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āo Tuǐ Gū
出處 : 黑龍江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絨背薊的塊根。春、秋季采挖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河岸、山坡草地、林緣。分布東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塊根肥大,呈腳趾狀互相重疊,鮮時灰白色,多汁,干時黑棕色或黃棕色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,表面暗紫色或綠色,有棱。葉無柄;葉片長卵狀披針形至卵圓狀披針形,長2.5~8厘米,寬0.4~2厘米,先端狹尖,基部圓形,邊緣密生細刺,全緣,上面綠色,疏生毛,下面灰綠色,密被灰白色氈毛。頭狀花序頂生,單一或2~4個,徑1.5~2.5厘米;苞片多層;花全為管狀,紫紅色至藍紫色,筒部比檐部短。瘦果有羽狀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性味 : 微辛,溫。
功能主治 : 祛風,除濕,止痛。治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四肢麻木。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2錢;或浸酒。
復方 : 治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:絨背薊四錢,白酒一斤,浸七天,每服十至十五毫升,每日三次,兒童酌減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Māo Tuǐ Gū
英文名 : Root of Vlassoviana Thistle
出處 : 出自《內(nèi)蒙古中藥志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絨背薊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irsium vlassovianum Fisch.ex DC.[C.vlassovianum Flsch.ex DC.var.salicifolium Kitag.]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河巖、山坡草地及林緣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絨背薊,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塊根肥大,呈腳趾狀互相重疊,鮮時灰白色,多汁,干時呈黑棕色或黃棕色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,表同暗紫色或綠色,有棱,被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無柄,基部稍抱莖或下部葉有短柄;葉片長卵狀披針形、卵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,長3-16cm,寬1-2cm,先端銳尖或漸狹呈刺尖頭,基部圓形,邊緣密生細刺或有刺尖齒,上面綠色被疏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。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及上部葉腋,直立;總苞鐘狀球形,總苞片6層,披針狀條形,先端銳尖;全為管狀花,花冠紫紅色,長近2cm,筒部比檐部短。瘦果長圓形,長3-4mm;冠毛羽狀,淡褐色,長13-15mm?;?、果期9月。
性味 : 味微辛;性溫
功能主治 : 祛風除濕;活絡(luò)止痛。主風濕痹痛;四枝麻木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6g;或浸酒。
復方 : 治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:絨背薊四錢,白酒一斤,浸十天,每服十至十五毫升,每日三次,兒童酌減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90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貓花
下一篇: 貓須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