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Hēi Dà Dòu Pí
別名 : 黑豆衣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種皮。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 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江西 性狀 : 干燥種皮 化學(xué)成分 : 黑大豆皮含矢車菊甙和飛燕草素-3-葡萄糖甙,又含果膠18% 性味 : ①《飲片新參》:"微甘,涼 功能主治 : 養(yǎng)血疏風(fēng)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備注 : 現(xiàn)今商品穞豆衣(亦稱穞豆皮或料豆衣)藥材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Hēi Dà Dòu Pí 別名 : 黑豆衣 英文名 : black soybean seedcoat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Merr.黑色的種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采收和儲藏:將黑大豆用清水浸泡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廣泛栽培。 原形態(tài) :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莖粗壯,密生褐色長硬毛。葉柄長,密生黃色長硬毛;托葉小 性狀 :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卷曲的碎片,厚約0.1mm。外表面黑色光滑,微具光澤,有的碎片可見色稍淡橢圓形的種臍;內(nèi)表面淺灰黃色至淺灰棕色,平滑。氣微,味淡。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灰褐色。①種皮柵狀細(xì)胞成片,表面觀多角形,側(cè)面觀長柱形,長37-102μm,直徑8-10μm,內(nèi)含紅棕色物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矢四菊素(chrysanthemin),飛燕草素-3-葡萄糖甙(delphini-din-3-monoglucodide),乙酰丙酸(levulinic acid),果膠及各種糖類。 炮制 : 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,待其發(fā)芽后,搓下種皮,曬干。貯藏于干燥處。 歸經(jīng) : 脾;肺;腎經(jīng) 性味 : 微甘;涼 功能主治 : 養(yǎng)血平肝;祛風(fēng)解毒。主頭痛;陰虛煩熱;盜汗;風(fēng)痹;濕毒;癰瘡;眩暈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 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生用療痘瘡目翳,搗爛敷小兒尿灰瘡。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止盜汗。3.《飲片新參》:清腦,疏風(fēng)熱,治頭痛。4.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為清涼性滋養(yǎng)強(qiáng)壯藥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591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
上一篇:
黑大豆葉
下一篇:
黑大豆花
《中華本草》:黑大豆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