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沒藥
拼音注音 : Mò Yào
別名 : 末藥、明沒藥
來源 : 橄欖科沒藥屬植物沒藥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.[C. molmol Engl.]及同屬他種植物的樹干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。一般在11月至次年2月間采收,但亦有在6~7月間采收,采收后揀凈樹皮及其他雜質(zhì)即得。
性狀 : 初滲出的為黃白色液體,在空氣中逐漸變成為紅棕色硬塊
。
炮制 : 原藥搗碎,炒至焦黑色,待部分揮發(fā)油揮發(fā)后
,稍冷
,搗成小塊即成。
性味 : 苦,平
。
功能主治 : 散瘀止痛,外用消腫生肌。用于跌打淤血腫痛
,癰疽腫痛,胸腹諸痛
;外用治瘡口久不收斂
。
用法用量 : 1~4錢;外用適量,配入散劑或膏劑敷貼患處
。
備注 : (1)本品功用與乳香相似,故常相互配伍應(yīng)用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沒藥
拼音注音 : Mò Yào
別名 : 末藥(《綱目》)
出處 : 《藥性論》
來源 : 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或愛倫堡沒藥樹的膠樹脂。11月至翌年2月或6~7月采收。本品多由樹皮的裂縫處自然滲出
;或?qū)淦じ钇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使膠樹脂從傷口滲出。初呈黃白色的液體
,接觸空氣后逐漸凝固而成紅棕色硬塊
。采得后去凈樹皮及雜質(zhì),置干燥通風(fēng)處保存
。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索馬里、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。以索馬里所產(chǎn)者最佳
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沒藥樹(《大明一統(tǒng)志》)低矮灌木或喬木,高3米。樹干粗
,具多數(shù)不規(guī)則尖刺狀的粗枝
。樹皮薄,光滑
,小片狀剝落
,淡橙棕色,后來灰色
。葉散生或叢生
,單葉或3出復(fù)葉
,柄短,小葉倒長卵形或倒披針形
,中央一片長7~18毫米
,寬4~8毫米,遠較兩側(cè)一對為大
,鈍頭
,全緣或于末端稍具鋸齒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ㄐ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,叢生短枝上;萼杯狀
,宿存
,上具4鈍齒;花冠白色
,4瓣
,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,直立
;雄蕊8
,自短杯狀花盤邊緣伸出,直立
,不等長
,花粉囊卵形;子房3室
,每室各具胚珠2枚
,花柱短粗
,柱頭頭狀
。核果卵形,尖頭
,光滑
,棕色,外果皮革質(zhì)或肉質(zhì)
,種子1~3枚
,但僅1枚成熟,其余均萎縮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ㄆ谙募尽7植紵釒Х侵藓蛠喼尬鞑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。②愛倫堡沒藥樹小形無刺喬木或灌木.3出復(fù)葉
,簇生于短枝上
,具長柄,光滑或具短毛
,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
,先端短尖或鈍圓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?朵或2朵于葉簇旁伸出
;花梗中部有小苞片2枚。核果卵形
,略壓縮
,一側(cè)略隆起,短喙?fàn)睿?室
,果皮堅硬
,黃色;種子無胚乳
。分布紅海兩側(cè)的海濱地區(qū)
,及阿拉伯半島從北緯22°向南至索馬里海濱一帶。
性狀 : 干燥的膠樹脂呈不規(guī)則顆粒狀或粘結(jié)成團塊 ,大小不一
,一般直徑約2.5厘米,有的可達10厘米
,紅棕色或黃棕色
,表面祖糙,覆有粉塵
。質(zhì)堅脆
,破碎面呈不規(guī)則顆粒狀,帶棕色油樣光澤
,并伴有白色小點或線紋
,薄片半透明。與水共研則成黃色乳狀液
。氣微弱而芳香
,味苦微辛。以塊大
、棕紅色
、香氣濃而雜質(zhì)少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沒藥樹含樹脂25~35%,揮發(fā)油2.5~9%,樹膠約57~65%,此外為水分及各種雜質(zhì)約3~4%。樹脂的大部分能溶于醚,不溶性部分含α及β罕沒藥酸,可溶性部分含α,β與γ沒藥酸、沒藥尼酸、α與β罕沒藥酚。尚含罕沒藥樹脂、沒藥萜醇。揮發(fā)油在空氣中易樹脂化,含丁香油酚、間苯甲酚、枯醛、藻烯、二戊烯、檸檬烯、桂皮醛、罕沒藥烯等。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、半乳糖和木糖。
藥理作用 : 沒藥的水浸劑(1:2)在試管內(nèi)對堇色毛癬菌、同心性毛癬菌、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沒藥的抗菌作用可能與含丁香曲酚有關(guān),參見"丁香"條。含油樹脂部分能降低雄兔高膽甾醇血癥(飼氫化植物油造成)的血膽甾醇含量,并能防止斑塊形成,也能使家兔體重有所減輕。與其他含油樹脂的物質(zhì)相似,沒藥(一般用酊劑)有某些局部刺激作用,可用于口腔洗劑中,也可用于胃腸無力時以興奮腸蠕動 。
炮制 : 沒藥:揀去雜質(zhì) ,打成碎塊。制沒藥:取揀凈的沒藥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
,取出放涼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虺粗帘砻嫔砸娙刍瘯r,噴灑米醋,繼續(xù)炒至外層明亮光透,取出放涼。(沒藥每100斤,用醋6斤)《本草從新》:"沒藥,水飛過,用缽坐熱水中,以燈心同研,則易細。"
歸經(jīng) : 入肝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足厥陰經(jīng)。"②《本草新編》:"入脾、腎二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心、肝。"
性味 : 苦,平。①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。"②《海藥本草》:"味苦辛,溫,無毒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味苦,平,無毒。"
注意 : 孕婦忌服。①《品匯精要》:"妊娠不可服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凡骨節(jié)痛與夫胸腹脅肋痛,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虛者不宜用。產(chǎn)后惡霹去多,腹中虛痛者不宜用。癰疽已潰不宜用。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。"
功能主治 : 散血去瘀,消腫定痛
。治跌損,金瘡
,筋骨
,心腹諸痛,癥瘕
,經(jīng)閉
,癰疽腫痛,痔漏,目障
,①《藥性論》:"主打搕損
,心腹血瘀,傷折踒跌
,筋骨瘀痛
,金刃所損,痛不可忍
,皆以酒投飲之
。"②《海藥本草》:"主折傷馬墜,推陳置新
,能生好血
,研爛,以熱酒調(diào)服
。墮胎.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
、產(chǎn)后血氣痛,并宜丸
、散中服
。"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破癥結(jié)宿血,消腫毒
。"④《開寶本草》:"主破血止痛
。療杖瘡、諸惡瘡
、痔漏卒下血
、目中翳暈痛膚赤。"⑤王好古:"治心膽虛
,肝血不足
。"⑥《綱目》:"散血消腫,定痛生肌
。"⑦《本草述》:"久服舒筋膜
,通血脈,固齒牙
,長須發(fā)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:或入丸、散
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筋骨損傷:米粉四兩(炒黃),入沒藥
、乳香末各半兩
。酒調(diào)成膏
,攤貼之
。(《御藥院方》)②治殺傷不透膜者:乳香、沒藥各一皂子大
,研爛
,以小便半盞,好酒半盞
,同藥通口服
。(《奇效良方》)③治歷節(jié)諸風(fēng),骨節(jié)疼痛
,晝夜不可忍者:沒藥半兩(研)
;虎脛骨三兩(涂酥,炙黃色)
,先搗羅為散
,與沒藥同研令細。溫酒調(diào)二錢
,日三服
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④治一切心肚疼痛,不可忍者:沒藥
、乳香各三錢
,川山甲(炙)五錢,木鱉子四錢
。上為末
,每服半錢至一錢,酒大半盞
,同煎溫服
,不計時候。(《宣明論方》沒藥散)⑤治婦人內(nèi)傷痛楚
,血暈及臍腹疞刺者:沒藥研細
,溫酒調(diào)一錢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⑥治產(chǎn)后血暈
,語言顛倒
,健忘失志:沒藥、血竭等分
。細研為末
,產(chǎn)后用童子小便與溫酒各半盞,煎一
、二沸
,調(diào)下二錢
,良久再服,其惡血自下
。(《傷寒保命集》奪命散)⑦消血塊:滑石二錢
,沒藥一錢,麒麟竭一錢
。為末醋糊為丸
。(《金匱鉤玄》)⑧治婦人月水不通:沒藥半兩,硇砂半兩
,干漆半兩(搗碎
,炒令煙出),桂心一兩
,芫花半兩(醋拌一宿
,炒干),狗膽二枚(干者)
,水銀三分(入少棗肉
,研令星盡)。上藥
,搗羅為末
,以棗肉和丸,如綠豆大
。每于食前
,以溫醋湯下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沒藥丸)⑨治療瘡
、無名腫毒:沒藥(去油)
、辰砂、血竭
、硼砂
、乳香(去油)、雄黃
、蟾酥(人乳浸化)
、輕粉、冰片
、麝香各等分
。共乳細末,用乳搗和丸
,如小麥大
。每用三丸,含舌下
,噙化咽下
,出汗自消
;如無汗,以熱酒催之
。(《瘍醫(yī)大全》舌化丹)⑩治癰疽瘡毒
,腐去新生:乳香、沒藥各等分
。安箬葉上
,火炙去油
,乳細搽上
,以膏貼之。此藥毒未盡則提膿外出
,如毒巳盡則收口
。(《瘍醫(yī)大全》海浮散)⑾治五痔:沒藥一兩(研),黃礬
、白礬
、溺垽(火煅)各半兩,麝香一錢(研)
。上五味并研令勻
。每用時先以蔥湯洗拭凈,以藥干敷
。(《圣濟總錄》消毒沒藥散)⑿治漏眼膿血:沒藥
、大黃(蒸,少用)
、樸硝
。上為末。每服三錢
,酒調(diào)下
,茶亦可。(《銀海精微》沒藥散)⒀治血灌瞳人
,外障疼痛:沒藥二兩
,麒麟竭一兩,大黃一兩半
,芒硝一兩半
。上搗羅為末,令細
。食后熱茶調(diào)下一錢
。(《眼科龍木論》沒藥散)
各家論述 : ①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"東垣云,沒藥在治瘡散血之科 。此藥推陳致新
,故能破宿血
,消腫止痛,為瘡家奇藥也
。"②《綱目》:"乳香活血
,沒藥散血,皆能止痛消腫
,生肌
,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沒藥
拼音注音 : Mò Yào
別名 : 末藥 。
英文名 : Myrrh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。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沒藥
,生波斯國
,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。木之根
、之株
,皆如橄欖,葉青而密
,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
,凝結(jié)成塊,或大或小
,亦類安息香
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及同屬植物樹干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mmiphora myrrha Engl.[C.molmol Engl.]采收和儲藏:11月至翌年2月采收。樹脂可由樹皮裂縫自然滲出;或?qū)淦じ钇疲褂湍z樹脂從傷口滲出。初呈淡黃白色粘稠液,遇空氣逐漸凝固成紅棕色硬塊。采得后去凈雜質(zhì),置干燥通風(fēng)處保存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1500m的山坡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熱帶非洲和亞洲西部。
原形態(tài) : 沒藥樹 低矮灌木或喬木,高約3m。樹干粗,具多數(shù)不規(guī)則尖刻狀的粗枝;樹皮薄,光滑,小片狀剝落,淡橙棕色,后變灰色。葉散生或叢生,單葉或三出復(fù)葉;小葉倒長卵形或倒披針形,中央1片長7-18mm,寬4-5mm,遠較兩側(cè)1對為大,鈍頭
,全緣或末端稍具鋸齒
。花小
,叢生于短枝上
;萼杯狀,宿存
,上具4鈍齒;花冠白色
,4瓣
,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,直立
;雄蕊8
,從短杯狀花盤邊緣伸出,直立
,不等長
;子房3室,花柱短粗
,柱頭頭狀
。核果卵形,尖頭
,光滑
,棕色,外果皮革質(zhì)或肉質(zhì)
。種子1-3顆
,但僅1顆成熟,其余均萎縮
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ㄆ谙募尽?/span>
性狀 :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顆粒狀或粘結(jié)成團塊,直徑約2.5cm,有較小或更大的。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或黃棕色相間,無光澤或有時無光澤部分與有光澤部分相間。有時夾有樹皮、木屑。質(zhì)堅脆
,破碎面顆粒狀
,有油樣光澤,打碎后的薄片有亮光或半透明
。氣香而特異
,味極苦,嚼時粘牙
。以塊大
、棕紅色、香氣濃
、雜質(zhì)少者為佳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含樹脂25%-35%,揮發(fā)油2.5%-9%,樹膠約57%-65%
,樹脂的大部分能溶于醚,不溶性部分a及β罕沒藥酸(heerabomyrrholic acid)
,可溶性部分含a
、β及γ沒藥酸(commiphoric acid)沒藥尼酸(commiphorinic acid)a-及β罕沒藥酚(heerabomyrrhol),尚含罕沒藥樹脂(heeraboresene)
,沒藥萜醇(commiferin)
。揮發(fā)油在空氣中易樹脂化,含丁香油酚(eugenol)
,間甲苯酚(m-cresol)
,枯醛(cuminaldehyde),蒎烯(pinene)
,檸檬烯(limonene)
,桂皮醛(cinnamic aldehyde),罕沒藥烯(heerabolene)等
,并含多種呋喃倍半萜類化合物:8a-甲氧基莪術(shù)呋喃二烯(8a-methoxyfuranodiene)
,8a-乙酸基莪術(shù)呋喃二烯(8a-acetylfu-ranodiene),莪術(shù)呋喃烯(curzerene
,isofruanogermacrene)
,烏藥根烯(lindestrene),呋喃桉-1,3-二烯(furanoeudesma-1
,3-diene)
,莪術(shù)呋喃二烯(furanodiene)。反式和順式4
,17(20)-孕甾-3
,16-二酮(E,Z-guggulsterone)
。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
,半乳糖和木糖。
藥理作用 : 沒藥的水浸劑(1:2)在試管內(nèi)對堇色毛癬菌、同心性毛癬菌
、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沒藥的抗菌作用可能與含丁香油酚有關(guān)
,參見丁香條
。含油樹脂部分能降低雄兔高膽甾醇血癥(飼氫化植物油造成)的血膽甾醇含量,并能防止斑塊形成
,也能使家兔體重有所減輕
。與其他含油樹脂的物質(zhì)相似,沒藥(一般用酊劑)有某些局部刺激作用
,可用于口腔洗劑中
,也可用于胃腸無力時以興奮腸蠕動。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
,1:2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。所含揮發(fā)油對霉菌有輕度抑制作用
。沒藥煎劑20mg/kg股動脈注射
,可使麻醉狗股動脈血流量增加,血管阻力下降
。
炮制 : 沒藥:揀去雜質(zhì),打成碎塊。制沒藥:取揀凈的沒藥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