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Má Yú Dǎn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鯉科動物厚唇重唇魚的膽囊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Diptychus(Gymnodiptychus)pachycheilus(Herzenstein)2.Gymnocypris przewalskii(Kessler)3.Gymnocypris edlini Herzenstein采收和儲藏:捕得后,取膽囊,晾干?;蛉□r膽汁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棲息于長江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寬谷河流中在河灣回水處較常見。以水生動物石蛾幼蟲、端足蝦、石蠅的稚蟲等為食,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。生殖期約在4-5月。2.喜生活的淺水中,也常見于灘邊洄水區(qū)或大石灘之間流水較緩的地方,或是在深潭、巖石縫中為冷水魚類,適應強。在咸淡水也可生活。幼魚孵出后,即成群游泳,多集中于河口。主要攝食動物性食料,以水生昆蟲及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蟲卵為最常見。3.生活于靜水或緩流中以水底棲息動物和植物腐屑為食,有時也吞食一些小型魚類。每年的5-6月,集群產(chǎn)卵于江河的緩流或具沙底的淺水區(qū)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長江上游、雅礱江及黃河上游等水系。2.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。3.在深水區(qū)域內(nèi)越冬。甘肅、青海、四川與黃河鄰近水系均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 : 1.厚唇重唇魚,體長圓筒形,稍側(cè)扁,尾柄細圓。頭錐形,吻突出??谙挛?,馬蹄形,下頜無銳利的角質(zhì)。唇發(fā)達,下唇表面具皺紋,左、右下唇葉在前方互相連接,未連接部分各自向內(nèi)翻卷,無中間葉,唇后溝連續(xù)??诮怯许?對,粗短,長度稍大于眼 徑,末端約到達眼球后緣下方,咽頭齒2行,細圓,頂端尖,略彎曲,咀嚼面凹陷呈匙狀。體表褐露無鱗,僅在肩帶部分有2-4行不規(guī)則的圓鱗。側(cè)線平直。背鰭具2不分支的鰭條和8-9分支的鰭條,最后一根不分支鰭條為軟棘 ,無鋸齒。腹鰭1,9-10,基部起點一般與背鰭第7條分支鰭條相對。臀鰭2,5。胸鰭1,17-19,尾鰭分叉。體背部和頭頂端黃褐色或灰褐色,較均勻地散布黑色斑點,在側(cè)線下方也有少數(shù)斑點。腹部灰白或黃白。背鰭淺灰,尾鰭淺紅,有小紅點。2.青海湖裸鯉,體延長,稍側(cè)扁;頭錐形,呈馬蹄形;下頜前緣無銳利角質(zhì);下唇細狹,分為左、右下唇葉;唇后溝中斷;無須。身體褐露無鱗,除臀鱗外,僅在肩帶部分有3-4行不規(guī)則的鱗片;臀鱗每側(cè)23-27枚,行列前端到邊腹鱗基部。背鰭3,7-8;臀鰭2,5;胸鰭1,17-18;腹鰭1,8。下咽齒40(25-53)。下咽骨呈弧形,其長度匙表。鰾兩室,后室的長度為前室的2.0-2.7倍。腸管長度為標準長的1.5-2.0倍,腹膜黑色。體背部黃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淺黃色或灰白色,體側(cè)有少數(shù)不規(guī)則的塊狀暗斑,胸鰭、腹鰭、臀鰭和尾鰭微呈汪紅色或淺灰色。3.花斑裸鯉,體長形,側(cè)扁。頭呈錐形??诖较挛唬诹汛?。下頜無銳利角質(zhì)邊緣,下唇較窄。無須。下咽齒2行,齒式為3,4-4.3。第1鰓弓的外側(cè)鰓耙14(12-18)個,內(nèi)側(cè)鰓耙20(17-24)個。脊椎骨50個。頭部后方的肩帶部分有2-4行不規(guī)則的鱗片,肛門和臀鰭兩側(cè)各有一列大鱗,體其余部分裸露無鱗。背鰭有3根不分支鰭條和7根分支鰭條,其中最后1根興發(fā)支鰭條很發(fā)達,后緣兩側(cè)各有21-31枚鋸齒。臀鰭具2根不分支鰭條和5根分支鰭條。身體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,背側(cè)部具多數(shù)不規(guī)則白斑紋,背鰭和尾鰭常有褐色小斑點。腹部為淺黃色或銀灰色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消障翳。主瘡瘍;白內(nèi)障;燒燙傷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用干膽研末調(diào)敷或鮮膽汁涂擦、點眼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15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麻魚肉
下一篇: 麻黃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