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ul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ul>
    • <kbd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kbd>
    • 登錄
      首頁 >> 中醫(yī)基礎(chǔ)常識 >> 中藥材

      木槿皮

      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3 21:46:04

  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木槿皮

      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

      別名 : 川槿皮

      來源 : 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莖皮或根皮

      。春
      、夏砍伐莖枝
      ,剝皮曬干
      ;秋季挖根
      ,剝皮曬干

      性味 :

      ,微溫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

      ,殺蟲止癢
      。用于痢疾
      ,白帶;外用治陰囊濕疹體癬
      ,腳癬

      用法用量 : 1~3錢;外用適量

      ,研粉醋調(diào)或制成50%酊劑外搽患處
      。或水煎
      ,熏洗患處

     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  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木槿皮

      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

      別名 : 槿皮(《救急方》),川槿皮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)

      出處 : 《綱目》

      來源 : 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莖皮或根皮

      。4~5月,剝下莖皮或根皮
      ,洗凈曬干

      生境分布 :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主產(chǎn)四川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木槿(《爾雅》)

      ,又名:舜(《詩經(jīng)》),朝菌(《莊子》)
      ,椴
      、櫬(《爾雅》),日及(《爾雅》郭璞注)
      ,藩籬草(《仁齋直指方》)
      ,槿樹、平條樹
      、白牡丹
      、清明籬、木桂花樹
      、菜花樹
      、篙沿樹、金漆樹
      、白布籬
      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3~6米
      。樹皮灰褐色
      ,無毛,嫩杖上有絨毛
      。葉互生
      ;菱狀卵形或卵形
      ,長4~7厘米,寬2.5~5厘米
      ,具有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
      ,葉基楔形,邊緣具圓鈍或尖銳的齒
      ,主脈3條明顯
      ,兩面均疏生星狀毛,后變光滑
      ;葉柄長1~2厘米
      ,光滑或被有絨毛或星狀毛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;▎紊谌~腋
      ;小苞片6~7
      ,線形
      ,長約為花萼之半;萼片5裂
      ,卵狀披針形
      ,有星狀毛和細(xì)短軟毛;花瓣5
      ,淡紅色
      、白色或紫色;雄蕊多數(shù)
      ,花絲聯(lián)合成筒狀
      ;子房5室,花柱5裂
      ,柱頭頭狀
      。蒴果長橢圓形,先端具尖嘴
      ,全體被絨毛
      。種子黑褐色,背部有長棕色毛
      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ㄆ?~7月。

      性狀 : 干燥的莖皮或根皮呈半圓筒或圓筒狀

      ,長15~25厘米
      ,寬窄及厚薄多不一致,通常寬0.7~1厘米
      ,厚約2毫米
      。外皮粗糙
      ,土灰色,有縱向的皺紋及橫向的小突起(皮孔)
      ;內(nèi)表面淡黃綠色
      ,現(xiàn)明顯之絲狀纖維。不易折斷
      ,體質(zhì)輕泡
      。氣弱,味淡
      。以條長
      、寬、厚
      、少碎塊者為佳

      炮制 : 洗凈稍浸,潤透

      ,切段
      ,曬干。

      歸經(jīng) : 入大腸

      、肝
      、脾經(jīng)。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陽明
      、太陽經(jīng)
      。"②《會約醫(yī)鏡》:"入心、肺
      、脾
      、胃四經(jīng)。"⑧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太陰
      、厥陰經(jīng)
      。"

      性味 : 甘苦,涼

      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平
      ,無毒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涼
      。"③《本草蒙筌》:"味苦
      ,氣平,無毒
      。"④《綱目》:"甘
      ,平,無毒
      。"⑤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辛
      ,平
      ,有小毒。"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

      ,利濕
      ,解毒,止癢
      。治腸風(fēng)瀉血
      ,痢疾,脫肛
      ,白帶
      ,疥癬,痔瘡
      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止腸風(fēng)瀉血
      ,痢后熱渴,作次服之
      ,令人得睡
      ,并炒用。"②《綱目》:"治赤白帶下
      ,腫痛疥癬
      ,洗目令明
      ,潤燥活血
      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補(bǔ)肺滲濕,去熱
      ,安心神
      ,通利關(guān)節(jié)。治肺癰
      ,腸癰
      ,衄血,消渴
      ,心煩不眠
      。"④《飲片新參》:"治黃疸。"⑤《陜西中藥志》:"煎液可洗治痔瘡
      。"

  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

      ,1~3錢。外用:酒浸搽擦斌煎水熏洗

      復(fù)方 : ①治大腸脫肛:槿皮或葉煎湯熏洗

      ,后以白礬、五倍末敷之
      。(《救急方》)②治赤白帶下:槿根皮二兩
      ,切
      ,以白酒一碗半,煎一碗
      ,空心服之
      。(《纂要奇方》)③治頭面錢癬:槿樹皮為末,醋調(diào)
      ,重湯燉如膠
      ,敷之。(《王仲勉經(jīng)驗方》)
      。④治牛皮癬:川槿皮一兩
      ,半夏五錢,大楓子仁十五個
      。上銼片
      ,河、井水各一碗
      ,浸露七宿
      ,取加輕粉一錢,任水中
      ,以禿筆蘸涂瘡上
      ,覆以青衣,夏月治尤妙
      。但忌浴數(shù)日
      ,水有臭涎更效。(《扶壽精方》)⑤治牛皮癬癩:川槿皮一斤
      ,勿見火
      ,曬燥磨末,以好燒酒十斤
      ,加榆面四兩
      ,浸七日為度,不時蘸酒搽擦
      。二
      、三十年者,搽一年斷根
      。如無川槿
      ,土槿亦可代之。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)⑥治癬瘡:川槿皮煎
      ,入肥皂浸水
      ,頻頻擦之;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黃(擦之)。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  臨床應(yīng)用 : 木槿條治療慢性氣管炎:取鮮木槿條4兩洗凈

      ,切斷
      ,水煎2次,將濾液合并濃縮成100毫升
      。每日2次分服
      ,連服10天為一療程。治療177例
      ,臨床痊愈2例(1.13%)
      ,顯效2S例(14.13%),好轉(zhuǎn)72例(40.68%)
      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?傆行蕿?5.94%。本品未見嚴(yán)重副作用
      ,僅個別出現(xiàn)心煩
      ,頭悶、腹部膨脹等不適
      ,一般不需處理
      ,可自行消失。

     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      《中華本草》:木槿皮

      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

      別名 : 槿皮

      、川槿皮
      、白槿皮、蘆樹皮
      、槿樹皮
      、碗蓋花皮。

      英文名 : Shrubalthea Bark, Bark of Shrubalthea

     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今瘍醫(yī)用皮治瘡癬

      ,多取川中來者
      ,厚而紅色。

     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莖皮或根皮

      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ibiscus syriacus L.采收和儲藏:莖皮于4-5月剝?nèi)。瑫窀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。根皮于秋末挖取根
      ,剝?nèi)「ぃ瑫窀伞?/span>

      生境分布 : 原產(chǎn)于我國中部各地

      。華東
      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
      、陜西
      、臺灣等地,均有栽培。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木槿 落葉灌木

      ,高3-4m
      。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。葉互生
      ;葉柄長5-25mm
      ,被星狀柔毛;托葉線形
      ,長約6mm
      ,疏被柔毛;葉片菱形至三角狀卵形
      ,長3-10cm
      ,寬2-4cm,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
      ,先端鈍
      ,基部楔形,邊緣具不整齊齒缺
      ,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
      。花單生于枝端葉腋間
      ,花梗長4-14mm
      ,被星狀短絨毛;小苞片6-8
      ,線形
      ,長6-15mm,寬1-2mm
      ,密被星狀疏絨毛
      ;花萼鐘形,長14-20mm
      ,密被星狀短絨毛
      ,裂片5,三角形
      ;花鐘形
      ,淡紫色,直徑5-6cm
      ,花瓣倒卵形
      ,長3.5-4.5cm,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
      ;雄蕊柱長約3cm
      ;花柱枝無毛
      。蒴果卵圓形,直徑約12mm
      ,密被黃色星狀絨毛
      。種子腎形,背部被黃色長柔毛
      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ㄆ?-10月。

      栽培 : 1.氣候土壤:對氣候的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

      ,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種
      。以向陽、肥沃
      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土較好
      。2.種植:用扦插繁殖,育苗移栽
      。四川地區(qū)于2-3月
      ,選取徑粗1cm以上的健壯枝條,剪成15-20cm長的插條
      。插前
      ,在整好的地上,開1.3m寬的畦
      ,作成苗床
      。然后在畦上開橫溝,按溝距33cm
      ,深13-16cm
      ,把插條斜靠溝壁
      ,頂端稍露畦面
      ,每溝插20根
      ,蓋上壓緊。澆水
      。培育1-2年
      ,苗高1m左右時,即可移栽
      。在冬季落葉后至第2年3月前
      ,按株距1m開穴,每穴栽植1株
      ,蓋土壓緊,再蓋土使稍高于地面
      ,澆水
      。3.田間管理:扦插成活后,除草、追肥1次
      。以后在6
      、8、10月各淺耕除草1次
      。在8月中除后
      ,并須追肥1次。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
      ,也可使用氮素肥料

      性狀 : 性狀鑒別 本品多內(nèi)卷成長槽狀或單筒狀,大小不一

      ,厚1-2mm
      。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,有細(xì)而略彎曲縱皺紋
      ,皮孔點狀散在
      。內(nèi)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,平滑
      ,具細(xì)致的縱紋理
      。質(zhì)堅韌,折斷面強(qiáng)纖維性
      ,類白色
      。氣微,味淡
      。以身于
      、條長、寬厚
      、無霉者為佳
      。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灰白色。①淀粉粒細(xì)小
      ,類球形
      、卵圓形成橢圓形。直徑3-10μm
      。②纖維成束
      ,多破碎,直徑10-20μm
      ,壁厚薄不一
      ,微木化,紋孔細(xì)小
      ,圓形或斜裂縫狀
      。③草酸鈣簇晶眾多
      ,直徑15-45μm,棱角鈍尖或?qū)挕?/span>

      化學(xué)成分 : 莖皮含辛二酸(suberic acid)

      ,1-二十八醇(1-octacosanol)
      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1
      ,22-二十二碳二醇(1
      ,22-docosanediol),白樺脂醇(betulin)
      ,古柯三醇(erythrotriol)
      ,壬二酸(nonanedioic acid);又含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
      ,棕櫚酸(palmitic aicd)
      ,月桂酸(lauric acid);另含鐵屎米酮(canthin-6-one)
      。根皮含鞣質(zhì)(tannin)
      ,粘液質(zhì)(mucilage)。

      藥理作用 : 莖與根的乙醇浸液

      ,在蒸去乙醇后用試管稀釋法
      ,1:1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桿菌
      ,1:20對痢疾桿菌
      、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
      炮制 : 洗凈稍浸

      ,潤透
      ,切段,曬干

      鑒別 :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

      ,加乙醇10ml,熱浸2-3h
      ,濾過
      ,濾波照下述方法試驗:(1)取濾液2-3ml,蒸干
      ,加醋研1ml溶解
      ,沿管壁加8滴濃硫酸,在兩液交界面出現(xiàn)猩紅色環(huán)
      ,溶液上層漸變綠
      。(檢查皂甙)(2)取濾液滴于濾紙上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
      ,顯暗藍(lán)紫色熒光

      歸經(jīng) : 大腸

      ;肝
      ;心
      ;肺;胃
      ;脾經(jīng)

      性味 :

      ;苦;性微寒

      注意 : 1.本品苦寒

      ,脾胃虛弱者慎用
      。2.無濕熱者不宜服。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

      ;殺蟲止癢
      。主濕熱瀉痢
      ;腸風(fēng)瀉血
      ;脫肛;痔瘡
      ;赤白帶下
      ;陰道滴蟲;皮膚疥癬
      ;陰囊濕疹

      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

      ,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。內(nèi)服:煎湯
      ,3-9g

      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拾遺》:止腸風(fēng)瀉血,痢后熱渴

      ,作飲服之
      ,令人得睡,并炒用
      。2.《綱目》:治赤白帶下
      ,腫痛疥癬,洗目令明
      ,潤燥活血
      。3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補(bǔ)肺滲濕,去熱
      ,安心神
      ,通利關(guān)節(jié)。治肺癰
      ,腸癰
      ,衄血
      ,消渴,心煩不眠
      。4.《飲片新參》:治黃疸
      。5.《陜西中藥志》:煎液可洗治痔瘡。

     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  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703.html.

      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

      ,注重分享
      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
      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
      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
      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
      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
      ,情況屬實
      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      上一篇:

      下一篇:

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
      大青木
      拼音注音 : Dà Qīng Mù別名 : 路邊青
      、臭葉樹
      、羊咪青、青心草
      、臭大青
      、鴨公青、淡婆婆
      、大葉青
      竹葉心
      來源 :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(Rendle)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。性味 : 甘
      、苦
      ,涼。功能主治 : 清頭熱
      甲魚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