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辛
拼音注音 : Niú Wánɡ Fèi Jīn Cǎo
別名 : 豨薟草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南方糙蘇帶根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hlomis umbrosa Turcz.var.australis Hems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-3200m的山坡、灌叢、草地及溝邊等處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 原形態(tài) : 南方糙蘇 性狀 : 性狀鑒別,莖四棱形,具淺槽,疏被向下短硬毛。葉近圓形,具長柄,葉緣具圓齒狀鋸齒。莖葉均疏生星狀毛。氣微香,味微澀。 性味 : 味微苦;辛;性平 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止咳;活血通絡(luò);解毒消腫。主感冒;咳嗽;風(fēng)濕痹痛;腰膝無力;跌打瘀腫;骨折;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25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