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uánɡ Sǎnɡ Yú Xián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。
功能主治 : 《日用本草》:"治消渴。"
復(fù)方 : 治消渴飲水無度:黃顙魚涎和青蛤粉、滑石末等分。丸梧子大,每粟米湯下三十丸。(《綱目》生津丸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Huánɡ Sǎnɡ Yú Xián
英文名 : Yellow catfish saliva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黃顙魚涎,翅下取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分泌的粘液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seudobagrus fulvidraco(Richardson)[Pelteobagrus fulvidraco (Richardson)]采收和儲藏:常年均可捕撈。捕后,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,鮮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生活于江河、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。喜棲于有腐敗物質(zhì)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。食性廣,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、黃河、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。
原形態(tài) : 黃顙魚,體長約20cm,腹面平直,體后半部側(cè)扁,尾柄較細(xì)長。頭大且扁平,吻短,圓鈍,上、下頜略等長,口大,下位,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。眼小,側(cè)位。須4對,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,上頜須1對,最長,頤須2對,較上頜須短。體裸露無鱗,側(cè)線完全。背鰭1,6-7;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,棘后緣有鋸齒。胸鰭I,7,硬棘前后緣均有鋸齒,前緣為36-47個,后緣為11-16個。臀鰭21-25。脂鰭末端游離,較臀鰭短。體呈黃色,背部黑褐色,腹部為淡黃色,尾鰭分叉,上、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。
歸經(jīng) : 肺;腎經(jīng)
性味 : 甘;平
功能主治 : 生津消渴。主消渴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入丸劑,適量。
復(fù)方 : 治消渴飲水無度: 黃顙魚涎和青蛤粉、滑石末等分。丸梧子大。每粟米湯下三十丸。 (《綱目》生津丸)
各家論述 : 《日用本草》:治消渴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56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黃顙魚
下一篇: 黃香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