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ù Zhú Zi
別名 : 嶺南倒捻子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嶺南山竹子(《廣州植物志》),木竹果、冬竹子、龍檬果、羅楝子、黃牙果、染牙果(《廣西野生資源植物》),竹橘(《陸川本草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藤黃科植物嶺南山竹子的果實(shí)、果核、樹皮。果實(shí)冬季成熟轉(zhuǎn)黃色時(shí)采摘,樹皮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平原或山地下部的樹林中。分布廣西、廣東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常綠喬木,高5~15米。單葉對(duì)生;具短柄;倒卵狀矩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5~10厘米,寬2~3.5匣米 性味 : ①《桂海虞衡志》:"甘。"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味甘,平 功能主治 : 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主清熱 復(fù)方 : ①治燒傷 臨床應(yīng)用 : ①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內(nèi)服50%山竹樹皮溶液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Mù Zhú Zi 別名 : 竹橘 英文名 : Fruit of Oblongleaf Garcinia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藤黃科植物木竹子和嶺南山竹子的果實(shí)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地溝谷常綠闊葉林中 原形態(tài) : 1.木竹子 常綠喬木 化學(xué)成分 : 木竹子含雙黃酮甙:3,8〃-雙柚皮柴油-7〃-O-葡萄糖甙(3,8-binaringenin-7〃-O-β-glucoside),福樹甙(spicataside),福木甙(fukugiside),香港倒(木念)子甙(xanthochymusside),倭氏藤黃雙黃酮[(+)-volkensiflavone],藤黃雙黃酮(morelloflavone)。還含芹菜素(apienin)和1 歸經(jīng) : 脾經(jīng) 性味 : 甘;涼 功能主治 : 清熱;生津。主胃熱津傷;嘔吐;口渴;肺熱氣逆;咳嗽不止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生食,適量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 各家論述 : 1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主清熱,利百脈,通調(diào)水臟,止渴生津,解暑,消酒。治吐逆不食,關(guān)格閉拒不通,脾虛下陷,肛門墜脫不斂。清熱,涼大腸,去積血,利耳目,治咳逆上氣。2.《廣西中草藥》:消炎止痛,收斂生肌。治燒傷、燙傷、濕疹,口腔炎,牙周炎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71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木竹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