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Niú Jiǎo Sāi
來源 : 偶蹄目??泣S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,以牛角內(nèi)部堅硬骨心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全國各地。
炮制 : 牛角腮為殺牛時取角內(nèi)堅硬的骨心,用水漂3~5天,刮去粘附的腐肉,鋸成2~3厘米小段,劈開,日曬野露至無臭氣為度,打碎,用鐵砂炒至黃色,趁熱灑少許醋既得。
功能主治 : 止血。主治血崩,便血,血痢,赤白帶下。
用法用量 : 2~4錢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Niú Jiǎo Sāi
別名 : 牛角胎(《綱目》),牛角筍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??苿游稂S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(zhì)角髓。由宰牛場收集。從牛角中取得后,用清水浸泡數(shù)天,刮去殘肉,再洗凈、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江蘇,其他各地亦產(chǎn)。
性狀 : 呈圓錐形,微彎,中空,基部較粗,上部漸尖,長約15厘米,底部徑約5厘米。外表粗糙,灰白色或灰黃色,滿布骨質(zhì)細(xì)孔,并有少數(shù)淺縱溝。質(zhì)堅硬。橫切面中空,外壁厚約6毫米,灰白色,較細(xì)致,內(nèi)層有粗大髓樣組織。氣微腥,味淡。以干凈,無頭丬骨,形狀粗短者為佳。
炮制 : 生牛角腮:牛角腮洗凈后,劈成小條,日曬夜露至無腥為度,再曬干。炒牛角鰓:先將砂子入鍋炒熱,再入生牛角鰓拌炒至黃色為度,取出、篩去砂子,放涼即可。
歸經(jīng) : ①《綱目》:"厥陰,少陰血分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足默陰、少陰血分,兼入手陽明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苦,溫。①《別錄》:"味苦,無毒。"②《藥性論》:"黃牛角腮,味苦甘,無毒。"③《蜀本草》:"沙牛角腮,味苦,溫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止血,止痢。治便血,衄血,婦女崩漏,帶下,赤白痢,水瀉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下閉血,瘀血疼痛,女人帶下血。"②《藥性論》:"黃牛角腮灰,能止婦人血崩不止,赤白帶下,止冷痢、瀉血。"③《本草拾遺》:"燒為黑灰,末服,主亦白痢。"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"燒焦,治腸風(fēng)瀉血,水瀉。"⑤《本草蒙筌》:"除吐衄。"⑥《綱目》:"治水腫。"⑦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長筋力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入散劑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:牛角鰓二兩(燒灰),白礬二兩(燒汁盡),橡實一兩,木賊-兩,芎藭一兩。上件藥,搗細(xì)羅為散。不計時候,以熱酒調(diào)下二錢。(《圣惠方》牛角腮散)②治亦白帶下:牛角腮(燒令煙斷),附子(以鹽水浸泡七度,去皮),上件等分,搗羅為末。每空心酒下二錢匕。(孫用和)③治卒下血:黃牛角腮一具(燒赤色,出火即青碧)。上一味為細(xì)散,食前濃煮豉汁,和二錢匕,重者日三。(《近效方》)④治鼠奶痔:牛角腮燒作灰末,空心酒服方寸匕。(《塞上方》)⑤治痢色白,食不消者,為寒下:牛角腮燒灰。上一味搗篩,白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肘后方》)⑥治蜂蠆整瘡:牛角腮燒灰,醋和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30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牛角瓜
下一篇: 牛角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