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Pú Tɑo Ténɡ Yè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藤、葉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莖含還原糖、蔗糖、淀粉、鞣質(zhì)、黃酮類化合物。葉含酒石酸、蘋果酸、草酸、延胡索酸、琥珀酸、檸檬酸、奎寧酸、莽草酸、甘油酸。又含異槲皮甙、槲皮甙、蕓香甙。根、藤、葉含橡膠質(zhì)、糖類等。
性味 : 《綱目》:"甘澀,平 功能主治 : 治水腫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 復(fù)方 : 治水腫:葡萄心(嫩葉)與螻蛄(去頭尾)同研,露七日,曝干,為末,淡酒調(diào)下,暑月用佳。(《活法機要》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Pú Tɑo Ténɡ Yè 別名 : 葡萄秧 英文名 : Stem and leaf of European Grape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 L.的藤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is vinifera 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莖切片 生境分布 : 原產(chǎn)亞洲西部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,F(xiàn)我國各地普遍栽培。 原形態(tài) : 葡萄 高大纏繞藤本 化學(xué)成分 : 莖含還原糖(reducing sugar) 歸經(jīng) : 腎 性味 : 甘 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除濕;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 復(fù)方 : 治水腫: 葡萄心(嫩葉)與螻蛄(去頭尾)同研,露七日,曝干,為末,淡酒調(diào)下,暑月用佳。(《活法機要》) 各家論述 : 1.《滇南本草》:葉治火眼,汁治咳嗽。2.《滇南本草圖說》:采葉貼無名腫毒。3.《綱目》:飲其汁,利小便,通小腸,消腫滿。4.《陸川本草》:治嘔吐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43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《中華本草》:葡萄藤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