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uí Xiānɡ Chónɡ
別名 : 黃鳳蝶、金鳳蝶、芹菜金鳳蝶[成蟲名]
來源 : 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金鳳蝶Papilio machaon L.,以幼蟲干燥體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全國各地。
性味 : 甘、辛,平。
注意 : 胃有熱及體虛者忌服。
功能主治 : 主治胃氣痛,小腸疝氣及噎膈。
用法用量 : 先用酒將蟲醉死,放瓦上焙干,研末,酒服或開水送服,每周服1次。成人每次服3條,小兒每次服1條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Huí Xiānɡ Chónɡ
別名 : 蘹香蟲(《綱目》)。
出處 : 《本草衍義》
來源 : 為鳳蝶科昆蟲金鳳蝶的幼蟲。夏、秋捕捉,捕得后,用酒醉死,文火焙干。
原形態(tài) : 體長圓形,密被鱗片和叢毛;體長約4厘米,展翅寬約10厘米。頭部有半球形復(fù)眼1對,復(fù)眼內(nèi)側(cè),有細(xì)長球棒狀觸角2條??谄骱缥?。胸部3節(jié),中、后腳發(fā)達(dá);翅2對,色彩鮮艷,在黃色的底色中,散布有黑色的斑紋;后翅具有1尾狀突。足3對,前足發(fā)達(dá);前脛節(jié)具有前脛突1枚,爪大,內(nèi)緣光滑,不分叉。腹部狹長,末端數(shù)節(jié),形成生殖器。幼蟲形似家蠶,體長約5厘米,體表光潔而無棘突。胸足3對,皆分節(jié)。前胸前方中央具有黃色叉形的臭角1枚,受驚時(shí)能伸出體外,放出臭氣以御敵;后胸粗壯。腹部有假足5對。全體淺綠色,有黑色環(huán)狀條紋并間有金黃色斑點(diǎn)。寄居于茴香枝葉間,以其葉及嫩枝為食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幼蟲體中精油的成分有:對甲氧基桂皮醛,對甲氧基桂皮酸,對甲氧基苯甲醛,對甲氧基苯甲酸。
性味 : 《品匯精要續(xù)集》:"味甘辛,性溫。"
注意 : 胃熱者忌服。
功能主治 : 治胃痛,噎膈,小腸疝氣。①《本草衍義》:"治小腸氣。"②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治胃痛。"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噎膈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條;或入散劑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Huí Xiānɡ Chónɡ
別名 : 蘹香蟲
英文名 : Papilio worm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衍義》。1.《綱目》:蘹香蟲,生蘹香枝葉中,狀如尺蠖,青色。2.《品匯精要續(xù)集》:蘹香蟲七、八月取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鳳蝶科動物黃鳳蝶與鳳蝶的幼蟲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Papilio machaon Linnaeus2.Papilio xuthus Linnaeus采收和儲藏:夏季捕捉,鮮用;或以酒醉死,文火焙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幼蟲寄生于茴香、胡蘿卜、芹菜等傘形科植物上。2.幼蟲多寄生于柚、柑、橘的嫩芽或嫩葉上。資源分布:1.全國各地均有分布。2.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 : 1.黃鳳蝶,成蟲體色鮮黃,腹部背面有深黑色寬縱紋1條。翅鮮黃色,外緣及翅脈兩側(cè)深黑色。兩性翅面斑紋無顯著不同,唯雌蝶體型略大,翅面黑紋較寬。幼蟲長圓筒形,體表光滑無毛,淡黃綠色,各節(jié)上中部有寬闊的黑色橫帶紋1條。后胸節(jié)及第1-8腹節(jié)上的黑條紋有間距略等的橙紅色圓點(diǎn)6個(gè),色澤鮮艷。2.鳳蝶,成蟲體色暗黃或淡黃綠色,腹面有黑帶,由胸前方直達(dá)腹末端,兩側(cè)有淡黃白色邊緣。前翅似張開的弓形,棕黑色,沿翅的外緣,列生8個(gè)月牙形的黃斑,前翅每一翅室基部各有黃斑1枚怕翅黑色,有黃斑。幼蟲長圓筒形,黃綠色。后胸兩側(cè)各有眼狀黃斑1枚,胸腹兩側(cè)近氣門線有白色縱行斑1列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黃鳳蝶幼蟲體中精油的成分有:對-甲氧基桂能上能下醛(p-methoxy cinnamal),對-甲氧基桂皮酸(p-methoxy cinnamic acid),對-甲氧基苯甲醛(p-methoxy benzaldehyde),對-甲氧基苯甲酸(p-methoxy benzoic acid).鳳蝶翅含13種以上黃色素。其中有蝶色素(papiliochrome)Ⅱa,蝶色素Ⅱb,蝶色素Ⅲa,蝶色素Ⅲb;蝶色素Ⅱ可分解為L-犬尿氨酸(L-kyunrenine),兒茶酚胺(catechol amine0。眼及睪丸含紅色素二氫眼黃質(zhì)(dihydroxanthommatin),蟲眼黃素(xanthommatin)。蛹含色氨酸(tryptophane),3-羥基犬尿氨酸(3-hydroxy kynurenine),鄰氨基苯甲酸(anthranilic acid),α胡蘿卜素(α-carotene),β-胡蘿卜素,游離的葉黃素(lutein)。賢慧皮膚含大量酮類胡蘿卜素,如蝶刺桐酮(papilioerythrinone),雞油菌黃質(zhì)(canthaxanthin),蝶刺酮堿(papilioerythrin),蝦黃質(zhì)(astaxanthin).脂肪體含葉黃素的單酯及二酯。蛹含甘油(glycerin)0.5%。臭腺分泌異丁酸(isobutyric acid),α-甲基酸(α-methyl butyric acid)。
歸經(jīng) : 肝;胃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甘; 性溫
注意 : 《四川中藥志》1960年版:“胃有熱及體虛者忌服?!?/span>
功能主治 : 理氣;化瘀;止痛。主胃脘痛;疝氣腹痛;呃逆;噎膈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研末,1.5-3g;或1-3條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衍義》:治小腸氣。2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胃痛。3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噎膈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10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茴香根
下一篇: 葒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