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荷葉
拼音注音 : Hé Yè
英文名 : FOLIUM NELUMBINIS
來源 : 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.的干燥葉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曬至七、八成干時,除去葉柄,折成半圓形或折扇形,干燥。
性狀 : 本品呈半圓形或折扇形,展開后呈類圓形,全緣或稍呈波狀,直徑20~50cm。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,較粗糙;下表面淡灰棕色,較光滑,有粗脈21~22條,自中心向四周射出;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。質(zhì)脆,易破碎。稍有清香氣,味微苦。
炮制 : 荷葉:噴水,稍潤,切絲,干燥。荷葉炭:取凈荷葉,照煅炭法(附錄Ⅱ D)煅成炭
。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荷葉炭:取凈荷葉
,放煅鍋內(nèi)裝滿,上面覆蓋一鍋
,兩鍋結(jié)合處用黃泥封閉
,上面鍋底貼白紙,用火煅至白紙顯焦黃色為止
,待涼取出
。
鑒別 : 本品粉末灰綠色。上表皮細胞多角形,外壁乳頭狀或短絨毛狀突起
;氣孔不定式,副衛(wèi)細胞5~8個
。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波狀彎曲
,有時可見連珠狀增厚。草酸鈣簇晶多見
,直徑約至40μm
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脾、胃經(jīng)
。
性味 : 苦,平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暑,升發(fā)清陽
,涼血止血。用于暑熱煩渴
,暑濕泄瀉
,脾虛泄瀉,血熱吐衄
,便血崩漏
。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。用于多種出血癥及產(chǎn)后血暈
。
用法用量 : 3~9g;鮮品15~30g;荷葉炭3~6g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荷葉
拼音注音 : Hé Yè
別名 : 蘧(《爾雅》)。
出處 : 《食療本草》
來源 : 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葉。6~9月收采,除去葉柄
,曬至七、八成干
,對折成半四形
,曬干。夏季
,亦用鮮葉或初生嫩葉(荷錢)
。
生境分布 : 全國大部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
性狀 : 干燥的葉通常折疊成半圓形或扇形,完整或稍破碎
。葉片展開后呈圓盾形,直徑30余厘米
。正面青綠色或棕綠色
,有白色短粗腺毛:背面灰黃色或淡灰綠色,平滑有光澤
;中心有一突起的葉柄殘基
;全緣;葉脈明顯
,粗脈21~22條
,由中心向外放射,并分生多數(shù)細脈
。質(zhì)脆
,易碎
。微有消香氣,味淡微澀
。以葉大
、完整、色綠
、無斑點者為佳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葉含蓮堿、荷葉堿、原荷葉堿
、亞美罌粟堿、前荷葉堿
、N-去甲基荷葉堿
、D-N-甲基烏藥堿、番荔枝堿
、鵝掌楸堿
、槲皮素、異槲皮甙
、蓮甙
、酒石酸、檸檬酸
、蘋果酸
、葡萄糖酸、草酸
、琥珀酸
、鞣質(zhì)。還含抗有絲分裂作用的堿性成分
。
炮制 : 荷葉:以水洗凈,剪去蒂及邊緣,切絲
,曬干。荷葉炭:取凈荷葉
,置鍋內(nèi)
,上覆一口徑略小的鍋,上貼白紙
,兩鍋交接處用黃泥封固
,煅至白紙呈焦黃色,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待冷取出
。
歸經(jīng) : 入心、肝、脾經(jīng)
。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膽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
、肝
、肺三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陰
、陽明經(jīng)
。"
性味 : 苦澀,平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溫平,味辛。"②《本草崇原》:"氣味苦 ,平
,無毒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苦澀
,平
,微咸。"
注意 : ①《綱目》:"畏桐油 ,茯苓
、白銀。"②《本草從新》:"升散消耗
,虛者禁之
。"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凡上焦邪盛,治宜清降者
,切不可用
。"
功能主治 : 清暑利濕,升發(fā)滑陽 ,止血
。治暑濕泄瀉、眩暈
,水氣浮腫
,雷頭風(fēng),吐血
,衄血
,崩漏,便血,產(chǎn)后血暈
。①盂詵:"破血
。"②《本草拾遺》:"主血脹腹痛,產(chǎn)后胞衣不下
,酒煮服之
;又主食野菌毒,水煮服之
。"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止渴
,并產(chǎn)后口干,心肺燥
,煩悶
。"④《日用本草》:"治嘔血、吐血
。"⑤《滇南本草》:"上清頭目之鳳熱
,止眩暈,清痰
,泄氣
,止嘔,頭悶疼
。"⑥《品匯精要》:"治食蟹中毒
。"⑦《綱目》:"生發(fā)元氣,裨助脾胃
,澀精濁
,散瘀血,淆水腫
、癰腫
,發(fā)痘瘡。治吐血
、咯血
。衄血、下血
,溺血
、血淋、崩中
、產(chǎn)后惡血、損傷敗血
。"⑧《本草通玄》:"開胃消食
,止血固精。"⑨《本草備要》:"洗腎囊風(fēng)。"⑩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舂汁
,治白濁
,(煅)存性,治蓮蓬瘡
。"⑾《太蘋再新
,:"清涼解暑,止渴生津
,治瀉痢
,解火熱。"⑿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用于婦人慢性子宮炎
,赤白帶下
,男子遺精或夜尿證;又為解毒藥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(鮮者0.5~1兩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、研末摻或煎水洗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秋時晚發(fā)之伏暑,并治濕溫初起:連翹三錢(去心),杏仁二錢(去皮、尖,研),瓜蔞殼三錢,陳皮一錢五分,茯苓三錢,制半夏一錢,甘草五分,佩蘭葉一錢。加荷葉二錢為引,水煎服。(《時病論》)②治陽水浮腫:敗荷葉燒存性,研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調(diào)下,日三服。(《證治要訣》)③治雷頭風(fēng)證
,頭面疙宿腫痛
,憎寒發(fā)熱,狀如傷寒:荷葉一枚
,升麻五錢
,蒼術(shù)五錢。水煎溫服
。(《內(nèi)經(jīng)類編試效方》清震湯)④治陽乘于陰
,以致吐血衄血:生荷葉、生艾葉
、生柏葉
、生地黃各等分。上研
,丸雞子大
。每服一丸,水煎服
。(《婦人良方》四生丸)⑤治吐血不止:㈠經(jīng)霜敗荷葉
,燒存性,研末
,新水服二錢
。(《肘后方》)㈡嫩荷葉七個,擂水服
。(《綱目》)⑥治吐血咯血:荷葉焙干
,為末,米飲下二錢匕
。(《經(jīng)驗后方》)⑦治崩中下血:荷葉(燒研)半兩
,蒲黃、黃芩各一兩
。為末
。每空心酒服三錢。(《綱目》)⑧治下痢赤白:荷葉燒研
,每服二錢:紅痢蜜
、白痢沙糖湯下。(《綱目》)⑨治產(chǎn)后血運
,煩悶不識人
。或狂言亂語
,氣欲絕:荷葉三片
,蒲黃二兩,甘草二兩(炙微赤
,銼)
。上藥搗篩為散
。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
,煎至五分,入生地黃汁一合
,蜜半匙
,更煎三,五沸
,去滓
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圣惠方》荷葉散)⑩治妊娠傷寒
,大熱悶亂
,燥渴,恐傷胎臟:卷荷葉嫩者(焙干)一兩
,蚌粉花半兩
。上為末。每服二錢
,入蜜少許
,新汲水調(diào)下,食前服
。(《三因方》罩胎散)⑾治脫肛不收:貼水荷葉
,焙,研
,酒服二錢
,仍以荷葉盛末坐之。(《經(jīng)驗良方》)⑿治遍身風(fēng)宿:荷葉三十枚
,石灰一斗
,淋汁,合煮漬之
,半日乃出
,數(shù)日一作。(《圣惠方》)⒀治赤游火丹:新生荷葉
,搗爛
,入鹽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⒁治黃水瘡:荷葉燒炭
,研細末
,香油調(diào)勻,敷患處
,一日二次
。(《單方驗方新醫(yī)療法選編》)⒂治腳脛生瘡
,浸淫腿膝,膿水淋漓
,熱痹癢痛:干荷葉四個
,藁本二錢半。上細切
,水二斗
,煎至五升,去渣
。溫?zé)岬盟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淋渫,仍服大黃左經(jīng)湯
。(《證治準繩》荷葉藁本湯)⒃治漆瘡:荷葉(燥者)一斤
。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
。洗了
,以貫眾末摻之,干則以油和涂
。(《圣濟總錄》荷葉湯)⒄治撲打墜損
,惡血攻心,悶亂疼痛:火干荷葉五斤
。燒令煙盡
,細研,食前以童子熱小便-小盞
,調(diào)三錢匕
,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⒅治斧傷瘡:荷葉燒研擦之
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各家論述 : ①《綱目》:"按聞人規(guī)《疽疹八十一論》云 ,痘瘡已出,復(fù)為風(fēng)寒外襲
,則竅閉血凝
,其點不長,或變黑色
,此為倒黡
,必身痛,四肢微厥
,但溫肌散邪
,則熱氣復(fù)行而斑自出也,宜紫背荷葉散治之
。蓋荷葉能升發(fā)陽氣
,散瘀血
,留好血,僵蠶能解結(jié)滯之氣也
,此藥只得而活人甚多
,勝于人牙、龍腦也
。又戴原禮《證治要訣》云
,荷葉服之,令人瘦劣
,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。"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荷葉
,功略同于藕及蓮心
,而多入肝分,平熱
、去濕
,以行清氣,以青入肝也
。然苦澀之味
,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,故能去瘀
、保精
、除妄熱、平氣血也
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荷葉
拼音注音 : Hé Yè
別名 : 蕸。
英文名 : Lotus Leaf
出處 : 出自《食療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.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Nelumbo nucifera Gaertn采收和儲藏:6-9月花末開放時采收,除去葉柄,曬至七、八成干,對折成半圓形,曬干。夏季,亦用鮮葉或初生嫩葉(荷錢)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澤、池塘、湖沼或水田內(nèi) ,野生或栽培
。資源分布:廣布于南北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 。根莖橫生
,肥厚
,節(jié)間膨大,內(nèi)有多數(shù)縱行通氣孔洞
,外生須狀不定根
。節(jié)上生葉,露出水面
;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
,粗壯,圓柱形
,多刺
;葉片圓形,直徑25-90cm
,全緣或稍呈波狀
,上面粉綠色,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
,有1-2次叉狀分枝
。花單生于花梗頂端
,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
,也散生小刺;花直徑10-20cm
,芳香
,紅色、粉紅色或白色
;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
,長5-10cm,寬3-5cm
;雄蕊多數(shù)
,花藥條形,花絲細長
,著生于托之一
;心皮多數(shù)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(nèi),子房橢圓形
,花柱極短
。花后結(jié)“蓮蓬”
,倒錐形
,直徑5-10cm,有小孔20-30個,每孔內(nèi)含果實1枚
;堅果橢圓形或卵形
,長1.5-2.5cm,果皮革質(zhì)
,堅硬
,熟時黑褐色。種子卵形
,或橢圓形
,長1.2-1.7cm,種皮紅色或白色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ㄆ?-8月,果期8-10月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葉多折成半圓形或扇形 ,展開后類圓盾形,直徑20-50cm
,全緣或稍成波狀。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
,較粗糙
;下表面淡灰棕色,較光滑
,有粗脈21-22條
,自中心向四周射出,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
。質(zhì)脆
,易破碎。微有清香氣
,味微苦
。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灰綠色。①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
,外壁乳頭狀或短絨毛突起呈雙圓圈狀
;不定式氣孔,副衛(wèi)細胞5-8個
。②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
,有的可見連副珠狀增厚。③草酸鈣簇晶直徑約40μm
。④導(dǎo)管旁常有分泌細胞
,內(nèi)含黃棕色物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荷葉含斑點亞洲罌粟堿(roemerine),荷葉堿(nuciferine),原荷葉堿(nornuciferine),消旋亞美罌粟堿(armepavine),前荷葉堿(pronuciferine), N-去甲基荷葉堿(N-nornuciferine),番荔枝堿(anonaine),鵝掌楸堿(liriodenine)巴婆堿(asimilobine),N-去甲亞美罌粟堿(N-norarmepavine),北美鵝掌楸尼定堿(lirinidine)槲皮素(quercetin),及色矢車菊素(leucocyanidin)和無色飛燕草素(leucocyanidin)。此外尚含荷葉甙(nelunboside),草酸,琥珀酸
,蘋果酸
,檸檬酸,酒石酸
,葡萄酸(gluconicside)
,及鞣質(zhì)。從印度荷葉中還分得10-二十九烷醇(10-nonacosanol)
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及兩個未確定的三十碳及三十二碳的仲醇
。還含去氫斑點亞洲罌粟堿(dehydroroemerine),去氫荷葉堿(dehydronuciferine)
,去氫番荔枝堿(dehydroanonaine)
,N-甲基異烏藥堿(N-methylcoclau-rine)。
炮制 : 荷葉:以水洗凈,剪去蒂及邊緣
,切絲,曬干
。荷葉炭:取凈荷葉
,置鍋內(nèi),上覆一口徑略小的鍋
,上貼白紙
,兩鍋交接處用黃泥封固,煅至白紙呈焦黃色
,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穑淙〕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。
歸經(jīng) : 心;肝;脾;膽;肺經(jīng)
性味 : 苦;澀;平;
注意 : 1.《本草從新》:升散消耗,虛者禁之。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凡上焦邪盛,治宜清降者
,切不可用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暑;升發(fā)清陽
;散瘀止血。主暑濕煩渴
;頭痛眩暈
;脾虛腹脹;大便泄瀉
;葉血下血
;產(chǎn)后惡露不凈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(鮮品15-30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