或皺縮
,先端有突出的花被殘基
,基部有果柄痕
;果皮薄
;易碎。種子團長圓形或啞鈴形
,每室有種子2粒
;種子呈不規(guī)則狀四面體
,長4-6mm
,直徑3-6mm,表面暗棕色或褐棕色,微有光澤
,具不規(guī)則皺紋,外被淡黃色或灰黃色假種皮
,背面有凹陷種臍
,合點位于腹面
,種脊成一淺縱溝
。氣芳香而濃,味辛
、辣。以粒大
、飽滿
、氣味濃者為佳
。顯微鑒別
,種子橫切面:類圓形或類腎形,外周微波狀
。假種皮細胞多列,壁稍皺縮彎曲
。種皮表皮細胞1列
,徑向延長
,卵圓形或長圓形
,排列整齊,外被角質(zhì)層
。下皮細胞1列,內(nèi)含紅棕色色素
。油細胞1列
,切向延長內(nèi)含油滴
。色素層細胞4-5列
,切向延長,內(nèi)含棕色或棕黃色色素
。內(nèi)種皮厚壁細胞1列
,棕色或棕黃色,徑向延長
,圓柱形
,長至74μm
,直徑34μm
,外壁薄,非木化
,胞腔內(nèi)含硅質(zhì)塊。外胚乳細胞內(nèi)棄滿由微小淀粉粒集結(jié)成的淀粉團
,有的細胞內(nèi)含細小草酸鈣方晶
。內(nèi)胚乳細胞含糊粉粒
。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
。粉末特征:淡紅棕色。①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
,末端銳尖或稍鈍圓
,長至730μm
,直徑14-32μm,外具角質(zhì)層
。②下皮細胞長圓形或長方形,長63-108μm
,直徑27-70μm
,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
,內(nèi)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
。③油細胞位于下皮與色素層之間,切面觀細胞1列
,長方形或方形,內(nèi)含油滴
。④內(nèi)種皮厚壁細胞成片
,紅棕色或黃棕色
,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
,大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。?0-35)×(14-44)μm,壁厚約2.5μm
,非木化,胞腔內(nèi)含硅質(zhì)塊
,大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。?-30)×(11-40)μm
;斷面觀細胞排成柵狀
,胞腔位于一端,內(nèi)含硅質(zhì)塊
。此外有假種皮細胞,色素細胞
、外胚乳細胞
、內(nèi)胚乳細胞及色素塊
、草酸鈣方晶
、簇晶等。
化學成分 : 紅豆蔻果實中含消旋1-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(DL-1-acetoxychavicol acetate),反式3,4-二甲氧基桂皮醇(trans-3,4-dimethoxycinnamyl alcohol)
,反式-4-甲氧基桂皮醇(trans-4-methoxycinnamyl alcohol)
,對-羥基桂皮醇(p-hydroxycinnamaldehyde)
,1-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(1-acetoxyeugenol acetate)和揮發(fā)油
,揮發(fā)油的主要成分有:Δ3-蒈烯(Δ3-carene),6-甲基-5-庚烯-2-酮[(E)-6-methylhepta-5-en-2-one]
,1,8-桉葉素(1,8-cineole)
,芳樟醇氧化物(linalool oxixde)
,芳樟醇(linalool),壬醛(n-nonanal)
,正丁酸反式-2-已烯酯(trans-2-hexenyl-n-butyrate),(E)-6-甲基-3
,5-庚二烯-2-酮[(E)-6-methyl-3,5-heptadien-2-one]
,辛酸(octanoic acid),乙酸正辛酯(noctyl acetate)
,4-松油烯醇(terpinen-4-ol)
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2-(2-丙烯基)苯酚[2-(2-propenyl)phenol]
,玷(王巴)烯(copaene),蓽澄茄烯(cadinene)
,β-欖香烯(β-elemene)
,乙酸正癸酯(n-decyl acetate)
,正十五烷(n-pentadecane)
,α-香柑油烯(α-bergamotene),丁香油酚(eugenol)
,α-律草烯(α-humulene),別香橙烯(aloaromaden-dene)
,順式-丁香烯(cis-caryophyllene)
,ν-依蘭油烯(ν-muurolene)
,β-甜沒藥烯(β-bisabolene)
,乙酸桂皮酯(cinnamyl acetate),菖蒲烯(calamenene)
,丁香烯醇(I或II)(caryophyllenol I or II)
,橙花叔醇(nerolidol)
,蓽澄茄烯醇(cadinenol)。紅豆蔻種子含1-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
,1-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,丁香烯氧化物(caryophyllene oxide)
,丁香烯醇I及II
,高良姜萜醛(galanal)A和B,高良姜萜內(nèi)酯(galanolactone)
,8(17),12-半日花二烯-15
,16-二醛[E-8(17),12-albdiene-15,16-dial]和E-8(17)-環(huán)氧-12-半日花二烯-15
,16-二醛[E-8β(17)-epoxylabd-12-ene-15,16-dial].。
藥理作用 : 1.種子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。1-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5
、10g/kg腹腔注射,對大鼠結(jié)扎幽門引起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
。1-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1-乙酰氧丁香酚乙酸酯有明顯的抗Shay氏大鼠胃潰瘍作用,分別腹腔注射2-5mg/kg和5-10mg/kg時
,抑制率為20-77%和36-100%
。2.抗真菌和細胞毒性作用:本品含的Galanal A(1)
、Galanal B(2)
、Galanolactone(3)、(E)-8(1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