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ù Xu Gēn
別名 : 土黃耆(《食療本草》)。
出處 : 《唐本草》
來源 : 為豆科植物紫苜?;蚰宪俎5母?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紫苜蓿的根含糖類。根的分泌物中含氨基酸,其中有2-氨基己二酸及另二種未知氨基酸。
藥理作用 : 南苜蓿的變種的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,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。
性味 : 苦,寒。①《唐本草》:"寒。"②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:"苦微澀,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濕熱,利尿。治黃疸,尿路結(jié)石,夜盲。①《唐本草》:"主熱病煩滿,目黃赤,小便黃,酒疸,搗汁服一升,令人吐利即愈。"②《綱目》:"搗汁煎飲,治砂石淋痛。"③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利尿,退黃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搗汁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尿路結(jié)石:鮮苜蓿根,搗汁溫服,每次半茶杯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②治黃疸,尿路結(jié)石:南苜蓿根五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(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夜盲癥:以新鮮南苜蓿根1兩,洗凈切碎煎湯,連渣服,每日1次。治療6例,4例痊愈,2例無效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Mù Xu Gēn
別名 : 土黃耆。
英文名 : Root of Alfalfa, Root of California Burclover,Alfalfa,Lucerne
出處 : 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紫苜蓿M.sativa L.和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.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Medicago hispida Gaertn. [M.denticulata Willd.non L.]2.Medicago sativa L.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挖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紫苜蓿:生于曠野和田間。2.南苜蓿:長江下游有栽培。資源分布:1.紫苜蓿分布很廣,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2.南苜蓿分布我國中部、南部;長江下游有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1.紫苜蓿,多年生宿根草本。主根長達(dá)2-5m。根莖發(fā)達(dá);有蔓莖或無,莖高30-100cm,直立或匍匐,光滑,多分枝,約在15-25枝不等。3出復(fù)葉,小葉片倒卵狀長圓形,長2-2.5cm,僅上部尖端有鋸齒;小葉頂端有中肋突出;葉柄長而平滑;托葉大。花梗由葉腋抽出,花有短柄;8-25朵形成簇狀的總狀花序;萼鐘狀,有5齒;花冠紫色。莢果螺旋形,2-3繞不等,稍有毛,黑褐色,不開裂。種子1-8粒,腎形,黃褐色,很小?;ㄆ?-6月。2.南苜蓿,一年或二年生草本。小葉闊卵形或倒心形,先端稍圓或凹入,上部有鋸齒,下部楔形。花黃色。莢果螺旋形,無深溝,有突起疏刺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圓柱細(xì)長,直徑0.5-2cm,分枝較多。根頭部較粗大,有時具地上莖殘基。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,皮孔且不明顯。質(zhì)堅而脆,斷面刺狀。氣微弱,略具刺激性,味微苦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紫苜蓿的根含糖類。根的分泌物中含2-氨基己二酸(2-aminoadipic acid)及另2種未知氨基酸。
藥理作用 : 南苜蓿的變種M.hispida Gaertn.var.den-ticulata的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,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。
歸經(jīng) : 肝;腎經(jīng)
性味 : 苦;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;通淋排石。主熱病煩滿;黃疸;尿路結(jié)石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搗汁。
各家論述 : 1.《唐本草》:主熱病煩滿,目黃赤,小便黃,酒疸,搗汁服一升,令人吐利即愈。2.《本草綱目》:搗汁煎飲,治砂石淋痛。3.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:清熱利尿,退黃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97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芒萁
下一篇: 茅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