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uánɡ Huā Rěn
別名 : 黃花地桃花、地膏藥 來源 : 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白背黃花稔Sida rhombifolia L.,以全株入藥。秋季采挖,洗凈切碎,曬干。 性味 : 甘、淡,涼。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,排膿止痛。用于感冒發(fā)熱 用法用量 : 3~5錢;外用適量 備注 : (1)同屬植物下列3種亦同樣藥用。黃花母(膿見愁)Sida alnifolia L.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Huánɡ Huā Rěn 別名 : 拔毒散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牙罕滿囡(傣名) 出處 : 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 來源 : 為錦葵科植物黃花稔的葉或根。夏、秋采 生境分布 : 生于路邊山野丘陵下。分布福建 原形態(tài) : 亞灌木狀草本或亞灌木,高0.3~1米 藥理作用 : 福建民間用本品的帶根全草代替黃芪 性味 : 性涼,味微辛。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收斂生肌。治感冒,乳腺炎,痢疾,腸炎,跌打傷,骨折,癰瘡癤腫,外傷出血。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鮮品搗敷或研粉撒敷 復(fù)方 : 治乳腺炎:拔毒散、蒲公英,水煎服。外用拔毒散加鮮白菜、紅糖搗敷患部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Huánɡ Huā Rěn 別名 : 小本黃花草、吸血仔、四吻草、索血草、山雞、拔毒散、膿見消、單鞭救主、梅肉草、柑仔蜜、蛇總管、四米草、尖葉嗽血草、白素子、麻芡麻 英文名 : Root of Acute Sida 出處 : 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錦葵科植物黃花稔的葉或根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灌叢間,路旁或荒坡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和云南等地。原產(chǎn)于印度。 原形態(tài) : 黃花稔 直立亞灌木狀草本,高1-2m 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和向陽的環(huán)境 化學(xué)成分 : 根主要含生物堿類,包括白葉藤堿(crytolepine),麻黃堿(ephedrine),β-苯乙胺(β-phenethylamine)Φ-麻黃堿(Φ-ephedrine) 藥理作用 : 福建民間用本品的帶根全草代替黃芪 歸經(jīng) : 肺;肝;大腸經(jīng) 性味 : 味辛;性涼 功能主治 : 清濕熱;解毒消腫;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 復(fù)方 : 治乳腺炎: 拔毒散、蒲公英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50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《中藥大辭典》:黃花稔
《中華本草》:黃花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