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
別名 : 川槿皮
來源 : 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莖皮或根皮。春 性味 : 甘,微溫。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,殺蟲止癢。用于痢疾,白帶;外用治陰囊濕疹體癬,腳癬。 用法用量 : 1~3錢;外用適量,研粉醋調(diào)或制成50%酊劑外搽患處。或水煎,熏洗患處。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 別名 : 槿皮(《救急方》),川槿皮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)。 出處 : 《綱目》 來源 : 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莖皮或根皮。4~5月,剝下莖皮或根皮,洗凈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主產(chǎn)四川。 原形態(tài) : 木槿(《爾雅》),又名:舜(《詩經(jīng)》),朝菌(《莊子》) 性狀 : 干燥的莖皮或根皮呈半圓筒或圓筒狀 炮制 : 洗凈稍浸,潤透 歸經(jīng) : 入大腸 性味 : 甘苦,涼 功能主治 : 清熱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復(fù)方 : ①治大腸脫肛:槿皮或葉煎湯熏洗 臨床應(yīng)用 : 木槿條治療慢性氣管炎:取鮮木槿條4兩洗凈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Mù Jǐn Pí 別名 : 槿皮、川槿皮、白槿皮、蘆樹皮、槿樹皮、碗蓋花皮。 英文名 : Shrubalthea Bark, Bark of Shrubalthea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今瘍醫(yī)用皮治瘡癬,多取川中來者,厚而紅色。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莖皮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ibiscus syriacus L.采收和儲藏:莖皮于4-5月剝?nèi)。瑫窀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生境分布 : 原產(chǎn)于我國中部各地。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陜西、臺灣等地,均有栽培。 原形態(tài) : 木槿 落葉灌木 栽培 : 1.氣候土壤:對氣候的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 性狀 : 性狀鑒別 本品多內(nèi)卷成長槽狀或單筒狀,大小不一 化學(xué)成分 : 莖皮含辛二酸(suberic acid) 藥理作用 : 莖與根的乙醇浸液 炮制 : 洗凈稍浸,潤透,切段,曬干。 鑒別 :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醇10ml,熱浸2-3h,濾過,濾波照下述方法試驗:(1)取濾液2-3ml,蒸干,加醋研1ml溶解,沿管壁加8滴濃硫酸,在兩液交界面出現(xiàn)猩紅色環(huán),溶液上層漸變綠。(檢查皂甙)(2)取濾液滴于濾紙上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,顯暗藍(lán)紫色熒光 歸經(jīng) : 大腸 性味 : 甘 注意 : 1.本品苦寒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 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。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 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拾遺》:止腸風(fēng)瀉血,痢后熱渴,作飲服之,令人得睡,并炒用。2.《綱目》:治赤白帶下,腫痛疥癬,洗目令明,潤燥活血。3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補(bǔ)肺滲濕,去熱,安心神,通利關(guān)節(jié)。治肺癰,腸癰,衄血,消渴,心煩不眠。4.《飲片新參》:治黃疸。5.《陜西中藥志》:煎液可洗治痔瘡。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70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
木槿根
下一篇:
木瓜
《中藥大辭典》:木槿皮
《中華本草》:木槿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