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uánɡ Huā Zǎi
別名 : 吸血草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索仔草(《實用中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閩南民間草藥》
來源 : 為錦葵科植物粘毛黃花稔或心葉黃花稔的葉或根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粘毛黃花稔多年生草本,莖直立,分枝,被粘毛,揉之有腐敗氣味,高0.3~1米。葉互生,闊卵狀心形,長3厘米,先端漸尖,邊緣有鈍齒;上部的葉通常呈矩圓形至矩圓狀卵形,兩面均被粘質(zhì)星狀疏長毛;葉柄長1~4厘米;托葉剛毛狀。花腋生,單生建成對,或數(shù)朵聚生于腋生的短小枝上,成一具葉的假總狀花序;花柄纖弱,近中部有節(jié);萼綠色,5裂,被疏長毛;花冠黃色,徑約1厘米,上部分離,下部連合與雄蕊管合生;雄蕊多數(shù);心皮5枚,長約2.5毫米,平滑,無網(wǎng)紋,亦無芒。花期冬季。生于路旁。分布我國南部。②心葉黃花稔形態(tài)與上種相似,主要不同者,本種為亞灌木狀草本,揉之無腐氣,密被茸毛并混生擴展的長毛;葉卵形,基部心形,兩面密被星狀柔毛;心皮有皺紋,頂有2長芒,突出于萼外,有倒毛。分布我國南部。
化學成分 : 心葉黃花稔全草含麻黃堿,種子中含量最多,比根、莖、葉高出4倍。
藥理作用 : 心葉黃花稔種子的作用參見"麻黃"條?;?、果有中度的殺滅昆蟲的作用,而種子則無。
性味 : 《實用中草藥》:"性平,味甘微辛。"
功能主治 : 《實用中草藥》:"活血行氣,清熱解毒。治肝炎,痢疾,腰肌勞損,乏力,膿瘍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鮮根1~2兩。外用:鮮葉搗敷。
復方 : ①治坐馬癰:鮮吸血草葉適量,活蝸牛帶殼六至七個。共搗爛敷患處,日換一、二次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②治膿腫不易出膿作痛:鮮吸血草葉適量,洗凈,搗爛敷。如瘡較大者,可加三黃末或葉下紅和搗涂患處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49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黃芫花
下一篇: 黃花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