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áo Shǔ
別名 : 參薯、黎洞薯、大薯、薯子(《廣州植物志》),腳板薯 出處 :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 來源 : 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 生境分布 : 栽培或野生。分布福建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纏繞草本 性味 :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甘,平,無毒。" 功能主治 : ①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塊莖能促進(jìn)潰瘍的肉芽生長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Máo Shǔ 別名 : 黎洞薯 英文名 : Rhizome of Winged Yam 出處 : 出自《南寧市藥物志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oscorea alata L.[D.alata L. var.purpurea (Roxb.)M.Pouch.]采收和儲藏:冬初挖掘塊莖 生境分布 : 分布于浙江 原形態(tài) : 參薯,多年生纏繞草質(zhì)藤本。野生者塊莖多為長圓柱形;栽培者塊莖變異較大,呈長圓柱形、圓錐形、球形、扁圓形而重疊,或有分支。莖右旋,無毛,通常有四條狹翅,基部有時有刺。單葉,在莖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對生;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,長4-15cm;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,紙質(zhì),卵形至卵圓形,長6-20cm,寬4-13cm,先端短漸尖、尾尖或凸尖 性狀 : 性狀鑒別 呈不規(guī)則圓柱形,長7-14cm,直徑2-4cm,表面淺棕黃色至棕黃色,有縱皺紋,常有未除盡的栓皮痕跡,質(zhì)堅實,斷面淡黃色,散有少量淡棕色小點(diǎn)。無臭,味甜微酸,有粘性 化學(xué)成分 : 塊莖含花色甙(anthocyanin),已分離出矢車菊素-3-O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O-glucoside),矢車菊素3,5-O-二葡萄糖甙(cyanidin-3,5-O-diglucoside),矢車菊素-3-O-龍膽二糖甙(cyanidin-3-O-gentiobioside),矢車菊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龍膽二糖甙[cya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芍藥花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龍膽二糖甙[peo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參薯素(alatanin)A、B、C,原矢車菊素(procyanidin)B1、B3等。又含粘液質(zhì)(mucilage)0.9%,其中碳水化合物部分有甘露糖(mannose),木糖(xylose)和少量的鼠李糖(rhamnose);蛋白質(zhì)部分含有的主要氨基酸為天冬氨酸(aspartic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丙氨酸(alanine),絲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glycine),精氨酸(arginine);礦物質(zhì)有鐵 藥理作用 : 新鮮塊莖據(jù)云有毒,可致麻醉 歸經(jīng) : 脾 性味 : 甘;微澀 功能主治 : 健脾止瀉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 各家論述 : 1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塊莖能促進(jìn)潰瘍的肉芽生長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841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毛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