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Niú Xī Jīnɡ Yè
出處 :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來(lái)源 : 莧科植物牛膝的莖葉 功能主治 : 治寒濕痿痹,腰膝疼痛,久瘧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(qián);搗汁或浸酒。 復(fù)方 : ①治氣濕痹痛,腰膝痛:牛膝葉一斤。切,以米三合,于豉汁中煮粥,和鹽、醬空腹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②治老瘧久不斷:牛膝莖葉一把。切,以酒三升服。令微有酒氣。不即斷,更作。(《肘后方》)③治眼生珠管:牛膝莖葉搗絞取汁,日三、五度點(diǎn)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④治毒蛇咬傷:牛膝葉(鮮)、烏桕葉(鮮)各等分。酌加紅糖白酒少許,搗爛外敷,每天換藥兩次。另用牛膝葉、烏桕葉(均鮮)各一兩。擂汁,加甜酒少許內(nèi)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Niú Xī Jīnɡ Yè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來(lái)源 : 藥材基源:為莧科植物牛膝的莖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chyranthes bidentata Bl.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,洗凈,鮮用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屋旁、林緣、山坡草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除東北以外的全國(guó)廣大地區(qū)。在有些地區(qū)則大量栽培,河南產(chǎn)的懷牛膝為地道藥材。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70-120cm 性狀 : 性狀鑒別 莖具四棱,有分枝 化學(xué)成分 : 莖葉含蛻皮甾酮(ecdysterone),牛膝甾酮(I-nokosterone)[1];枝條含生物堿 歸經(jīng) : 肝;膀胱經(jīng) 性味 : 苦;酸;性平 功能主治 : 祛寒濕;強(qiáng)筋骨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9g 各家論述 : 《綱目》:治寒濕痿痹,老瘧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29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《中華本草》:牛膝莖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