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ǔ Dīnɡ Xiānɡ
別名 : 雞舌香(《抱樸子》),亭炅獨生(《酉陽雜俎)),雌丁香(《本草蒙筌》)。
出處 : 《雷公炮炙論》
來源 :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。果實將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
性狀 : 干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,長約2~3厘米,直徑約0.6~1厘米。外表呈褐色,或帶有土紅色粉末,粗糙,多細(xì)皺紋,上端宿萼有4裂片。質(zhì)堅脆,破之??v裂為2瓣,內(nèi)藏少數(shù)種子(因種子來成熟,故多已干癟,不易察見)。氣微香,味辛辣。
性味 : 辛,溫。①《別錄》:"微溫。"②《藥性論》:"味辛,無毒。"
注意 : 熱證及陰虛內(nèi)熱者忌服。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不可見火。畏郁金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。非屬虛寒,概勿施用。"
功能主治 : 溫中,散寒。治暴心氣痛,胃寒嘔逆,風(fēng)冷齒痛,牙宣,口臭,婦人陰冷,小兒疝氣。①《別錄》:"療風(fēng)水毒腫。去惡氣,療霍亂心痛。"②陶弘景:"療惡核毒腫?!邸妒癖静荨罚?療嘔逆甚驗。"④《本耳圖經(jīng)》:"療口臭最良,治氣亦效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3~1錢;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或作栓劑。
復(fù)方 : ①治暴心氣痛:雞舌香末,酒服一錢。(《肘后方》)②治胃冷嘔逆,氣厥不通:母丁香三粒(椎碎),陳橘皮一枚(全者,湯浸去白,焙)。上二味,用水一盞,煎取半盞,去滓熱呷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③治小兒冷疳,面黃腹大,食即吐者:母丁香七枚,為末,乳汁和蒸二次,姜湯服之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④治風(fēng)冷乘于齒間,發(fā)歇疼痛??跉庑叮弘u舌香、射于各一兩,麝香(細(xì)研)一分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入麝香再拌和令勻。每用少許揩齒,良久以溫湯漱口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雞舌香散)⑤治齲齒:雞舌香煮汁含之。(《姚僧坦集驗方》)⑥治婦人難產(chǎn):母丁香三十六粒.滴乳香三錢六分。為末,同活兔膽和杵千下,丸作三十六丸。每服一丸,好酒化下。(《頤真堂經(jīng)驗方》如意丹)⑦治陰冷:母丁香為末,縫紗囊如小指,實末,納陰中,中病便已。(《本草衍義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小兒疝氣:取母丁香粉適量撒在獨角蓮膏藥上,貼于患處。每隔1~2天換-次,至病愈為止。觀察19例,15例痊愈,3例好轉(zhuǎn),1例無效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Mǔ Dīnɡ Xiānɡ
別名 : 雞舌香、亭炅獨生、雌丁香。
英文名 : Clove Fruit
出處 : 1.出自《雷公炮炙論》2.《抱樸子》:雞舌香、黃連,乳汁煎,注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,而更加精明倍常也。3.《齊民要術(shù)》:雞舌香,俗人以其似丁子,故為之丁子香也。4.《本草拾遺》:雞舌香與丁香同種,花實叢生,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,擊破有順理,而解為兩向,為雞舌,故名,乃是母丁香也。5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雞舌香,今人皆于乳香中時時得木實似棗核者,以為雞舌香,堅頑枯燥,絕無氣味,燒亦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yzygium aromaticum(L.)Merr.et Perry采收和儲藏:果實將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 : 丁香,常綠喬木,高達(dá)10米。葉對生;葉柄明顯;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,長5-10cm,寬2.5-5cm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,全緣?;ǚ枷悖身斏蹅銏A錐花序,花徑約6mm;花萼肥厚,綠色后轉(zhuǎn)紫色,長管狀,先端4裂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,稍帶淡紫,短管伏,4裂;雄蕊多數(shù),花藥縱裂;子房下位,與萼管合生,花柱粗厚,柱頭不明顯。漿果紅棕色,長方橢圓形,長1-1.5cm,直徑5-8mm,先端宿存萼片。種子長方形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果實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;長2-2.5cm,直徑0.6-1cm。先端有齒狀萼片4枚,向中央彎曲,基部具果柄殘痕。表面棕褐色,粗糙,多細(xì)皺紋。果皮與種皮薄殼狀。質(zhì)脆,易破碎脫落,有的已無果皮或種皮,僅為種仁。種仁倒卵形,暗棕色,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,子葉形如雞舌,不規(guī)則抱合,中央有一條細(xì)桿狀的胚根,由子葉的中央伸到較寬的先端。質(zhì)堅硬,難破碎。氣微香,味辛辣。
歸經(jīng) : 歸脾;胃;肝;腎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性溫;
注意 : 1.熱證及陰虛內(nèi)熱者忌服。2.《雷公炮炙論》:不可見火。畏郁金。3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,非屬虛寒,概勿施用。
功能主治 : 溫中散寒;理氣止痛。主暴心氣痛;胃寒嘔逆;風(fēng)冷齒痛;牙宣;口臭;婦人陰冷;小兒疝氣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-3g: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或作栓劑。
各家論述 : 1.《別錄》:療風(fēng)水毒腫。去惡氣,療霍亂心痛。2.陶弘景:療惡核毒腫。3.《蜀本草》:療嘔逆甚驗。4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療口臭最良,治氣亦效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76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母豬草
下一篇: 母豬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