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Qiū Fēnɡ Mù
別名 : 秋風(fēng)(《桂海虞衡志》),胡楊、紅桐、茄苳樹、赤木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水梁木、三葉紅、鴨腳楓、千金不倒、丟了棒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出處 : 《陸川本草》
來源 : 為大戟科植物重陽木的根、樹皮、枝葉。夏、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常生于低海拔的曠地上,尤以河邊堤岸,濕潤肥沃的砂質(zhì)壤土最為適宜。分布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陜西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,臺灣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常綠喬木,高達(dá)20米。3出復(fù)葉,互生;小葉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紙質(zhì),長8~15厘米,寬4~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鋸齒;總?cè)~柄長7~10厘米。花小,單性,雌雄異株;圓錐花序腋生;花淡綠色,無花瓣;萼片5,覆瓦狀排列;雄花雄蕊5,退化子房盾狀;雌花子房8或4室,花柱3,不分裂。果實漿果狀,球形,大如豌豆,褐色或淡紅色。種子長圓形,胚乳肉質(zhì)。花期4~5月。果期8~10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根含β-香樹脂醇、熊果酸、β-谷甾醇。樹皮含乙酸表無羈萜酯、無羈萜、β-谷甾醇和白樺脂酸甲酯。莖含無羈萜、無羈萜-3β-醇。枝葉含糖類、氨基酸、酚性成分、黃酮類、香豆精類。葉尚含酸性酒石酸鉀和酒石酸鈣8~16%、乙酸無羈萜-3α-酯、無羈萜、無羈萜-3β-醇、無羈萜3α-醇、β-谷甾醇、并沒食子酸。種子含不干性油30%,淡黃色,有香味。
性味 : ①《陸川本草》:"辛苦,微溫。"②《泉州本草》:"味辛澀,性溫。"
功能主治 : ①《陸川本草》:"枝葉及皮:驅(qū)風(fēng),活血,消腫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。"②《泉州本草》:"葉:行氣活血,消腫敗毒。治氣血郁結(jié),癰疽瘡瘍。"③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根:治紅白痢疾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復(fù)方 : ①治膈食反胃:鮮重陽木葉二兩,桃寄生、苦杏仁、白毛藤、水劍草、鹿含草各五錢。水二碗半煎一碗,分四份。每隔二小時泡烏糖服一份,一日四次,服完為一劑量,連續(xù)服用至十余日。服藥期間忌食雞、鴨蛋。(《泉州本草》)②治癰疽無名腫毒:鮮重陽木葉,搗爛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Qiū Fēnɡ Mù
別名 : 秋風(fēng)、水梁木、三葉紅、鴨腳楓、千金不倒、丟了棒、大秋楓、過冬梨、重陽木。
英文名 : Twig and leaf of Java Bishopwood
出處 : 出自《陸川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大戟科植物秋楓木的根、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ischofia javanica B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,浸灑或曬干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谷陰濕的林中,多見于溪旁近水處。資源分布:分豈有此理于西南、中南、華東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秋楓木 常綠或半常綠喬木,高可達(dá)20m。頂枝粗壯,三出復(fù)葉,革質(zhì);有長達(dá)8-20cm的總?cè)~柄;側(cè)生小葉柄長0.5-2cm,頂生小葉柄長2-5cm;小葉片卵形、倒卵形、長橢圓形、橢圓形或稀有披針形,長7-15cm,寬4-8cm,先端急尖或短尾狀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鈍圓,邊緣有疏鋸齒,每1cm有鋸齒2-3個;兩面光滑無毛。花小,單性,雌雄異株,無花瓣;圓錐狀花序腋生,雌花序較長,長達(dá)15-27cm;萼片5,覆瓦狀排列;雄花雄蕊5;退化子房盾狀;雌花子房3或4室,每室2胚珠,花柱3,不分裂。果實不開裂,球形或略扁,直徑約13mm,淡褐色;種子長約5mm?;ā⒐谌?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莖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無羈萜(friedelin),表無羈萜醇(epifriedelinol),無羈萜醇(friedelinol)及β-谷甾醇-β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β-glucoside)。種子含油25.5%,油的碘值159.0,皂化值194.5。脂肪酸組成:肉豆蔻酸0.3%,棕櫚酸10.5%,硬脂酸5.0%,十六碳烯酸0.2%,油酸23.9%,亞油酸23.4%,亞麻酸36.7%。
歸經(jīng) : 心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澀;性涼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除濕;化瘀消積。主風(fēng)濕骨痛;噎膈;反胃;痢疾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膈食反胃:鮮重陽木葉二兩,桃寄生、苦杏仁、白毛藤、水劍草、鹿含草各五錢。水二碗半煎一碗,分四份。每隔二小時泡烏糖服一份,一日四次,服完為一劑量,連續(xù)服用至十余日。服藥期間忌食雞、鴨蛋。(《泉州本草》②治癰疽無名腫毒:鮮重陽木葉,搗爛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陸川本草》:枝葉及皮:驅(qū)風(fēng),活血,消腫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。2.《泉州本草》:葉:行氣活血,消腫敗毒。治氣血郁結(jié),癰疽瘡瘍。3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根:治紅白痢疾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58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秋楓
下一篇: 秋海棠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