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ánɡ Qí Gǔ
別名 : 草芒 出處 : 《福建民間草藥》 來源 : 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葉或葉柄 生境分布 : 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 性味 : 苦 功能主治 : 活血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復(fù)方 : ①治婦女血崩:芒萁幼芽或葉莖心(髓部),煅透研末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Mánɡ Qí Gǔ 別名 : 草芒、山芒 英文名 : Dichotomy Forked Fern 出處 : 出自《福建民間草藥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葉、葉柄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Dicranopteris pedata(Houtt.)Nakai[Polypodium pedatum Houtt.;Dicranopteris dichotoma(Thunb.)Bernh.]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強(qiáng)酸性的紅壤丘陵、荒坡林緣或馬列尾松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和甘肅南部。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根狀莖橫走,細(xì)長,褐棕色,被棕色鱗片及根。葉遠(yuǎn)生,葉柄褐棕色,無毛;葉片重復(fù)假兩歧分叉,在每一交叉處均有羽片(托葉)著生,在最后一分叉處有羽片兩歧著生;羽片披針形或?qū)捙樞危L20-30cm,寬4-7cm,先端漸尖,羽片深裂;裂片長線形,長3.5-5cm,寬4-6mm,先端漸尖,鈍頭,邊緣干后稍反卷;葉下白色,與羽軸、裂片軸均被棕色鱗片;細(xì)脈2-3次叉分,每組3-4條。孢子囊群著生細(xì)脈中段,有孢子囊6-8個(gè)。 性狀 : 1.性狀鑒別 葉卷縮,葉柄褐棕色,光滑,長24-56cm,葉軸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,各回分叉的腋間有1個(gè)休眠芽,密被絨毛,并有1對(duì)葉狀苞片;末回羽片展開后呈披針形,長16-23.5cm,寬4-5.5cm,篦齒狀羽裂,裂片條狀披針形,頂端常微凹,側(cè)脈每組有小脈3-5條;上表面黃綠色,下表面灰白色。氣微,味淡。2.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①葉上表皮細(xì)胞壁波狀彎曲,無氣孔;下表皮細(xì)胞壁平直,稍彎曲 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原兒茶酸(protocathechuic acid),莽草酸(shikimic acid),阿福豆甙(afzelin),槲皮甙(quercitrin),對(duì)-β-蕓香糖氧基蘇合香烯(p-β-rutinosyloxystyrene),1-(1-羥乙基)-4β-蕓香糖氧基苯[1-(1-hydroxyethyl)-4β-rutnosyloxybenzene]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yl-glucoside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葡萄糖甙(stigmasteryl-glucoside) 歸經(jīng) : 肝;膀胱經(jīng) 性味 : 苦;澀;性涼 功能主治 : 化瘀止血;清熱利尿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各家論述 : 1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活瘀止血,利尿解熱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97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芒萁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