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蒲黃
拼音注音 : Pú Huánɡ
別名 : 香蒲、水蠟燭 、蒲草
英文名 : POLLEN TYPHAE
來源 : 本品為香蒲科植物水濁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. 、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、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。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,曬干后碾軋,篩取花粉。剪取雄花后,曬干
,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
,即為草蒲黃。
性狀 : 本品為黃色粉末 。體輕
,放水中則飄浮水面。手捻有滑膩感
,易附著手指上
。氣微,味淡
。
貯藏 : 置通風(fēng)干燥處,防潮,防蛀
。
炮制 : 生蒲黃:揉碎結(jié)塊,過篩。蒲黃炭:取凈蒲黃
,照炒炭法(附錄Ⅱ D)炒至棕褐色。
鑒別 : (1)本品粉末黃色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ǚ哿n悎A形或橢圓形
,直徑17~29μm ,表面有網(wǎng)狀雕紋
,周邊輪廓線光滑
,呈凸波狀或齒輪狀,具單孔
,不甚明顯
。(2)取本品粉末2g,加80%乙醇30ml,加熱回流1小時
,濾過
,濾液蒸干,殘渣加醋酸乙酯10ml
,加熱使溶解
,濾過,濾液濃縮至約2ml
,作為供試品溶液
。另取異鼠李素對照品,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
,作為對照品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供試品溶液10~15μl
、對照品溶液5μl
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,以甲苯-醋酸乙酯-甲酸(5:2:1)為展開劑
,展開
,取出,晾干
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檢視
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
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
。(3)取本品粉末2g,加80%乙醇50ml
,冷浸24小時
,濾過,濾液蒸干
,殘渣加水5ml使溶解
,濾過,濾液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(每次5ml)
,合并提取液
,濃縮至干
,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
。另取異鼠李素-3-O-新橙皮糖苷和香蒲新苷對照品
,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 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
,吸取供試品溶液5~10μl、對照品溶液5μl
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
,以醋酸乙酯-丁酮-甲酸-水(5:3:1:1)為展開劑,展開
,取出
,晾干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檢視
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
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心包經(jīng)。
性味 : 甘,平。
注意 : 孕婦慎用。
功能主治 : 止血,化瘀,通淋。用于吐血,衄血,咯血,崩漏,外傷出血,經(jīng)閉痛經(jīng),脘腹刺痛,跌撲腫痛,血淋澀痛。
用法用量 : 5~9g,包煎 。外用適量,敷患處
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蒲黃
拼音注音 : Pú Huánɡ
別名 : 蒲厘花粉(陶弘景) ,蒲花(《江蘇植藥志》),蒲棒花粉(《新疆藥材》)
,蒲草黃(《藥材學(xué)》)
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香蒲科植物長苞香蒲、狹葉香蒲 、寬葉香蒲或其同屬多種植物的花粉
。夏季花將開放時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性花穗,曬干后碾軋
,篩取細粉
。
生境分布 : 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多有生產(chǎn)。
性狀 : 為鮮黃色的細小花粉。質(zhì)輕松,遇風(fēng)易飛揚,粘手而不成團,入水則飄浮水面。用放大鏡檢視,為扁圓形顆粒,或雜有絨毛。無臭,無味。以色鮮黃、光滑、純凈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長苞香蒲的花粉含異鼠李素的甙、廿五烷、揮發(fā)油及脂肪油約10%。脂肪油含游離的棕櫚酸和硬脂酸約30%,谷甾醇約13%,此外尚含棕櫚酸、硬脂酸及油酸的甘油酯、α-香蒲甾醇。寬葉香蒲的花粉含水分16%,粗蛋白18.9%,粗淀粉13.31%,糖6.47%,粗脂肪1.16%,灰分3.7%。糖中有葡萄糖、果糖、木糖、阿拉伯糖占97%,松二糖等雙糖類約1.5%,低聚糖約0.5%。又含異鼠李素的甙,脂肪油約10%,谷甾醇約13%。東方香蒲花粉的成分大致同寬葉香蒲。
藥理作用 : ①對子宮的作用蒲黃(品種未作鑒定)煎劑、酊劑
,乙醚浸液對離體及在位子宮均表現(xiàn)興奮作用,劑量增大可呈痙攣性收縮
,對未孕子宮比對已孕者作用明顯
,使產(chǎn)后子宮收縮力加強或緊張性增加。②對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作用蒲黃煎劑及乙醇浸液大劑量可使貓
、犬血壓下降
,其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斷。蒲黃醇提溶液對蟾蜍離體心臟低濃度可增加收縮力
,高濃度則抑制之
。大劑量蒲黃提取物對犬心肺裝置影響不大,對家兔耳血管稍有擴張作用
。③對腸管的作用蒲黃提取物可使離體兔腸蠕動增強
,但可被阿托品所阻斷。其中歷含之異鼠李素對小白鼠離體腸管有解痙作用
。④凝血作用口服水浸液或5%乙醇浸液能使家兔凝血時間明顯縮短
;蒲黃提取物使家兔血小板數(shù)目增加、凝血酶元時間縮短
;蒲黃粉外用對犬動脈出血有止血作用
。⑤抗結(jié)核作用高濃度(1:100)蒲黃煎劑在試管內(nèi)能抑制結(jié)核菌的生長,對豚鼠實驗性結(jié)核病具有某些療效
。
炮制 : 生蒲黃:揉碎結(jié)塊,過篩,除去雜質(zhì)。蒲黃炭:取凈蒲黃粉末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,但須存性,噴淋清水,將結(jié)塊揉碎,過篩。(本品易復(fù)燃,須放涼1~2日,仔細檢查后方能貯存)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心經(jīng)。①《綱目》:"手
、足厥陰血分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少陰
、太陽、太陰
,足陽明
、厥陰。"③《藥品化義》:"入脾經(jīng)
。"
性味 : 甘辛,涼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
,平
。"②《本草正》:"味微甘,性微寒
。"③《本草匯言》:"性涼
,炒味澀。"④《要藥分劑》:"味甘辛
,性平
,無毒。"
注意 : 孕婦慎服。①《本草衍義》:"不可多食
,令人自利,不益極虛人
。"②《品匯精要》:"妊娠不可生用
。"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一切勞傷發(fā)熱,陰虛內(nèi)熱
,無瘀血者禁用
。"
功能主治 : 涼血止血,活血消瘀。生用治經(jīng)閉腹痛,產(chǎn)后瘀阻作痛,跌撲血悶,瘡癤腫毒;炒黑止吐血,衄血,崩漏,瀉血
,尿血,血痢
,帶下
;外治重舌,口瘡
,聤耳流膿
,耳中出血,陰下濕癢
。止血
,化瘀,通淋
。用于吐血
、衄血、咯血
、崩漏
、外傷出血、經(jīng)閉
、痛經(jīng)
、脘腹刺痛、跌打腫痛
、血淋濕痛
。止血、活血:用于各種出血
、痛經(jīng)
、跌損、癰腫疼痛
。配五靈脂名失笑散
,能祛瘀止痛,常用于產(chǎn)后腹痛
、痛經(jīng)及胃腹瘀痛
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心腹膀胱寒熱,利小便
,止血
,消瘀血。"②《藥性論》:"通經(jīng)脈
,止女子崩中不住
,主痢血
,止鼻衄,治尿血
,利水道
。"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(顛)撲血悶,排膿
,瘡癤
,婦人帶下,月候不勻
,血氣心腹痛
,妊孕人下血墜胎,血運血癥
,兒枕急痛
,小便不通,腸風(fēng)瀉血
,游風(fēng)腫毒,鼻洪吐血
,下乳
,止泄精,血痢
。破血消腫生使
,補血止血炒用。"④《綱目》:"涼血
,活血
,止心腹諸痛。"⑤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治癥結(jié)
,五勞七傷
,停積瘀血,胸前痛即發(fā)吐衄
。"⑥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外用于創(chuàng)傷
,濕疹。"⑦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外用治瘰疬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8錢;或入丸
、散
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婦人月候過多,血傷漏下不止:蒲黃三兩(微炒),龍骨二兩半。艾葉一兩。上三味 ,搗羅為末
,煉蜜和丸,梧桐子大
。每服二十丸
,煎米飲下,艾湯下亦得
,日再
。(《圣濟總錄》蒲黃丸)②治產(chǎn)后血不下:蒲黃三兩。水三升
,煎取一升
,頓服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③治產(chǎn)后惡露不快
,血上搶心
,煩悶滿急,昏迷不省
,或狂言妄語
,氣喘欲絕:干荷葉(炙)、牡丹皮
、延胡索
、生干地黃、甘草(炙)各三分
,蒲黃(生)二兩
。上為粗末。每服二錢
,水一盞
,入蜜少許,同煎至七分
,去滓溫服
,不拘時候。(《局方》蒲黃散)④治產(chǎn)后心腹痛欲死:蒲黃(炒香)
、五靈脂(酒研
,淘去砂土)各等分。為末
,先用釅醋
,調(diào)二錢,熬成膏
,入水一盞
,煎七分
,食前熱服。(《局方》失笑散)⑤催生:蒲黃
、地龍(洗去土
,于新瓦上焙令微黃)、陳橘皮等分
。各為末
,如經(jīng)日不產(chǎn),各抄一錢匕
,新汲水調(diào)服
。(《證類本草》)⑥治墜傷撲損,瘀血在內(nèi)
,煩悶者:蒲黃末
,空心溫酒服三錢。(《塞上方》)⑦治吐血
、唾血:蒲黃一兩
。搗為散,每服三錢
,溫酒或冷水調(diào)
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⑧治肺熱衄血:蒲黃、青黛各一錢
。新汲水服之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蛉デ圜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,入油發(fā)灰等分,生地黃汁調(diào)下
。(《簡便單方》)⑨治鼻衄經(jīng)久不止:蒲黃二
、三兩,石榴花一兩(末)
。上藥
,和研為散,每服以新汲水調(diào)下一錢
。(《圣惠方》)⑩治膀胱熱
,小便血不止:蒲黃(微炒)二兩,郁金(銼)三兩
。上二味
,搗羅為散
,每服一錢匕
,粟米飲調(diào)下
,空心晚食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蒲黃散)⑾治卒下血:甘草
、干姜、蒲黃各一分
。三物下篩
,酒服方寸匕,日三
。(《僧深集方》蒲黃散)⑿治舌脹滿口
,不能出聲:蒲黃頻摻。(《本事方》)⒀治小兒重舌
,口中生瘡
,涎出:蒲黃一分,露蜂房一分(微炙)
,白魚一錢
。上藥,都研令勻
。用少許酒凋
,敷重舌、口中瘡上
,日三用之
。(《圣惠方》蒲黃散)⒁治聤耳出膿:蒲黃末,摻之
。(《圣惠方》)⒂治耳中出血:蒲黃
、炒黑研末,摻入
。(《簡便單方》)⒃治脫肛:蒲黃二兩
。以豬脂和敷肛上,納之
。(《千金方》)⒄治陰蝕:蒲黃二兩
,桐皮二兩,甘草二兩
。凡三物
,搗篩,粉創(chuàng)上
。(《令李方》蒲黃散)⒅治丈夫陰下濕癢:蒲黃末敷之
。(《千金方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動物實驗證明,蒲黃對不同動物的離體子宮平滑肌,均有直接使其收縮或增強收縮和緊張性的作用。臨床應(yīng)用于產(chǎn)褥期,于產(chǎn)后開始口服生蒲黃末,每日3次,每次3克,連續(xù)3天,以觀察其對子宮的收縮作用。據(jù)31例產(chǎn)婦的服藥結(jié)果,產(chǎn)后3日宮底平均下降4.71厘米,而對照組(未服藥)30例平均下降3.64厘米;同時服用生蒲黃后產(chǎn)婦的惡露亦漸減少。認為所謂"祛瘀"作用,其本質(zhì)似在于收縮子宮;并認為蒲黃除能收縮子宮外,還有止血作用。此外,作者還根據(jù)蒲黃的作用及臨床觀察結(jié)果,對蒲黃"生用活血行血,炒黑止血"及"陰虛、無瘀忌用"的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。認為蒲黃無炒黑的必要,主張一律生用;臨床應(yīng)用除孕婦外,一般無所禁忌。
各家論述 : ①《綱目》:"《本事方》云,有士人妻舌忽脹滿口
,不能出聲,以蒲黃頻摻
,比曉乃愈
。又《芝隱方》云,宋度宗
,一夜忽舌腫滿口,用蒲黃
、干姜末等分
,干搽而愈。據(jù)此二說
,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證矣
。蓋舌乃心之外候,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
,得干姜是陰陽能相濟也
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蒲黃,性涼而利
,能潔膀胱之原
,清小腸之氣
,故小便不通,前人所必用也
。至于治血之方
,血之上者可清,血之下者可利
,血之滯者可行
,血之行者可止。凡生用則性涼
,行血而兼消
;炒用則味澀,調(diào)血而且止也
。"③《藥品化義》:"蒲黃
,若諸失血久者,炒用之以助補脾之藥
,攝血歸源
,使不妄行。又取體輕行滯
,味甘和血
,上治吐衄喀血,下治腸紅崩漏
。但為收功之藥
,在失血之初,用之無益
。若生用亦能涼血消腫
。"④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蒲黃,《本經(jīng)》主心腹膀胱寒熱
,良由血結(jié)其處
,營衛(wèi)不和故也。與五靈脂同用
,胃氣虛者
,入口必吐,下咽則利
,以五靈脂性味濁惡也
。舌根脹痛,亦有屬陰虛火旺者
,誤用前法(指同干姜末干摻)
,轉(zhuǎn)傷津液,每致燥濕愈甚
,不可不審
。"⑤《本草正義》:"蒲黃
,專入血分,以清香之氣
,兼行氣分
,故能導(dǎo)瘀結(jié)而治氣血凝滯之痛。東璧李氏雖謂其涼血
、活血
,亦以水產(chǎn)之品,故以為涼
。頤謂蒲本清香
,亦有辛味,以《本經(jīng)》菖蒲辛溫例之
,必不可以為寒涼
。蒲黃又為蒲之精華所聚,既能逐瘀
,則辛散之力可知
。況心腹結(jié)滯之痛,新產(chǎn)瘀露之凝
,"失笑"一投
,捷于影響,雖曰靈脂導(dǎo)濁
,是其專職
,然蒲黃果是寒涼,必非新產(chǎn)有瘀可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