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áo Guā
別名 : 解毒草、老鼠瓜、山熊膽、金絲瓜、老鼠黃瓜、老鼠香瓜、狗黃瓜、銀絲蓮、野黃瓜、老鼠拉冬瓜、大種老鼠拉冬瓜、天瓜、耗子瓜、小苦瓜蔞、王瓜、土瓜、野甜瓜、山天瓜、牛奶子、波瓜公、狗屎瓜、小雞黃瓜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茅瓜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lena amplexicaulis (Lam.) Gandhi [Bryonia amplexicaulis Lam.; Solena heterophylla Lour.; Melothria heterophylla (Lour.) Cogn.]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秋、冬季采挖,洗凈,刮去粗皮,切片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生長于海拔600-2600m的山坡路旁、林下、雜木林中或灌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文檔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茅瓜 攀援草本。塊根呈紡錘狀,徑粗1.5-2cm。莖枝柔弱,無毛,具溝紋。葉柄纖細而短,初時被黃色的短柔毛,后漸脫落。葉片薄紙質,多型,為化大,卵形、長圓形、卵狀三角形或戟形,不分裂或3-5淺裂到深裂,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或三角形,長8-12cm,寬1-5cm,上面深綠色,稍粗糙,脈上有微柔毛,下面灰綠色,葉脈突起,幾無毛。卷須纖細,不分歧。雌雄異株;雄花10-20朵生于2-5mm長的花序梗的頂端,呈傘房狀花序;花極小,花梗纖細,花苦萼筒鐘狀,基部圓,外面無毛,花莞黃色,外面被短柔毛,裂片開展,三角形,雄蕊3,分離,著生于花絲基部,花絲纖細,具毛;雌花單生于葉腋,被微柔毛,子房卵形,長2.5-3.5mm,徑2-3mm,無毛或被黃褐色茸毛,柱頭3。果實紅褐色,長圓狀或近球形,長2-6cm,徑2-5cm,表面的平滑。釧子數枚,灰白色,近圓球形或倒卵形,長5-7mm,徑緣不拱起,表面光滑無毛?;ㄆ?-8月,果期8-11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塊根紡錘形或紡錘狀圓柱形,長10-15cm,直徑0.8-2cm,下部有時分枝。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較平滑,有多數近橢圓形的橫長突起。斷面粉性或稍纖維狀。氣微,味淡微苦。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木栓層為5-18列細胞,石細胞層1-4列細胞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;本質部導管5-25個成群,直徑35-85(-135)μm,周圍有8-25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,中央可見近星狀的初生木質部。薄壁細胞中有多數淀粉粒。
化學成分 : 塊根含酮,酸,甾體,二十四烷酸(lignocericacid),二十三烷酸(tricosanoic acid)和山萮酸(behenic acid),△7-豆甾烯醇(△7-stigmastenol),葫蘆箭毒素B(calebassine B),瓜氨酸(citrulline),精氨酸(arginine),賴氨酸(lysine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acid)等,還含鉀、鎂、鈣、磷、鋇、鈦、錳、鈷、鉻、銅、鎳、鍶、鋅等無機元素。
藥理作用 : 塊根水冷浸液給小鼠單次口服半數致死量為10.8g(生藥)/kg。加熱后毒性未見明顯減弱,半數致死量為11.5g(生藥)/kg。
歸經 : 歸肺;肝;脾經
性味 : 味甘;苦;微澀;性寒有毒
注意 : 虛寒疾患患者及孕婦慎服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化瘀散結;化痰利濕。主瘡癰腫毒;燙火飭;肺癰咳嗽;咽喉腫痛;水腫腹脹;腹瀉;痢疾;酒疸;濕疹;風濕痹痛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15-30g,或研末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898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茅栗葉
下一篇: 茅瓜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