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ul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ul>
    • <kbd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kbd>
    • 登錄
      首頁 >> 中醫(yī)基礎(chǔ)常識 >> 中藥材

      黃芩

      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3 21:25:21

      《中國藥典》:黃芩

      拼音注音 : Huánɡ Qín

      別名 : 山茶根

      、黃芩茶、土金茶根

      英文名 : RADIX SCUTELLARIAE

      來源 :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

      。春
      、秋二季采挖
      ,除去須根及泥沙
      ,曬后撞去粗皮
      ,曬干

      性狀 : 本品呈圓錐形

      ,扭曲,長8~25cm
      ,直徑1~3cm
      。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,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
      ,上部較粗糙
      ,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(guī)則的網(wǎng)紋,下部有順紋和細皺
      。質(zhì)硬而脆
      ,易折斷,斷面黃色
      ,中間紅棕色
      ;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,呈暗棕色或棕黑色
      。氣微
      ,味苦。

      貯藏 : 置通風干燥處

      ,防潮

      炮制 : 黃芩片:除去雜質(zhì),置沸水中煮10分鐘

      ,取出,悶透
      ,切薄片
      ,干燥;或蒸半小時
      ,取出
      ,切薄片
      ,干燥(注意避免曝曬)。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薄片
      ,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
      ,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,具放射狀紋理
      。照上述[鑒別](1)
      、(2)項下試驗,應顯相同的結(jié)果
      ;照上述[含量測定]項下的方法測定
      ,含黃芩苷(C21H18O11)不得少于8.0%。酒黃芩:取黃芩片
      ,照酒炙法(附錄Ⅱ D)炒干
      。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薄片,外表皮棕褐色
      ,切面黃棕色
      ,呈放射狀紋理,略帶焦斑
      ,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
      。照上述[含量測定]項下的方法測定,含黃芩苷不得少于8.0%

      鑒別 : (1) 本品粉末黃色

      。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成束,梭形
      ,長60~ 250μm
      ,直徑9~33μm,壁厚
      ,孔溝細
      。石細胞類圓形、類方形或長方形
      ,壁較厚或甚厚
      。木栓細胞棕黃色,多角形
      。網(wǎng)紋導管多見
      ,直徑24~72μm 。木纖維多碎斷
      ,直徑約12μm
      ,有稀疏斜紋孔。淀粉粒甚多,單粒類球形
      ,直徑2~10μm
      ,臍點明顯,復粒由 2~3 分粒組成
      。(2) 取本品粉末1g
      ,加甲醇20ml,超聲處理20分鐘
      ,濾過
      ,濾液蒸干,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
      ,作為供試品溶液
      。另取黃芩對照藥材1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
      。再取黃芩苷對照品
      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
      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
      ,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,分別點于同一以含4%醋酸鈉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
      ,以醋酸乙酯-丁酮-甲酸-水(5:3:1:1)為展開劑
      ,預平衡30分鐘,展開
      ,取出
      ,晾干,噴以1%三氯化鐵乙醇溶液
      。供試品色譜中
      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
      ;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
      ,顯一相同的暗綠色斑點。

      歸經(jīng) : 歸肺

      、膽
      、脾、大腸
      、小腸經(jīng)

      性味 : 苦,寒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燥濕

      ,瀉火解毒
      ,止血,安胎
      。用于濕溫、暑溫胸悶嘔惡
      ,濕熱痞滿
      ,瀉痢,黃疸
      ,肺熱咳嗽
      ,高熱煩渴,血熱吐衄
      ,癰腫瘡毒
      ,胎動不安。

      用法用量 : 3~9g

      備注 : (1)無對濕溫發(fā)熱

      ,可與滑石、白蔻仁
      、茯苓等配合應用
      ;對濕熱瀉痢、腹痛
      ,又常與白芍
      、葛根、甘草同用
      ;對于濕熱蘊結(jié)所致的黃疸
      ,可與綿茵陳、梔子
      、淡竹葉等同用
      。治熱病高熱,常與黃連
      、山梔等配伍
      ;治肺熱咳嗽,可與知母
      、桑白皮等同用
      ;治血熱妄行,可與生地
      、丹皮
      、側(cè)柏葉等同用;對熱毒瘡瘍
      ,可與銀花
      、連翹等藥同用
      。用于胎動不安,常與白朮
      、竹茹等配合應用

      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
  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黃芩

      拼音注音 : Huánɡ Qín

      別名 : 腐腸(《本經(jīng)》),黃文

      、虹勝
      、經(jīng)芩、印頭
      、內(nèi)虛(《吳普本草》)
      ,空腸(《別錄》),元芩
      、土金茶根(《東北藥植志》)

      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
      來源 :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。春季至夏初采收(秋季亦可)

      。選生長3~4年的植株
      。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苗、須根及泥土
      ,曬至半干時撞去栓皮
      ,再曬至全干。

      生境分布 : 生于草原

      、高燥礫質(zhì)的山坡
      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
      、遼寧
      、河北、河南
      、山東
      、四川、云南
      、山西
      、陜西、甘肅
      、內(nèi)蒙古等地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黃芩,又名:空心草

      、黃金茶
      。多年生草本,主根長大
      ,略呈圓錐狀
      ,外皮褐色
      。莖方形,高25~60厘米
      ,基部多分歧
      ,光滑或被短毛。葉對生
      ,卵狀披針形
      、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.5~4.5厘米
      ,寬3~12毫米,先端鈍或急尖
      ,基部圓形
      ,全緣,具睫毛
      ,上面光滑或被短毛
      ,下面有腺點,光滑或僅在中肋有短毛
      ;無柄或有短柄
      。總狀花序膿生
      ,花偏向一方
      ;萼鐘形,被白色長柔毛
      ,先端5裂
      ;花冠唇形,上唇比下唇長
      ,筒狀
      ,上部膨大,基部甚細
      ,紫色
      ,長2~2.5厘米,表面被白色短柔毛
      ;雄蕊4
      ,2強;雌蕊1
      ,子房4深裂
      ,花柱基底著生。小堅果4
      ,近圓形
      ,黑色
      。花期7~8月
      。果期8~9月

      性狀 : 干燥根呈倒圓錐形,扭曲不直

      ,長7~27厘米
      ,徑約1~2廈米。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
      。上部皮較粗糙
      ,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(guī)則的網(wǎng)紋,下部皮細
      ,有順紋或細皺紋
      ,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狀支根痕。質(zhì)硬而脆
      ,易折斷
      ;斷面深黃色,中間有棕紅色圓心
      。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
      ,習稱"枯黃芩"或"枯芩";或因中空而不堅硬
      ,呈劈破狀者
      ,習稱"黃芩瓣"。根遇潮濕或冷水則變?yōu)辄S綠色
      。無臭
      ,味苦。以條粗長
      、質(zhì)堅實
      、色黃、除凈外皮者為佳
      。條短
      、質(zhì)松、色深黃
      、成瓣狀者質(zhì)次
      。主產(chǎn)河北、內(nèi)蒙古
      、山西
      、山東、陜西等地
      。此外
      ,遼寧
      、黑龍江亦產(chǎn)。四川
      、云南所產(chǎn)的黃芩
      ,為植物滇黃芩的根。藥材外形相似
      ,但較細
      ,直徑一般約0.5~1厘米,常有分枝
      ,斷面為極明顯的黃綠色
      ,質(zhì)量較差。

      毒性 : 黃芩毒性極低

      ,煎劑給兔灌胃
      ,醇提取液靜脈注射,僅呈活動減弱
      ,黃芩浸劑4克/公斤給狗灌胃8周,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
      ,如將黃芩浸劑2克/公斤靜脈注射于健康兔
      ,先表現(xiàn)鎮(zhèn)靜,以后死亡
      ,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
      。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,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(shù)短時間內(nèi)顯著降低

      化學成分 : 黃芩根含黃芩甙元

      、黃芩甙、漢黃芩素
      、漢黃芩甙和黃芩新素
      ,還含苯甲酸、β-谷甾醇等
      。莖葉中含黃芩素甙

      藥理作用 : ①抗炎抗變態(tài)反應黃芩甙、黃芩甙元對豚鼠寓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

      ,均有緩解作用
      ,并與麻黃堿表現(xiàn)協(xié)同。甙元的磷酸鈉鹽較硫酸鈉鹽作用強
      ,黃芩甙元能抑制離體氣管及回腸之Sehultz-Dale反應
      ,對豚鼠被動性皮膚過敏反應、組織胺皮膚反應亦表現(xiàn)抑制
      ,在抗變態(tài)反應方面
      ,甙元較甙作用強
      。黃芩此種抗變態(tài)反應,是由于傷害了肥大細胞的酶激活系統(tǒng)(SH-酶)
      ,抑制了過敏性介體的釋放
      ,因而不產(chǎn)生過敏反應,此外它對平滑肌本身
      ,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
      。黃芩甙元及黃芩甙均能抑制過敏性之浮腫及炎癥,二者并能降低小鼠: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
      ,后者尚能防止低氣壓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
      。②抗微生物作用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,在試管內(nèi)對痢疾桿菌
      、白喉桿菌
      、綠膿桿菌、葡萄球菌
      、鏈球菌
      、肺炎雙球菌以及腦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,煎劑作喉頭噴霧
      ,對腦膜炎帶菌者亦有效
      ,即使對青霉素等抗菌素已產(chǎn)生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,對黃芩仍屬敏感
      。試管內(nèi)對人型結(jié)核桿菌的抑制作用
      ,報告不一致,煎劑對小白鼠實驗性結(jié)核病有效
      ,但對豚鼠則無效
      。試管內(nèi)對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,鼠痞染病毒后
      ,能使之減輕肺部損傷和延長存活日期
      。對多種皮膚致病性真菌,體外亦有抑制效力
      ,并能殺死鉤端螺旋體
      。③解熱作用早年報告,對疫苗引起發(fā)熱的家兔靜脈注射6%黃芩浸劑4~6毫升
      ,有解熱作用
      ,以后有人用大劑量黃芩水煎劑(比上述報告靜脈注射黃芩浸劑之量大4~30倍)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證實有解熱作用,如靜脈注射則有輕微解熱作用
      ,此情況與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一樣
      ,黃芩5克/公斤亦不能使熱穿刺法致熱的家兔退熱。但腹腔或靜脈注射黃芩甙,口服黃芩煎劑
      ,對疫苗或酵母致熱的家兔均能解熱
      。上述研究結(jié)果不一致,可能由于植物來源多未作生藥學檢定
      ,品種混亂
      ,粗制劑靜脈注射影響血壓,亦能干擾解熱作用
      。因此黃芩是否有解熱性質(zhì)
      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黃芩提取物對正常家兔無降溫作用
      。④降壓
      、利尿作用黃芩酊劑、浸劑
      、煎劑
      、醇或水提取物、黃芩甙對麻醉犬
      、貓
      、兔靜脈、肌肉注射或灌胃
      ,均可引起降壓作用
      。浸劑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腎性高血壓犬的血壓,酊劑可使神經(jīng)性高血壓犬血壓回至正常
      。浸劑口服的降壓作用,以云南產(chǎn)者為最佳
      ,河北次之
      ,西北的較差。黃芩的降壓原理
      ,一般認為系直接擴張血管
      ,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,反射地引起降壓
      。黃芩同屬植物Scutellaria galericulata則無降壓作用
      。在急性利尿?qū)嶒炛校S芩甙元作用最強
      ,漢黃芩素次之
      ,黃芩甙更差。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(正常人及家兔)亦有利尿作用
      。⑤對血脂及血糖的作用黃芩及三黃制劑(黃連:黃芩:大黃為1:1:1)對正常家兔血清中總膽甾醇/總磷脂之比值無影響
      ,但能降低飼養(yǎng)膽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種比值,對切除甲狀腺家兔的此種比值
      ,三黃制劑亦能降低之
      。黃芩能使血糖輕度上升
      。⑥和膽,解痙作用黃芩煎劑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
      、兔膽汁排泄量
      ,黃芩甙元較黃芩甙作用明顯,漢黃芩素無影響
      ;黃芩甙使結(jié)扎總輸膽管的家兔在1~6小時內(nèi)膽紅素(較對照組)增高
      ,但24~48小時后則使之降低。黃芩酊劑
      、煎劑對在位腸管有明顯的抑制作用
      ,酊劑可拮抗毛果蕓香堿引起的腸管運動增強現(xiàn)象,切斷迷走神經(jīng)后并不影響其作用,用小白鼠小腸段進行解痙的效價測定
      ,漢黃芩素只有弱的解痙作用
      ,黃芩甙元則無解痙效力。⑦鎮(zhèn)靜作用黃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發(fā)活動
      ,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(guān),黃芩煎劑可抑制小鼠陽性條件反射
      ,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強了皮層抑制過程所致
      ,可用于神經(jīng)興奮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壓患者。⑧其他作用黃芩根莖的酊劑靜脈注射
      ,對士的寧中毒的蛙
      、貓、狗
      ,可消除強直性痙攣的癥狀
      ,并使動物免于死亡。黃芩甙
      、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寧中毒死亡率
      ,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數(shù)致死量約2.5倍。從測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
      ,以葡萄糖醛酸組含量較高
      ,黃芩甙次之,黃芩甙元最低

      炮制 : 黃芩:揀去雜質(zhì)

      ,除去殘莖,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
      ,潤透后切片曬干(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(fā)紅)
      。酒黃芩:取黃芩片噴淋黃酒,拌勻,用文火微炒
      ,取出
      ,晾干。(每黃芩100斤
      ,用黃酒10~15斤)炒黃芩: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
      ,取出,放涼
      。黃芩炭: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
      、邊緣帶黑色為度,但須存性
      ,噴淋清水
      ,取出,曬干

      歸經(jīng) : 入心

      、肺、膽
      、大腸經(jīng)
      。①《品匯精要》:"行手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
      。"②《綱目》:"入手少陰
      、陽明,手足太陰
      、少陽六經(jīng)
      。"③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大腸
      、膀胱
      、膽四經(jīng)。"

      性味 :

      ,寒
      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苦
      ,平
      。"②《別錄》:"大寒,無毒
      。"③《藥性論》:"味苦甘
      。"

      注意 : ①《藥對》:"山茱萸、龍骨為之使

      。惡蔥實
      。畏丹砂、牡丹、藜蘆
      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脾肺虛熱者忌之
      。凡中寒作泄,中寒腹痛
      ,肝腎虛而少腹痛
      ,血虛腹痛,脾虛泄瀉
      ,腎虛溏瀉
      ,脾虛水腫,血枯經(jīng)閉
      ,氣虛小水不利
      ,肺受寒邪喘咳,及血虛胎不安
      ,陰虛淋露
      ,法并禁用。"

      功能主治 : 瀉實火

      ,除濕熱
      ,止血,安胎
      。治壯熱煩渴
      ,肺熱咳嗽,濕熱瀉痢
      ,黃疸
      ,熱淋,吐
      、衄
      、崩、漏
      ,目赤腫痛
      ,胎動不安,癰腫疔瘡
      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諸熱黃疸
      ,腸澼,泄利
      ,逐水
      ,下血閉,(治)惡瘡
      ,疽蝕
      ,火瘍
      。"②《別錄》:"療痰熱,胃中熱
      ,小腹絞痛
      ,消谷,利小腸
      ,女子血閉
      ,淋露下血,小兒腹痛
      。"③陶弘景:"治奔豚
      ,臍下熱痛。"④《藥性論》:"能治熱毒
      ,骨蒸
      ,寒熱往來,腸胃不利
      ,破壅氣
      ,治五淋,令人宣暢
      ,去關(guān)節(jié)煩悶
      ,解熱渴,治熱腹中疞痛
      ,心腹堅脹
      。"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下氣,主天行熱疾
      ,疔瘡
      ,排膿。治乳癰
      ,發(fā)背
      。"⑥《珍珠囊》:"除陽有余,涼心去熱
      ,通寒格
      。"⑦李杲:"治發(fā)熱口苦。"⑧《滇南本草》:"上行瀉肺火
      ,下行瀉膀胱火
      ,(治)男子五淋,女子暴崩
      ,調(diào)經(jīng)清熱
      ,胎有火熱不安
      ,清胎熱
      ,除六經(jīng)實火實熱
      。"⑨《綱目》:"治風熱濕熱頭疼,奔豚熱痛
      ,火咳
      ,肺痿喉腥,諸失血
      。"⑩《本草正》:"枯者清上焦之火
      ,消痰利氣,定喘嗽
      ,止失血
      ,退往來寒熱,風熱濕熱
      ,頭痛
      ,解瘟疫,清咽
      ,療肺痿肺癰
      ,乳癰發(fā)背,尤祛肌表之熱
      ,故治斑疹
      、鼠瘺,瘡瘍
      、赤眼
      ;實者涼下焦之熱,能除赤痢
      ,熱蓄膀胱
      ,五淋澀痛,大腸閉結(jié)
      ,便血
      、漏血。"⑾《科學的民間藥草》:"外洗創(chuàng)口
      ,有防腐作用
      。"

  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

      ;或入丸
      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撤

      復方 : ①治小兒心熱驚啼:黃芩(去黑心)

      、人參各一分。搗羅為散
      。每服一字匕
      ,竹葉湯調(diào)下
      ,不拘時候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黃芩散)②瀉肺火
      ,降膈上熱痰:片子黃芩
      ,炒,為末
      ,糊丸
      ,或蒸餅丸梧子大。服五十丸
      。(《丹溪心法》清金丸)③治慢性氣管炎:黃芩
      、葶藶子各等分,共為細末
      ,糖衣為片
      ,每片含生藥0.3克,每日三次
      ,每次五片
      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④治上呼吸道感染,腸炎:黃芩切碎
      ,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
      ,過濾殘渣,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
      ,合并濾液
      ,用20%明礬液倒入浸液中,調(diào)節(jié)pH為3.5(每100公斤黃芩
      ,需明礬6~8公斤)
      ,產(chǎn)生黃色沉淀,靜置四小時
      ,棄去上層清液
      ,將沉淀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,烘干
      ,粉碎
      ,造粒打片。每次服二至三片
      。(遼寧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⑤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
      ,不拘偏正:片黃芩,酒浸透
      ,曬干為末。每服一錢
      ,茶
      、酒任下
      。(《蘭室秘藏》小清空膏)⑥治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:黃芩三兩
      ,芍藥二兩,甘草二兩(炙)
      ,大棗十二枚(擘)
      。上四味,以水一斗
      ,煮取三升
      ,去滓。溫服一升
      ,日再夜一服
      。(《傷寒論》黃芩湯)⑦治淋,亦主下血:黃芩四兩
      ,細切
      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
      ,分三服。(《千金翼方》)⑧治吐血衄血
      ,或發(fā)或止,皆心臟積熱所致:黃芩一兩(去心中黑腐)
      ,搗細羅為散。每服三錢
      ,以水一中盞
      ,煎至六分
      。不計時候
      ,和滓溫服。(《圣惠方》黃芩散)⑨治崩中下血:黃芩
      ,為細末
      。每服一錢,燒秤錘淬酒調(diào)下
      。(《本事方》)⑩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后
      ,天癸卻行,或過多不止:黃芩心枝條者二兩(重用米醋
      ,浸七日
      ,炙干
      ,又浸又炙,如此七次)
      。為細末
      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
      。每服七十丸
      ,空心溫酒送下,日進二服
      。(《瑞竹堂經(jīng)驗方》芩心丸)⑾安胎:白術(shù)
      、黃芩、炒曲
      。上為末
      ,粥丸,服
      。(《丹溪心法》)⑿治肝熱生翳
      ,不拘大Z’bJL:黃芩一兩,淡豉三兩
      ,為末
      。每服三錢,以熱豬肝襄吃
      ,溫揚送下
      ,日二撮。忌酒
      ,面
      。((衛(wèi)生家寶方))⒀治眉眶痛,屬風熱與痰:黃芩(酒漫
      ,炒)
      、白芷。上為末
      ,茶清調(diào)二錢
      。((丹溪心法))⒁治灸瘡血出:酒炒黃芩二錢。為末
      ,酒服
      。((怪證奇方》)⒂治火丹:杵黃芩末,水調(diào)敷之
      。((G陰沸驗方))⒃治產(chǎn)后血渴
      ,飲水不止:黃芩(新瓦上焙干)、麥門冬(去心)各半兩。上件
      ,細切
      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
      ,煎至八分
      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
      。(倘氏家藏方)

      臨床應用 : ①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%黃芩煎液

      ,1歲以下每天6毫升,1歲以上8~10毫升
      ,5歲以上酌加
      ,皆分3次服
      。經(jīng)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
      ,急性支氣管炎11例,急性扁桃體炎1例
      。治后體溫降至正常
      、癥狀消失者51例,無效12例
      。體溫多在3天內(nèi)恢復正常
      ,癥狀消失多為4天。②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黃芩1斤
      ,甘草0.5斤
      ,加水煎煮2次,得煎液3斤
      ;另取生石灰1斤
      ,加冷開水10斤,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
      ,取上清液8斤
      。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,邊加邊攪拌
      ,至pH呈7~8為止
      。每次20~25毫升,日服3次
      。治療35例
      ,臨床治愈2例,顯效16例
      。對單純型療效較好
      。③治療急性菌痢取黃芩、訶子等量,以明礬沉淀法提制成粉
      。每次2克
      ,日服4次,小兒酌減
      。對癥治療:失水者補液
      ,高熱者配合解熱劑。治療100例
      ,平均2.5天癥狀消失
      ,3.3天大便鏡檢正常,4.3天大便培養(yǎng)轉(zhuǎn)陰
      ,5.3天臨床治愈
      。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取黃芩、銀花
      、連翹等量
      ,分別制成黃芩素及銀花、連翹浸膏
      ,混合制成片劑
      ,每片重0.5克,相當于生藥3.7克
      。每次10~15片
      ,6小時服1次,小兒酌減
      。共治65例
      ,其中一個地區(qū)收治59例,治愈58例
      ;另一地區(qū)收治6例
      ,失敗4例,療效差異甚大
      ,原因有待研究
      。有效病例服藥后,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7.5小時
      ,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.8天
      ,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在2~5天內(nèi)減輕或消失。以對中
      、輕度病人療效較好
      ,退熱較快,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
      ,療效較差
      。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,僅少數(shù)病例有輕微惡心、嘔吐及腹瀉現(xiàn)象
      ,停藥后即可消失
      。⑤治療傳染性肝炎將黃芩的提取物-黃芩素裝膠囊,每粒0.25克
      。每次2粒
      ,日服3次,兒童酌減
      。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
      ,自覺癥狀和體征均于1月內(nèi)消失,肝功能恢復正常
      。其中治療半月
      ,谷丙轉(zhuǎn)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.1%。亦有用黃芩素針劑
      ,每日肌注2毫升(含黃芩素40毫克)
      ,1個月為一療程,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
      ,基本治愈4例
      ,顯效1例
      ,有效6例
      。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2毫升,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
      ,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
      ,基本治愈4例,顯效1例
      ,有效2例
      ;治療慢性肝炎47例,基本治愈13例
      ,顯效6例
      ,有效14例,無效14例
      。未見明顯副作用
      。⑥治療腎炎、腎盂腎炎用黃芩提取物制成5%黃芩素注射液
      ,每次肌注100~200毫克(兒童減半)
      ,每日2次。共治20例
      ,治療期間除配合臥床休息
      、低鹽飲食外,均未兼用其他藥物。結(jié)果急性腎炎11例
      ,治愈(臨床癥狀完全消失
      ;復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)6例,好轉(zhuǎn)(臨床癥狀完全消失
      ,復查尿液僅有少量紅
      、白細胞)5例;腎盂腎炎9例
      ,治愈
      、好轉(zhuǎn)(標準同上)各4例,1例用藥10天無變化
      。療程最長17.5天
      ,最短7天,平均12.5天
      。治愈病例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
      ,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5.6天。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
      ,可能與其具有抗菌
      、降血壓、利水等作用有關(guān)
      。⑦治療高血壓病將黃芩制成20%的酊劑
      ,每次5~10毫升,日服3次
      。治療51例
      ,服藥前血壓均在180/100毫米汞柱以上,服藥1~12月后血壓下降20/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%以上
      。一般臨床癥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
      。據(jù)觀察,本藥雖經(jīng)較長時期服用
      ,仍能發(fā)揮繼續(xù)降壓作用
      。無明顯副作用。此外
      ,以黃芩煎荊預防猩紅熱
      ,黃芩含片預防白喉,有一定作用

      各家論述 : ①《藥對》:"黃芩

      ,得厚樸、黃連止腹痛
      ;得五味子
      、牡蒙
      、牡蠣令人有子;得黃芪
      、白蘞
      、赤小豆療鼠瘺。"②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
      ,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
      ,以其主諸熱,利小腸故也
      。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
      ,有葛根黃芩黃連湯,及主妊娠安胎散
      ,亦多用黃芩
      。"③《醫(yī)學啟源》:"黃芩,治肺中濕熱
      ,療上熱目中腫赤
      ,瘀血壅盛,必用之藥
      。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
      ,補膀胱之寒水不足,乃滋其化源
      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!吨髦蚊卦E》云,其用有九:瀉肺經(jīng)熱
      ,一也
      ;夏月須用
      ,二也
      ;上焦及皮膚風熱,三也
      ;去諸熱
      ,四也;婦人產(chǎn)后
      ,養(yǎng)陰退陽
      ,五也;利胸中氣
      ,六也
      ;消膈上痰,七也
      ;除上焦熱及脾濕
      ,八也
      ;安胎,九也
      。單制
      、二制、不制
      ,分上中下也
      。酒炒上行,主上部積血
      ,非此不能除
      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
      ,正謂此也
      。"④張元素:"下痢膿血稠粘,腹痛后重
      ,身熱久不可者
      ,黃芩與芍藥、甘草同用
      。肌熱及去痰用黃芩
      ,上焦?jié)駸嵋嘤命S芩,瀉肺火故也
      。瘡痛不可忍者
      ,用苦寒藥,如黃芩
      、黃連
      ,詳上下,分梢根
      ,及引經(jīng)藥用之
      。"⑤李杲:"黃芩,味苦而薄
      ,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
      ,手太陰劑也。細實而中不空者
      ,治下部妙
      。"⑥朱震亨:"黃芩降痰,假其降火也
      。凡去上焦?jié)駸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,須以酒洗過用。片芩瀉肺火
      ,須用桑白皮佐之
      。若肺虛者
      ,多用則傷肺,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
      ,而后用之
      。黃芩、白術(shù)乃安胎圣藥
      ,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
      ,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,血不妄行
      ,乃能養(yǎng)胎
      ,黃芩乃上、中二焦藥
      ,能降火下行
      ,白術(shù)能補脾也。"⑦《綱目》:"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
      ,治脾濕
      ;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,條芩治大腸火
      ;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
      ;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,太陽
      、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
      ,少陽證下后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并用之;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
      ,泄痞熱
      ,是黃芩能入手少陰、陽明
      、手足大陰
      、少陽六經(jīng)典。蓋黃芩氣寒味苦
      ,苦人心
      ,寒勝熱,瀉心火
      ,治脾之濕熱,一則金不受刑
      ,一則胃火不流入肺
      ,即所以救肺也;肺虛不宜者
      ,苦寒傷脾胃
      ,損其母也
      。……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
      ,柴胡退熱
      ,不及黃芩,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
      ,乃苦以發(fā)之
      ,散火之標也,黃芩之退熱
      ,乃寒能勝熱
      ,折火之本也。""黃芩得酒上行
      ,得豬膽汁除肝膽熱
      ,得柴胡退寒熱,得芍藥治下痢
      ,得桑白皮瀉肺火
      ,得白術(shù)安胎。"⑧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黃芩
      ,其性清肅
      ,所以除邪;味苦所以燥濕
      ;陰寒所以勝熱
      ,故主諸熱。諸熱者
      ,邪熱與濕熱也
      ,黃疸、腸澼
      、泄痢
      ,皆溫熱勝之病也,折其本
      ,則諸病自瘳矣
      。苦寒能除濕熱
      ,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
      ,源清則流潔也。血閉者
      ,實熱在血分
      ,即熱入血室,令人經(jīng)閉不通
      ,濕熱解
      ,則榮氣清而自行也
      。惡瘡疽蝕者,血熱則留結(jié)
      ,而為癰腫潰爛也
      ;火瘍者,火氣傷血也
      ,涼血除熱
      ,則自愈也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秳e錄》消痰熱者
      ,熱在胸中,則生痰火
      ,在少腹則絞痛
      ,小兒內(nèi)熱則腹痛,胃中濕熱去
      ,則胃安而消谷也
      。淋露下血,是熱在陰分也
      ;其治往來寒熱者
      ,邪在少陽也;五淋者
      ,濕熱勝所致也
      ;苦寒清肅之氣勝,則邪氣自解
      ,是伐其本也
      。""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藥,功在除熱邪
      ,而非補益之品
      ,當與黃連并列,雖能清熱利濕消痰
      ,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
      ,脾肺虛熱者忌之。"⑨《本草匯言》:"清肌退熱
      ,柴胡最佳
      ,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。上焦之火
      ,山梔可降
      ,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!苑矫}科以之清肌退熱
      ,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,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
      ,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(jīng)
      ,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。"⑩《藥品化義》:"黃芩中枯者名枯芩
      ,條細者名條芩
      ,一品宜分兩用。蓋枯芩體輕主浮
      ,專瀉肺胃上焦之火
      ,主治胸中逆氣,膈上熱痰
      ,咳嗽喘急
      ,目赤齒痛,吐衄失血
      ,發(fā)斑發(fā)黃
      ,痘疹瘡毒,以其大能涼膈也
      。其條芩體重主降
      ,專瀉大腸下焦之火,主治大便閉結(jié)
      ,小便淋濁
      ,小腹急脹,腸紅痢疾
      ,血熱崩中
      ,胎漏下血,挾熱腹痛
      ,譫語狂言
      ,以其能清大腸也。"⑾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
      ,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
      ,少陽為樞,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
      ;黃芩專主陽明蒸熱
      ,陽明居中,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
      ,一主風木客邪
      ,一主濕土蘊著,詎可混論。芩雖苦寒
      ,畢竟治標之藥
      ,惟軀殼熱者宜之,若陰虛伏熱
      ,虛陽發(fā)霉
      ,可輕試乎?其條實者兼行沖脈,治血熱妄行
      ,古方有一味子芩丸
      ,治女人血熱,經(jīng)水暴下不止者
      ,最效
      。"⑿《本經(jīng)疏證》:"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,氣分熱結(jié)者
      ,與柴胡為耦(小柴胡湯
      、大柴胡湯、柴胡桂枝干姜湯
      、柴胡桂枝湯)
      ;血分熱結(jié)者,與芍藥為耦(桂枝柴胡湯
      、黃芩湯
      、大柴胡湯、黃連阿膠湯
      、鱉甲煎丸
      、大黃蟅蟲丸、奔豚湯
      、王不留行散
      、當歸散);濕熱阻中者
      ,與黃連為耦(半夏瀉心湯
      、甘草瀉心湯、生姜瀉心湯
      、葛根黃芩黃連湯
      、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)
      。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(jié)
      ,不能泄氣分之熱,芍藥能開血分之結(jié)
      ,不能清迫血之熱
      ,黃連能治濕生之熱
      ,不能治熱生之濕
      。譬之解斗,但去其斗者
      ,未平其致斗之怒
      ,斗終未巳也。故黃芩協(xié)柴胡
      ,能清氣分之熱
      ,協(xié)芍藥
      ,能泄迫血之熱
      ,協(xié)黃連,能解熱生之濕也
      。"

      備注 : 下列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:①粘毛黃芩

      ,又名:黃花黃芩。形態(tài)與黃芩相似
      ,唯植株較矮
      ,高僅10~27厘米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ǖS色
      ,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。小堅果被長柔毛
      。生砂礫地
      、荒地或草坡。分布內(nèi)蒙古
      、山西
      、河北等地。②滇黃芩
      ,又名:西南黃芩
      。植株矮小,高10~25厘米
      。莖直立
      ,每節(jié)間密被兩縱列白色柔毛及腺毛。葉片長橢圓形或廣披針形
      ,長達3.5厘米
      ,寬約1.2厘米,全緣或稍具疏齒
      ,兩面疏被微柔毛
      ;無柄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?偁罨ㄐ蝽斏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;花冠藍紫色,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。小堅果橢圓形
      ,棕褐色
      ,被柔毛。生于山區(qū)林邊或疏林間
      。分布四川
      、云南等地。③甘肅黃芩
      ,形態(tài)與滇黃芩相近
      ,但葉較寬,呈卵狀三角形
      ,葉緣有不等的鋸齒
      ,葉柄顯著。多生于石山地向陽草坡上
      。分布甘肅
      、陜西及山西。④薄葉黃芩
      ,植株較小
      ,高約35厘米。葉較薄
      ,上面無毛或散生短毛
      ,下面葉脈及邊緣具短毛,散生腺點
      。分布東北至寧夏等地
      。⑤麗江黃芩,莖高20~36厘米
      ,被倒向小疏柔毛
      。葉近無柄,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
      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;ü邳S白色、黃色至綠黃色
      ,常帶紫斑
      。生灌叢、草坡或松林下
      。分布云南西北部
      。⑥川黃芩,莖高10~30厘米
      。葉片大多為卵形
      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;ü诎咨⒕G白色至紫色
      、紫藍色
      。小堅果卵球形,具瘤
      。生于草坡
      、高山森林林緣。分布四川西部

     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      《中華本草》:黃芩

      拼音注音 : Huánɡ Qín

      別名 : 腐腸

      、黃文、妒婦
      、虹勝
      、經(jīng)芩、印頭
      、內(nèi)虛、空腸
      、子芩
      、宿芩、條芩
      、元芩
      、土金茶根、山茶根
      、黃金條根

      英文名 : Baical Skullcap Root

      出處 : 出自《吳普本草》:黃芩

      ,二月生,赤黃葉
      ,兩兩四四相值
      ,莖空,中或方員
      ,高三
      、四尺,四月花紅赤
      ,五月實黑
      ,根黃。二月至九月采
      。1.《別錄》:黃芩生秭歸川谷及冤句
      。三月三日采根,陰干
      。2. 陶弘景:黃芩
      ,今第一出彭城
      ,郁州亦有之。圓者名子芩為勝
      ,破者名宿芩
      。其腹中皆爛、故名腐腸
      。惟取深色堅實者為好
      。3.《綱目》:宿芩乃舊根,多中空
      ,外黃內(nèi)黑
      ,即今所謂片芩。子芩乃新根
      ,多內(nèi)實
      ,即

     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黃芩、滇黃芩

      、粘毛黃芩和麗江黃芩的根
      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2.Scutellaria amoena G.H.Wrignt3.Scutellaria uiscidula Bunge4.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采收和儲藏:栽培2-3年收獲,于秋后莖葉枯黃時
      ,選晴天挖取
      。將根部除著的莖葉去掉,抖落泥土
      ,曬至半干
      ,撞去外皮,曬干或烘干

     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60-2000m的向陽干燥山坡

      、荒地上,常見于路邊
      。生于海拔1300-3000m的草地或松林下
      。生于海拔700-1400m的沙礫荒草地。生于海拔2500-3100m的灌叢或草坡上
      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
      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
      、山西
      、陜西、甘肅
      、山東
      、河南等地。分布于四川
      、貴州
      、云南等地
      。分布于吉林、內(nèi)蒙古
      、河北
      、山西、山東等地
      。分布于四川南部
      、云南西北部。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

      ,高30-80cm
      。莖鈍四棱形,具細條紋
      ,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
      ,綠色或常帶紫色;自基部分枝多而細
      。葉交互對生
      ;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
      ,長1.5-4.5cm
      ,寬3-12mm,先端鈍
      ,基部近圓形,全緣
      ,上面深綠色
      ,無毛或微有毛,下面淡綠色
      ,沿中脈被柔毛
      ,密被黑色下陷的腺點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?偁罨ㄐ蝽斏蚋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偏向一側(cè),長7-15cm
      ;苞片葉狀
      ,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,長4-11cm
      ,近無毛
      ;花萼二唇形,紫綠色
      ,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
      ,果時增大
      ,臘質(zhì);花冠二唇形
      ,藍紫色或紫紅色
      ,上唇盔狀,先端微缺
      ,下唇寬
      ,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,寬7.5mm
      ,兩側(cè)裂片向上唇靠合
      ,花冠管細,基部驟曲
      ;雄蕊4
      ,稍露出,藥室裂口有白色髯毛
      ;子房褐色
      ,無毛,4深裂
      ,生于環(huán)狀花盤上
      ,花柱細長,先端微裂
      。小堅果4
      ,卵球形,長1.5mm
      ,徑1mm
      ,黑褐色,有瘤
      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ㄆ?-9月,果期8-10月
      。多年生草本
      ,高20-35cm。莖銳四棱形
      ,略具槽
      ,沿棱角被疏毛,分枝或不分枝
      ,常帶紫色
      。葉對生;葉柄短
      ,長1-2mm
      ;葉片草質(zhì)
      ,長圓狀卵形或長圓形,常對折
      ,長1.4-3.5cm
      ,。寬7-14mm
      ,先端鈍
      ,基部圓形或楔形至淺心形,邊緣有不明顯的圓齒至全緣
      ,上面暗綠色
      ,無毛或被疏柔毛,下面淡綠色
      ,密被下陷的腺點
      ,沿中脈被柔毛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;▽ι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,排列成頂生長5-14cm的總狀花序;苞片葉狀
      ,披針狀長圓形
      ,長5-10mm;花萼二唇形
      ,常帶紫色
      ,背部盾片膜質(zhì),果時增大
      ;花冠二唇形
      ,紫色或藍紫色,長2.4-3cm
      ,外被腺毛;雄蕊4
      ,花絲扁平
      ;子房無毛,花柱細長
      ,柱頭微裂
      。小堅果卵球形,棕褐色
      ,具瘤
      。花期5-9月
      ,果期7-10月
      。多年生草本
      ,高20-35cm。莖直立
      ,褐紫色
      ,四棱形,被倒向柔毛
      ,莖中部節(jié)是長1.8-3.6cm
      。葉交互對生;葉片橢圓狀卵圓形工橢圓形
      ,長1.3-3cm
      ,寬6-15mm,先端圓鈍
      ,有時微缺
      ,邊緣在中部以上有不明顯的圓齒或近全緣,上面綠色
      ,被稀疏的柔毛
      ,下面淡綠色,密被凹腺點
      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;▽ι谇o頂排列或頂生的總狀花序
      ,長6.5-12cm
      ;苞片葉狀,兩面均被腺毛
      ;花萼二唇形
      ,常帶紫色,外面密被腺毛
      ,盾片半圓形
      ,果時豎立,反折
      ;花冠二唇形
      ,黃白色、黃色至綠黃以
      ,常有粉紫斑或條紋
      ,長2.6-3cm,外面密被腺毛
      ,冠筒近基部囊狀膨大
      ;雄蕊4;子房深4裂,花柱細長
      ,柱頭微裂
      。小堅果4,黑色
      ,卵球形
      ,具瘤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;ㄆ?-8月
      ,果期7-9月。

      栽培 :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涼爽氣候

      ,耐嚴寒
      ,耐旱,耐瘠薄
      ,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-30℃的低溫
      。以陽光充足、土層深厚
      、肥沃的中性或微堿性壤土或砂質(zhì)壤土栽培為宜
      。忌連作。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或分根繁殖
      。種子繁殖:可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
      。直播法法,省勞力
      ,根條長
      ,權(quán)根少,產(chǎn)量高
      。春播3-4月中旬
      ;秋播8月中旬,開溝條播
      ,行距30-45cm
      。每1hm2用種量15kg左右。幼苗出齊后
      ,分2-3次間苗
      ,保持株距12-15cm。分根繁殖:即挖取洞未萌發(fā)的3年生黃芩根莖
      ,切取主根留供藥用,然后根據(jù)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分切成若干塊
      ,每塊有芽眼2-3個即可栽種
      。田間管理 在出苗期應保持土壤濕潤:適時松土除草;每年追肥2-3次,6-7月為生長旺盛期
      ,可追施人畜糞肥或硫酸銨或過磷鈣等
      。除留種地外,抽出花序之前應剪去花梗
      。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枯病
      ,可清潔田園,發(fā)端正初期噴灑1:1:200波爾多液
      ,或用50%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
      。根腐病,注意排水
      ,實行輪作
      。蟲害有黃芩舞蛾,可用90%敵百蟲防治

      性狀 : 性狀鑒別 (1)黃芩 根呈圓錐形

      ,多扭曲,長5-25cm
      ,直徑1-3cm
      。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,粗糙
      ,有明顯的縱向皺紋或不規(guī)則網(wǎng)紋
      ,具側(cè)根殘痕,頂端有莖痕或殘留莖基
      。質(zhì)硬而脆
      ,易折斷,斷面黃色
      ,中間紅棕色
      ,老根木部枯朽,棕黑色或中空者稱“枯芩”
      。氣微
      ,味苦。以條長
      、質(zhì)堅實
      、色黃者為佳。(2)滇黃芩 根莖橫生或斜生
      ,粗1cm以上
      。根呈圓錐形的不規(guī)則條狀,常有分枝
      ,長5-20cm
      ,直徑1-1.6cm
      。表面黃褐色或棕黃色,常有粗糙的栓皮
      ,有皺紋
      。下端有支根痕,斷面纖維狀
      ,鮮黃色或微帶綠色
      。(3)粘毛黃芩 根多細長,圓錐形或圓柱形
      ,長7-15cm
      ,直徑0.5-1.5cm。表面與黃芩相似
      ,很少中空或腐朽
      。(4)麗江黃芩 根呈圓柱形,有分枝
      ,長8-20cm
      ,直徑0.2-0.5.cm。表面黃棕色
      ,斷面黃色
      ,老根中間顯暗褐色,枯朽
      。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(1)黃芩 木栓層多除去或殘存數(shù)列
      ,細胞多呈扁平狀,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
      。栓內(nèi)層狹窄
      。韌皮部較寬廣,約占根直徑的1/3
      ,有多數(shù)韌皮纖維與石細胞
      ,石細胞的分布于外側(cè)
      ,韌皮纖維多分布于內(nèi)側(cè)。韌皮射線寬闊
      ,為10-25列整齊的細胞。形成層多成環(huán)
      。木質(zhì)部約占根直徑的2/3,木質(zhì)部束6-10
      ,木射線寬廣耐平直
      ,7-25列薄壁細胞
      ,導管直徑16-60μm
      。老根中央有一至數(shù)個同心排列的木栓環(huán)。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
      ,圓形、橢圓形和不規(guī)則形
      ,長徑4-32μm,短徑4-24μm
      ,層紋不易見。臍點呈點狀或“人”字形
      ,有的不明顯,大多數(shù)為單粒
      ,復粒較少,由2-3分粒組成
      。(2)滇黃芩 木栓層為6-9列細胞。韌皮部約占根的1/4
      ,有纖維散在,偶見大
      、小懸殊的石細胞
      ,石細胞方形
      ,不規(guī)則形
      。形成層不明顯。木質(zhì)部束8-13
      ,木射線8-18列薄壁細胞
      。導管直徑28-44μm
      。中央無木栓環(huán)。淀粉粒直徑2-12μm
      ,臍點未見,無層紋
      。(3)粘毛黃芩 木栓層為5-8列細胞。韌皮部約占根直徑的1-3
      ,級纖維散在,偶見極小石細胞
      。形成層明顯。木質(zhì)部束7-13
      ,木射線7-21列薄壁細胞,導管直徑40-80μm
      。中央有木栓層環(huán),外側(cè)有石細胞散在
      。淀粉粒直徑2-12μm
      ,臍點“一”字形
      、“人”字形
      ,無層紋。(4)麗江黃芩 木栓層為6-9列細胞
      。韌皮部約占根直徑的1/3,無石細胞和纖維
      。木質(zhì)部束9-10,木射線8-19列薄壁細胞
      ,導管直徑20-40μm,中央無木栓環(huán)
      。演粉粒多數(shù),圓形
      ,直徑4-10μm,臍點未見,無層紋
      。粉末特征:深黃色。①韌皮纖維微黃色
      ,梭形,兩端尖或鈍圓
      ,長51-200(-270)μm,直徑9-33μm
      ,壁甚厚
      ,木化
      ,孔溝明顯
      。②石細胞類方形、類圓形
      、橢圓形、類三角形
      、類多角形、紋錘形或不規(guī)則形
      ,直徑24-48μm
      ,長85-160μ
      ,壁厚至24μ;偶見黃棕色石細胞
      ,類圓形
      ,直徑約66μm
      。③紡錘形木薄壁細胞常伴于導管旁
      ,壁稍厚,非木化
      ,細胞中部有菲薄橫隔。④韌 皮薄壁細胞紡錘形或長圓形
      ,壁有時呈連珠狀增厚
      。⑤網(wǎng)紋
      、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72μ
      ,導管分子較短,端壁傾斜
      ,常延長成尾狀;有時呈扭曲狀
      。⑥木纖纖維細長
      ,壁稍厚
      ,具斜紋孔或具緣紋孔
      。另有淀粉粒,木栓細胞

      毒性 : 黃芩毒性極低,煎劑給兔灌胃

      ,醇提取液靜脈注射
      ,僅呈活動減弱
      ,黃芩浸劑4 g/kg給狗灌胃8周,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
      ,如將黃芥浸劑2g/kg靜脈注射于健康兔
      ,先表現(xiàn)鎮(zhèn)靜
      ,以后死亡
      ,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。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,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(shù)短時間內(nèi)顯著降低
      。黃芩素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3081mg/kg。黃芩浸劑15g/kg/灌胃對犬有嘔吐現(xiàn)象
      ,5g/kg灌胃連續(xù)8周,使犬糞便稀軟

      化學成分 : 1.黃芩 根含黃酮類化合物:黃芩素(baicalein),黃芩新素(neobaicalein)

      ,即黃芩黃酮Ⅱ(skullcapflavoneⅡ),黃芩甙(baicalin)
      ,漢黃芩素(wogonin)
      ,漢黃芩甙(wogono-side)[1],木蝴蝶素A(oroxylin,oroxylin A)[2
      ,3],7-甲氧基黃芩素(7-methoxbaic alein)[2]
      ,黃芩黃酮(skullcapflavone)Ⅰ[3,4]
      ,二氫木蝴蝶素A(dihydrooroxylin A)
      ,白楊素(chrysin)
      ,2,5
      ,8-三羥基-7-甲氧基黃酮(2,5,8-trihydroxy-7-methoxy-flavone),2
      ,5
      ,8-三羥基-6,7-二甲氧基黃酮(2,5,8-trihydroxy-6,7-dimethoxyflavone)4
      ,5,7-三羥基-6-甲氧基黃烷酮(4
      ,5
      ,7-trhydroxy-6-methoxyflavanone)[5]
      ,2
      ,3,5
      ,6
      ,7-五羥基黃烷酮(2,3
      ,5,6
      ,7-pentahydroxyflavanone)漢黃芩素-5-β-D-葡萄糖甙(wogonin-5-β-D-glucoside),2-(3-羥基-4-甲氧基苯基)-乙基-1-O-α-L-鼠李糖基(1→3)-β-D(4-阿魏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?葡萄糖[2-(3-hydroxy-4-methoxyphenyl)ethyl-1-O-α-L-rhamnosyl(1→3)-β-D-(4-feruloyl)glucoside][6],白楊素
      ;-6-C-α-L-阿拉伯糖甙(chrysin-6-C-β-D-glucoside-8-C-β-L-arabinoside)
      ,白楊素-6-C-α-L-阿拉伯糖甙-8-C-β-D-葡萄糖甙(chrysin-6-C-α-L-arabi-noside-8-C-β-D-glucoside)[7],(2S)-2
      ,5,6
      ,7-四羥基黃烷酮[(2S)-25
      ,6,7-terahydroxyflavanone][8
      ,9],5
      ,7
      ,2,6-四羥基黃酮(5
      ,7
      ,2,7-tetrahydroxyflavone)
      ,5,8-二羥基-6
      ,7-二甲氧基黃酮(5,8-dihydroxy-6,7-drimethoxyflavone)
      ,5,7
      ,4-三羥基-8-甲氧基黃酮(5
      ,7,4-trihydroxy-8-methoxyflavone)
      ,木蝴蝶素A-7-O-葡萄糖醛酸甙(oroxylinA-7-O-glucuronide)[10],5
      ,7
      ,2-三羥基甲氧基黃酮(5,7
      ,2-trihyroxy-6-methoxyflavone)
      ,5,2-二羥基-6
      ,7,8-三甲氧基黃酮(5
      ,2-dihydroxy-6,7,8-trimethoxyfla-vone)
      ,5-閎基-7,8-二甲氧基黃酮(5-hydroxy-7,8-dimethoxy-flavone)
      ,去甲漢黃芩素(norwogonin),二氫黃芩素(dihydro-baicalin)[11]
      ,5,7
      ,2-三羥基黃酮(5,7,2-trihydroxyflavone)
      ,5,7
      ,2-三羥基-8,6-二甲氧基黃酮(5
      ,7
      ,2-trihydroxy-8,6-dimethoxyflavone),5
      ,7,2
      ,5-四羥基-8
      。6-二甲氧基黃酮即粘毛黃芩素Ⅲ(5,7
      ,2
      ,5-tetrahydroxy-8,6-dimethoxyflavone
      ,vis-ciduiin Ⅲ)5,25-三羥基三甲氧基黃酮(5
      ,2,5-trihy-droxy-6,7,8-trimethoxyflavone)
      ,黃芩素-7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baicalein-7-O-β-D-glucopyranoside)[12];5
      ,7
      ,2-三羥基-8-甲氧基黃酮(5,7
      ,2-trhiyroxy-8-methoxyflavone)即韌黃芩素Ⅱ(tenax-in Ⅱ),5
      ,2
      ,6-三羥基-7,8-二甲氧基黃酮(5,2,6-三羥基-6-甲氧基黃酮(5,7,2-trihydroxy-6-methoxyflavone)
      ,5
      ,7,2
      ,3-四羥基黃酮(5,7
      ,2-trihydroxy-6-methoxyflavone)
      ,5,7
      ,2
      ,3-四閎基黃酮(5,7
      ,2,3-tetrahydroxyflavone)
      ,3,5
      ,7
      ,2,5
      ,6-五羥基黃酮(3,5,7,2,6-pentahydroxyflavone)即粘毛黃芩素Ⅰ(viscidulin Ⅰ)
      ,(2S)-7,2
      ,6-三羥基-5-甲氧基黃烷酮[(2S)-7
      ,2,6-trihydroxy-5-methoxyflavanone]
      ,2
      ,6,2
      ,4-四羥基-6-甲氧基查爾酮(2
      ,6,2
      ,4-tetrahydroxy-6-methoxychalcone)[13]
      ,5,72
      ,5-四羥基黃酮(5
      ,7,2
      ,5-tetrahydroxyflavone)
      ,左旋圣草素(eriodictyol),半枝蓮種素(rivularin)及粘毛黃芩素Ⅲ-2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viscidulin Ⅲ-2-O-β-D-glucoplyranoside)[14]等
      。另外還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
      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及豆甾醇(stigmasterol)[3]
      。2.滇黃芩 根含涇黃芩素,黃芩素
      ,黃芩甙
      ,漢黃芩甙,5
      ,7
      ,2-三羥基-6-甲氧基黃酮[15,16]
      ,(2S)-5
      ,7,8-三羥基黃烷酮[(2S)-5
      ,7
      ,8-trihydroxyflavanone],(2S)-2,5,6,7-四羥基黃烷黃芩素,木蝴蝶素A
      ,滇黃芩新甙(scuteamoenoside)
      ,(2R,3R)-2
      ,3
      ,5
      ,7-四羥基黃烷酮[(2R,3R)-2
      ,3
      ,5
      ,7-tetrahydrox-yflavanone][17],滇黃芩新素(scuteamoenin),(2R,3R)-3,5,7-三羥基黃烷酮-(2R
      ,3R)-3
      ,5,7-trihydroxyflavanone]
      ,黃芩黃酮Ⅱ
      ,2
      ,3
      ,5,6
      ,7-五羥基黃酮
      ,白楊素,β-谷甾醇[16]
      。3.粘毛黃芩 根含黃芩甙
      ,漢黃芩甙[18
      ,19],黃芩素
      ,漢黃芩素
      ,木蝴蝶素A
      ,黃芩新素
      ,5,2-二羥基二甲氧基黃酮(panicolin)即黃芩黃酮Ⅰ
      ,粘毛黃芩素Ⅰ
      、Ⅱ[19]、Ⅲ[19
      ,20]
      。4.麗江黃芩 根含黃芩素
      ,漢黃芩素
      ,白楊素
      ,木蝴蝶素A,韌黃芩素Ⅱ
      ,粘千周黃芩素Ⅰ[21]
      。同屬植物甘肅黃芩根含甘肅黃芩素(rehderianin)Ⅰ
      ,粘毛黃芩素Ⅲ[22]
      ,黃芩甙,漢黃芩素
      ,黃芩素
      ,木蝴蝶素A,甘肅芩甙元(ganhuangenin)[23]
      。川黃芩根含黃芩甙
      ,漢黃芩甙
      ,黃芩素,粘毛黃芩素Ⅰ、Ⅱ
      ,木蝴蝶素A和漢黃芩素[24]

      藥理作用 : 1.抗菌作用:黃芩煎劑100%濃度

      ,平板法試驗
      ,對痢疾桿菌、傷寒桿菌
      、副傷寒桿菌
      、霍亂弧菌
      、大腸桿菌
      、變形桿菌
      、綠膿桿菌
      、葡萄球菌
      、溶血性璉球菌(a,B)
      、肺炎雙球菌、白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。黃芩煎劑試管法試驗1:1280 濃度可抑制傷寒桿菌、溶血性鏈球菌 a
      ,1:640 濃度抑制溶血性鏈球菌B
      ,肺炎雙球菌及福氏痢疾桿菌、人結(jié)核桿菌 H37
      ,1:320 濃度可抑制霍亂弧菌
      、志賀氏痢疾桿菌;1:80 濃度時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
      。黃芩醇浸液0.5g/ml或0.05g/ml
      ,用瓊脂斜面培養(yǎng)
      ,藥液與培養(yǎng)基1:1 混合
      ,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。黃芩醇浸液2g/ml濃度
      ,平皿法試驗對大腸桿菌、桔草桿菌
      、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
      。黃芩煎 劑、醇提劑 1g/ml濃度,用平板法試驗時對腦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
      。2.抗真菌作用:黃芩煎液,試管斜面法試驗4%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
      ,8%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
      ,10%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
      ,15%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銹色毛癬菌。黃芩水浸劑1:3濃度在試管內(nèi)對堇色毛癬菌
      、同心性毛癬菌
      ,許蘭氏黃癬菌
      、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
      、羊毛樣小芽胞癬菌
      、紅色表皮癬菌、K
      、W
      、氏表皮癬菌、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
      。3.抗病毒作用:黃芩煎劑25-100%濃度
      ,體外試驗對乙型肝炎病毒DNA復制有抑制作用。4.抗炎抗變態(tài)反應:黃芩70%乙醇提取物200
      ,500mg/kg 灌胃黃芩素
      、黃芩甙、漢黃芩素50
      ,100mg/kg 灌胃
      ,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,對48/80(一種化合物名稱
      ,Sigma 生產(chǎn))引起的大鼠足腫也有抑制作用
      ,黃芩70%乙醇提取物500mg/kg 灌胃,黃芩素
      、黃芩甙及漢黃芩素100mg/kg灌胃 對大鼠佐劑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有抑制作用
      。黃芩水提物100,200mg/kg 灌胃
      ,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(PCA)有抑制作用
      ,但對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觸皮炎(耳腫脹)無明顯影響。黃芩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(PCA)的有效成分為黃芩甙及黃芩素
      。黃芩甙
      、黃芩素對實驗性氣喘有效,黃芩甙10-4g/ml濃度可抑制豚鼠氣管Schultz-Dale反應38%
      ,并有抗組胺
      ,抗膽堿及罌粟堿樣作用
      。黃芩素不溶于水
      ,其兩個水溶性衍生物黃芩素-6-磷酸二鈉(BPS)及黃芩素-6-硫酸二鈉(BSS)于抗原攻擊前5mg/kg 靜脈注射,對大鼠PCA有抑制作用
      ;10mg/kg 靜脈注射 于抗原攻擊前10分鐘給藥
      ,對豚鼠過敏性氣喘有抑制作用;BPS及BSS于10-4g/ml濃度對離體豚鼠腸管及氣管chultz-Dale反應均有抑制作用
      ;BPS及BSS 5mg/kg 靜脈注射
      ,對大鼠反向皮膚過敏反應(RCA)有抑制作用
      ;5-10mg/kg 靜脈注射也抑制Forssman皮膚血管炎,但對Arthus反應無明顯影響
      。黃芩素及BPS結(jié)構(gòu)上與抗過敏藥色甘酸二鈉(DSCG)相類似
      ,但DSCG為雙色酮類,黃芩素及BPS為單色酮類
      ,DSCG對反應素(Reagin)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有高度特異性
      ,而對非反應素(IgG)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幾無作用,PBS則不僅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
      ,如PBS 10-6-10-4g/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質(zhì)釋放
      ,PBS 200mg/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同種PCA,10-4g/ml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大鼠肥大細胞脫顆粒等
      ,也抑制非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反應
      ,如BPS10-4g/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釋放介質(zhì)及抑制抗IgE抗體引起的人肺釋放過敏介質(zhì),認為DSCG分子中兩個色酮核間有一定距離
      ,可結(jié)合于反應素抗體功能位置上
      ,而不適合于非反應素抗體,但單色酮的黃芩素或BPS可以兩個分子結(jié)合于這兩種抗體上
      。黃芩素對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環(huán)氧酶與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
      ,對脂氧酶更具選擇性,其IC50為0.12μm
      ,而對環(huán)氧的IC50為6917倍于脂氧酶
      。黃芩素對大鼠白細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,抑制脂氧酶代謝產(chǎn)物5-羥基二十碳四烯酸(5-HETE)及環(huán)氧酶代謝產(chǎn)物12-羥基十七碳三烯酸(HHT)的生成
      ,其IC50分別為7.13±0.767μm及5.53±16.9μm
      ;黃芩甙對白細胞5-HETE形成也抑制,但不抑制HHT的形成
      ;漢黃芩素抑制HHT的形成
      ,IC50為14.6±3.51μm黃芩成分對化合物48/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抑制作用,黃芩素的IC50為52.1μm
      ,黃芩甙IC50為>200μm
      ,漢黃芩素的IC50為40.0μm,漢黃芩素-7-O-D葡萄糖醛酸的IC50為140.0mol/l
      ,(25)2'
      ,5,6'
      ,7-四羥黃烷酮的IC50為17.7μm
      ,(2R,3R)-2',3
      ,5
      ,6',7-五羥黃烷酮的IC50為15.5μm
      ,白楊素(Chrysin)的IC50>200μm
      ,黃芩新素Ⅱ(Skullcapflavon Ⅱ)的IC50為15.0μm。黃芩甙10
      ,100mg/ml
      ,對鈣離子載體A23187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(chǎn)生PGE2及TXA2均有明顯抑制作用。5.對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作用:黃芩煎劑4g/kg 腹腔注射
      ,對小鼠防御性條件反射可使陽性反射時延長
      ,而對非條件反射及分化無影響,說明黃芩可加強皮層抑制過程
      。黃芩煎劑2g/kg
      ,對傷寒混合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。但也有報道黃芩水煎劑或酒浸劑5-9g/只灌胃
      ,或2g/只im
      ,均不能證明黃芩對傷寒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。6.對心血管的作用:黃芩醇提液1g/kg 靜脈注射
      ,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
      。黃芩煎劑0.06g/kg 靜脈注射,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
      。黃芩素20mg/kg 靜脈注射
      ,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40-50%。黃芩浸劑灌胃/kg 灌胃
      ,3次/天
      ,連續(xù)4周,使慢性腎性高血壓犬血壓下降
      ,心率變慢
      。黃芩甙2×10(-4)mol/l
      ,在豚鼠離體主動脈條、肺動脈條
      、氣管條及右心房均有競爭性的拮抗腎上腺素
      ,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縮作用
      ,也拮抗異丙腎上腺素舒張氣管和增加右心房自發(fā)頻率作用
      ,提示黃芩甙對a
      ,B1,B2 受體均有阻斷作用
      。7.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:黃芩素
      、漢黃芩素
      、千層紙素A
      、黃芩黃酮Ⅱ及白楊素(chrysin)于濃度1.0mM時
      ,均可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,白楊素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
      ,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
      ,黃芩素及黃芩甙對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原轉(zhuǎn)化為纖維蛋白也抑制;黃芩素及黃芩甙20
      ,50mg/kg 灌胃
      ,對內(nèi)毒素誘導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(nèi)凝血,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含量的降低
      。8.降血脂作用:黃芩水浸液10%2ml/只灌胃
      ,連續(xù)給藥7周,可使膽固醇喂飼的家兔血清膽固醇含量下降
      。黃芩素
      、黃芩甙100mg/kg 灌胃,可降低實驗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-膽固醇-膽酸喂飼血清游離脂肪酸
      、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
      ,黃芩黃酮Ⅱ100mg/kg 灌胃,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
      ,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-膽固醇(HDL-ch)的含量
      ,漢黃芩素 100mg/kg 灌胃,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積并增加血清HDL-ch的含量
      。黃芩素
      、黃芩甙 100mg/kg 灌胃,對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
      ,可降低肝總膽固醇
      、游離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,漢黃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
      ,黃芩素能增加血清HDL-ch含量
      。9.保肝、利膽
      、抗氧化:黃芩甲醇提取物1000mg/kg 腹腔注射
      ,對異硫氰酸萘酯(ANIT)引起的大鼠肝損害有抑制作用,可抑制血清膽紅素的增加
      。黃芩醇提物50
      ,100mg/kg,黃芩甙50
      ,100mg/kg 灌胃
      ,對家兔有利膽作用
      。漢黃芩素10(-4)-10(-6)mol/l 濃度體外試驗,對大鼠肝微粒體脂質(zhì)過氧化有抑制作用
      ,使丙二醛(MDA)含量下降
      。黃芩素及黃芩甙2.5×10(-4)mol/l,1.0×10(-4)mol/l
      ,漢黃芩素2.5×10(-4)mol/l
      ,黃芩黃酮Ⅱ2.5×10(-4)mol/l,漢黃芩素-7-O-D葡萄糖醛酸2.5×10(-4)mol/l
      ,1.0× 10(-4)mol/l
      ,對FeC12-維生素C-ADP混合物誘導的大鼠肝勻漿脂質(zhì)過氧化有抑制作用,使肝MDA的形成顯著下降
      ,對NADPH一ADP引起的脂質(zhì)過氧化也抑制
      。10.抗癌作用:黃芩醚提物對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,半數(shù)有效量為10.4mg/ml
      ,黃芩黃酮Ⅱ?qū)π∈驦1210 細胞的半數(shù)有效量 為1.5μg/ml
      ,黃芩甙、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L1210作用不顯著
      。11.其它作用:黃芩素10
      ,20mg/kg 靜脈注射,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
      。黃芩煎劑4g/kg 灌胃
      ,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(nèi)障有防治作用,可延緩白內(nèi)障的形成
      。黃芩甙對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有抑制作用
      ,其ID50 為1.81 × 10(-3)mg/ml。黃芩甙150mg/kg 灌胃
      ,對鏈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
      ,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療后顯著降低,提示在動物體內(nèi)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
      ,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發(fā)癥的防治
      。黃芩甙、黃芩素及漢黃芩素50-125μg/ml 對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
      。黃芩甙100mg/kg
      ,葡萄糖醛酸43mg/kg 皮下注射均可對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死亡,而甙元黃芩素無效
      ,認為黃芩甙水解后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
      。黃芩對PGs的代謝有較廣泛的影響,水提物對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

      炮制 : 黃芩:揀去雜質(zhì)

      ,除去殘莖
      ,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,潤透后切片曬干(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(fā)紅)
      。酒黃芩:取黃芥片噴淋黃酒
      ,拌勻,用文火微炒
      ,取出
      ,晾干
      。(每黃芩100斤
      ,用黃酒10-15斤)炒黃芩: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,取出
      ,放涼
      。黃芩炭: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、邊緣帶黑色為度
      ,但須存性
      ,噴淋清水,取出
      ,曬干

      鑒別 : 理化鑒別 (1)取粉末2g,置100ml錐形瓶中

      ,加乙醇20ml
      ;置水浴上回流15min,濾過
      。取濾液1ml
      ,加醋酸鉛試液2-3滴,即發(fā)生橘黃色沉淀
      ;另取濾液1ml
      ,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-4滴,顯紅色
      。(檢查黃酮)(2)薄層色譜 ①取粉末1g
      ,加乙醚40ml于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提取至醚液無色,濃縮至干
      ,以70%乙醇5ml溶解
      ,作供試液。取黃芩素和漢黃苓素和漢黃芩素為對照品
      ,分別點樣于同一0.25mol/L草酸硅膠G薄板上
      ,以氯仿-甲醇(10:1)展形,于紫外燈(365nm)下觀察
      ,黃芩素
      、漢黃芩素均為暗灰棕色
      。②上述乙醚提取后的殘?zhí)叮瑩]盡乙醚
      ,加50%乙醇浸泡過夜
      ,回流2h,乙醇提取液作供試液
      。以黃芩甙對照品
      ,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板上,以氯仿-甲醇-丁酮-乙酰丙酮(16:10:5:1)展開
      ,于紫外燈(365nm)下觀察
      ,黃芩甙為暗斑。

      歸經(jīng) : 歸肺

      ;心
      ;肝;膽
      ;大腸經(jīng)

      性味 : 味苦

      ;性寒

      注意 :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脾肺虛熱者忌之。凡中寒作泄

      ,中寒腹痛
      ,肝腎虛而少腹痛,血虛腹痛
      ,脾虛泄瀉
      ,腎虛溏瀉,脾虛水腫
      ,血枯經(jīng)閉
      ,氣虛小水不利,肺受寒邪喘咳
      ,及血虛胎不安
      ,陰虛淋露,法并禁用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瀉火

      ;燥濕解毒;止血
      ;安胎
      。主肺熱咳嗽;熱病高熱神昏
      ;肝火頭痛
      ;目赤腫痛;濕熱黃疸
      ;瀉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熱淋;吐衄血
      ;崩漏
      ;胎熱不安;癰腫疔瘡

  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

      ,3-9g
      ;或入丸、散
      ;外用:適量
      ,煎水洗;或研末調(diào)敷

      復方 : ①治小兒心熱驚啼:黃芩(去黑心)

      、人參各一分
      。搗羅為散
      。每服一字匕,
      ,竹葉湯調(diào)下
      ,不拘時候服(《圣濟總錄》黃芩散)②瀉肺火,降隔上熱痰:片子黃芩
      ,炒
      ,為末,糊丸
      ,或蒸餅丸梧子大
      。服五十丸。(《丹溪心法》清金丸)③治慢性氣管炎:黃芩
      、亭藶子各等分
      ,共為細末,糖衣為片
      ,每片含生藥0.8克
      ,每日三次,每次五片
      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④治上呼吸道感染
      ,腸炎:黃芩切碎,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
      ,過胳殘渣
      ,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,合并濾液
      ,用20%明礬液倒入浸液中
      ,調(diào)節(jié)pH為3.5(每100公斤黃芩
      ,需明礬6~8公斤),產(chǎn)生黃色沉淀
      ,靜置四小時
      ,棄去上層清液,將沉淀物裝人布袋中加水過濾
      ,烘干
      ,粉碎,造粒打片
      。侮次服二至三片
      。(遼寧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⑤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,不拘偏正:片黃莽
      ,酒浸透
      。曬千為未。每服一錢
      ,茶
      、酒任下。(《蘭室秘藏》小清空膏)⑥治太陽與少陽合病
      ,自下利者:黃芥三兩
      ,芍藥二兩,甘草二兩(炙)
      ,大棗十二枚(擘)
      ,上四味,以水一斗
      、煮取三升)去滓
      。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
      。(《傷寒論》黃芩湯)⑦治淋
      ,亦主下血:黃芩四兩,細切
      ,以水五升
      ,煮取二升,分三服
      。(《千金翼方》)
      。⑧治吐血衄血,或發(fā)或止
      ,皆心臟積熱所致:黃芩一兩(去心中黑腐)
      ,搗細羅為散。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
      ,煎至六分
      。不計時候,和滓溫服
      。(《圣惠方》黃芩散調(diào)⑨治崩中下血:黃芥
      ,為細未。每服一錢
      、燒秤錘淬酒調(diào)下
      。(《本事方》)⑩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后,天癸卻行 或過多不止:黃芩心枝條者二兩(重用米醋
      ,浸七日
      ,炙干,又浸又炙
      。如此七次)
      。為細未,醋糊為丸
      ,如梧桐子大
      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
      ,日進二服
      。(《瑞竹堂經(jīng)驗方》芩心丸)11.安胎:白術(shù)、黃芩
      、炒曲。上為未
      ,粥丸
      ,服。(《丹溪心治》)12.治肝熱生翳
      ,不拘大人小兒:黃芩一兩
      。淡豉三兩,為未
      。每服三錢
      ,以熟豬肝裹吃,溫湯送下
      ,日二服
      。忌酒、面
      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
      、13.治眉眶痛,屬風熱與痰:黃芩(酒浸
      ,炒)
      、白芷
      。上為未,茶清調(diào)二錢
      。(《丹溪心法》)14.治灸瘡血出:酒炒黃芩二錢
      。為未,酒服
      。(《怪證奇方》)15.治火丹:杵黃芩末
      ,水調(diào)敷之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16.治產(chǎn)后血渴
      ,飲水不止:黃芩(新瓦上焙干)
      、麥門冬(去心)各半兩。上件
      ,細切
      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
      ,煎至八分
      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
      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
      臨床應用 : 1. 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: 用50%黃芩煎液

      ,1歲以下每天6ml,1歲以上8-10ml
      ,5歲以上酌加
      ,皆分3次服。經(jīng)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
      ,急性支氣管炎11例
      ,急性扁桃休炎1例。治后體溫降至正常
      、癥狀消失者51例
      ,無效12例。體溫多在3天內(nèi)恢復正常
      ,癥狀消失多為4 天
      。2. 治療慢性氣管炎: 取黃芩1斤,甘草0.5斤
      ,加水煎煮之次
      ,得煎液3斤;另取生石灰1斤
      ,加冷開水10斤
      ,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,取上清液8斤。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
      ,邊加邊攪拌
      ,至pH呈7-8為止。每次20-25ml
      ,日服3次
      。治療35例,臨床治愈之例
      ,顯效16例
      。對單純型療效較好。3. 治療急性菌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。?取黃芩
      、訶子等量,以明礬沉淀法提制成粉
      。每次3g
      ,日服斗次,小兒酌減
      。對癥治療:失水者補液
      ,高熱者配合解熱劑,治療100例
      ,平均2.5天癥狀消失
      ,3.3天大便鏡檢正常,3天大便培養(yǎng)轉(zhuǎn)陰
      ,5天臨床治愈
      。4.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: 取黃芩
      、銀花
      、連翹等量,分別制成黃芩素及銀花
      、連翹浸膏,混合制成片劑
      ,每片重0.5g
      ,相當于生藥3.7g。每次10-15片
      ,6小時服1次
      ,小兒酌減。共洽65例
      ,其中一個地區(qū)收治59例
      ,治愈58例;另一地區(qū)收治6例,失敗4例
      ,療效差異甚大
      ,原因有待研究。有效病例服藥后
      ,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了1.5小時
      ,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.8天,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在2-5天內(nèi)減輕或消失
      。以對中
      、輕度病人療效較好,退熱較快
      ;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
      ,療效較差。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
      ,僅少數(shù)病例有輕微惡心
      。嘔吐及腹瀉現(xiàn)象,停藥后即可消失
      。5. 治療傳染性肝炎:將黃芥的提取物--黃芩素裝膠囊
      ,每粒0.25g。每次2粒
      ,日服3次
      ,兒童酌減。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
      ,自覺癥狀和體征均于1月內(nèi)消失
      ,肝功能恢復正常。其中治療半月
      ,谷丙轉(zhuǎn)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.1%
      。亦有用黃芩素針劑,每日肌注之毫升(含黃芩素40mg)
      ,1個月為一療程
      ,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,基本治愈4例
      ,顯效1例
      ,有效6例。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之毫升
      ,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
      ,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,基本治愈吐例
      ,顯效1例
      ,有效2例
      ;治療慢性肝炎47例,基本治愈13例
      ,顯效6例
      ,有效n例,無效14例
      。未見明顯副作用
      。6.治療腎炎、腎盂腎炎: 用黃芩提取物制成5%黃芩素注射液
      ,每次肌注100-200mg(兒童減半)
      ,每日2次。共冶20例
      ,治療期間除配合臥床休息
      、低鹽飲食外,均未兼用其他藥物
      ,結(jié)果急性腎炎11例
      ,治愈(臨床癥狀完全消失,復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)8例
      ;好轉(zhuǎn)(臨床癥狀完全消失
      ,復查尿液僅有少量紅、白細胞)5例
      ;腎盂腎炎9例
      ,治愈、好轉(zhuǎn)(標準同上)各4例
      ,1例用藥10天無變化)療程最長17.5天
      ,最短7天,平均12.5天
      。治愈病例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
      ,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5.6天。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
      ,可能與其具有抗菌
      、降血壓、利水等作用有關(guān)
      。7.治療高血壓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。?將黃芩制成20%的酊劑,每次5-10ml方日服3次
      。治療51例,服藥前血壓均在180/ 100mm汞往以上
      ,服藥1-12月后血壓下降20/10mm汞拄以上者占70%以上
      。一般臨床癥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
      。據(jù)觀察,本藥雖經(jīng)較長時期服用
      ,仍能發(fā)揮繼續(xù)降壓作用
      。無明顯副作用\此外,以黃芩煎劑預防猩紅熱
      ,黃芩含片預防白喉
      ,有一定作用。

      各家論述 : 1.《藥對》:黃芩

      ,得厚樸
      、黃連止腹痛:得五味子、牡蒙
      、牡蠣令人有子
      ;得黃芪、白蘞
      、赤小豆療鼠瘺
      。2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,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
      ,以其主諸熱
      ,,利小腸故也
      。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
      ,有葛根黃芩黃連湯;及主妊娠安胎散
      ,亦多用黃芩
      。3.《醫(yī)學啟源》:黃芩,洽肺中濕熱
      ,療上熱目中腫赤
      ,瘀血壟盛,必用之藥
      。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
      ,補膀恍之寒水不足,乃滋其化源
      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吨髦蚊卦E》云,其用有九:瀉肺經(jīng)熱
      ,一一也
      ;夏月須用,二也
      ;上焦及皮膚風熱
      ,三也:去諸熱
      ,四也;婦人產(chǎn)后
      ,養(yǎng)陰退陽
      ,五也;利胸中氣
      ,六也
      ;消隔上痰,七也
      ;除上焦熱及脾濕
      ,八也;安胎
      ,九也
      。單制、二制
      、不制
      ,分上中下也。酒炒上行
      ,主上部積血
      ,非此不能除,肺苦氣上逆
      ,急食苦以泄之
      ,正謂此也。4. 張元素:下痢膿血稠粘
      ,腹痛后重
      ,身熱久不可者,黃芩與芍藥
      、甘草同用
      。肌熱及去痰用黃芩,上焦?jié)駸嵋嘤命S芬
      ,瀉肺火故也
      。瘡痛不可忍者,用苦寒藥
      ,如黃芩
      、黃連,詳上下
      ,分梢根
      ,及引經(jīng)藥用之。5. 李果:黃卒
      ,味苦而薄
      ,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
      ,手太陰劑也。細實而中不空者
      ,洽下部妙。6. 朱震亨:黃芩降痰
      ,假其降火也
      。凡去上焦?jié)駸幔氁跃葡催^用
      。片芩瀉肺火
      ,須用桑白皮佐之。若肺虛者
      ,多用則傷肺
      ,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一而后用之。黃芩
      、白尤乃安胎圣藥
      ,俗以黃卒為寒而不敢用,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
      ,血不妄行
      ,乃能養(yǎng)胎,黃芩乃上
      、中二焦藥
      ,能降火下行,白尤能補脾也
      。7.《綱目》: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
      ,洽脾濕;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
      ,條芩治大腸火
      ;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;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
      ,太陽
      、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,少陽證下后心下滿而不痛:瀉心湯并用之
      ;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乙
      ,泄痞熱,是黃芩能入手少陰
      、陽明
      、手足太陰、少陽六經(jīng)矣
      。蓋黃蘋氣寒味苦
      ,苦入乙
      ,寒勝熱,瀉心火
      ,治脾之濕熱
      ,一則金不受刑,一則胃火不流入肺
      ,即所以救肺也:肺虛不宜者
      ,苦寒傷脾胃,損其母也
      。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
      ,柴胡退熱,不及黃芩
      ,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
      ,乃音以發(fā)之,散火之標也
      ,黃尊之熱
      ,乃寒能勝熱,拆火之本也
      。黃芩得酒上行
      ,得豬膽汁除肝膽熱,得柴胡退寒熱
      ,得芍藥治下痢
      ,得桑白皮瀉肺火,得白術(shù)安胎
      。8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黃芩
      ,其性清肅,所以除邪:味苦所以燥濕
      ;陰寒所以勝熱
      ,故主諸熱。諸熱者
      ,邪熱與遍熱也
      ,黃疸、腸僻
      、泄痢
      ,皆濕熱勝之病也,析其本
      ,則諸病自瘳矣
      。苦寒能除濕熱,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
      ,源清則流潔也
      。血閉者,實熱在血分
      ,即熱人血室
      ,令人經(jīng)閉不通,濕熱解
      ,則榮氣清而自行也
      。惡瘡疽蝕者,血熱則留結(jié)
      ,而為癰腫漬爛也:火瘍者,火氣傷血也
      ,涼血除熱
      ,則自愈也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!秳e錄》消痰熱者
      ,熱在胸中,則生痰火
      ,在少腹則絞痛
      ,小兒內(nèi)熱則腹痛,胃中濕熱去
      ,則胃安而消谷也
      。淋露下血,是熱在陰分也:其治往來寒熱者,邪在少陽也:五淋者
      ,濕熱勝所致也:苦寒清肅之氣勝
      ,則邪氣自解,是伐其本也
      。黃菩為苦寒清肅之藥
      ,功在除熱邪,而非補益之品
      ,當與黃連并列
      ,雖能清熱利濕消痰,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
      ,脾肺虛熱者忌之
      。9.《本草匯言》:清肌退熱,柴胡最佳
      ,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
      。上焦之火,山桅可降,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
      。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
      ,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,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
      ,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(jīng)
      ,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。10.《藥品化義》:黃芩中枯者名枯芩
      ,條細者名條芩
      ,一品宜分兩用。蓋枯芩體輕主浮
      ,專瀉肺胃上焦之火
      ,主治胸中逆氣,隔上熱痰
      ,咳嗽喘急
      ,目赤齒痛,吐衄失血
      ,發(fā)斑發(fā)黃
      ,痘疹瘡毒,以其大能涼膈也
      。其條芩體重主降
      ,專瀉大腸下焦之火,主治大使閉結(jié)
      ,小便淋濁
      ,小腹急脹,腸紅痢疾
      ,血熱崩中
      ,胎漏下血,挾熱腹痛
      ,譫語狂言
      ,以其能清大腸也。11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
      ,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
      ,少陽為樞,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
      ;黃芩專主陽明蒸熱
      ,陽明居中,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
      ,一主風木客邪
      ,一主濕上蘊著,詎可混論。芩雖苦寒
      ,畢竟治標之藥
      ,惟軀殼熱者宜之,若陰虛伏熱
      ,虛陽發(fā)露
      ,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沖脈,治血熱妄行
      ,古方有一味子芩丸
      ,治女人血熱,經(jīng)水暴下不止者
      ,最效
      。12.《本經(jīng)疏證》: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,氣分熱結(jié)者
      ,與柴胡為耦(小柴胡湯
      、大柴胡湯、柴胡桂枝干姜湯
      、柴胡桂枝湯):血分熱結(jié)者,與芍藥為耦(桂枝柴胡湯
      、黃芩湯
      、大柴胡湯、黃連阿膠湯
      、鱉甲煎丸
      、大黃蟲丸、奔湯
      、王不留行散
      、當歸散);濕熱阻中者
      ,與黃連為耦(半夏瀉心湯
      、甘草瀉心湯、生姜瀉心湯
      、葛根黃芩黃連湯
      、于姜黃芩黃連人參湯)。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(jié)
      ,不能泄氣分之熱
      ,芍藥能開血分之結(jié),不能清迫血之熱
      ,黃連能治濕生之熱
      ,不能治熱主之濕。譬之解斗,但去其斗者
      ,未平其致斗之怒
      ,斗終未已也。故黃芩協(xié)柴胡
      ,能清氣分之熱
      ,協(xié)芍藥,能泄迫血之熱
      ,協(xié)黃連
      ,能解熱生之濕也
      。13.《本經(jīng)》:主諸熱黃疸
      ,腸僻,泄利
      ,逐水
      ,下血閉,(治)惡瘡
      ,疽蝕
      ,火瘍。14.《別錄》:療痰熱
      ,胃中熱,小腹絞痛
      ,消谷
      ,利小腸,女子血閉
      ,淋露下血
      ,小兒腹痛。15.《滇南本草》:上行瀉肺火
      ,下行瀉膀胱火
      ,(治)男子五淋,女子暴崩
      ,調(diào)經(jīng)清熱,胎有火熱不安
      ,清胎熱
      ,除六經(jīng)實火實熱。16.《綱目》:治風熱濕熱頭疼
      ,奔豚熱痛
      ,火咳
      ,肺痿喉,諸失血
      。17.《本草正》:枯者清上焦之火,消痰利氣
      ,定喘嗽
      ,止失血,退往來寒熱
      ,風熱濕熱
      ,頭痛,解瘟疫
      ,清咽
      ,療肺痿肺癰
      ,乳癰發(fā)背
      ,尤法肌表之熱,故治斑疹
      、鼠瘺
      ,瘡瘍、赤眼
      ;實者涼下焦之熱
      ,能除赤痢,熱蓄膀胱
      ,五淋澀痛,大腸閉結(jié)
      ,便血
      、漏血
      。18.《 科學的民間藥草》:外洗創(chuàng)口
      ,有防腐作用。

     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  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489.html.

      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

      ,注重分享
      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
      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
      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
      ,我們會立即處理
      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
      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
      ,情況屬實
      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      上一篇:

      下一篇:

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
      羊外腎
  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羊外腎拼音注音 :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: 羊石子(《本事方》),羊腎(《四川中藥志》)
      。出處 : 《綱目》來源 : 為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?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睪丸。宰羊時
      甲魚頭
      拼音注音 : Jiǎ Yú Tóu別名 : 腳魚頭
      、團龜頭、鰲頭來源 :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(Wiegman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