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Qīnɡ Fū Yánɡ Gēn
出處 : 《重慶草藥》
來源 : 為漆樹科植物青麩楊的樹根 生境分布 : 喜生于向陽山坡、山谷的疏林或灌木草叢中 原形態(tài) : 青麩楊,又名:波氏鹽膚木,鐵倍樹。落葉喬木,高5~8米。樹皮粗糙,灰色,有裂縫,小枝通常平滑無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,具小葉7~9枚,每葉有極短而明顯的柄,小葉卵狀長(zhǎng)圓形至長(zhǎng)圓狀披針形,長(zhǎng)5~10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斜楔形或圓形,全緣,背面沿葉脈處微有細(xì)毛或近于無毛;葉軸圓柱形,有時(shí)在上部的小葉片間有狹翅。圓錐花序頂生,長(zhǎng)10~20厘米,有微毛;花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。惠嗥? 性味 : 味辛,性熱,無毒。 功能主治 : 去風(fēng)解毒。治小兒縮陰癥,九子爛癢。 復(fù)方 : ①治小兒縮陰癥:青麩楊根一兩,去粗皮,煎水煮撈糟服。②治九子爛癢:青麩楊根二兩,一味藥二兩,何首烏二兩,肉連環(huán)二兩。燉殺口肉吃。(性味以下出《重慶草藥》) 備注 : 本品在四川民間,與鹽膚木的根同等使用。參見"鹽麩子根"條。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Qīnɡ Fū Yánɡ Gēn 別名 : 青麩楊、波氏鹽膚木、鐵倍樹。 英文名 : Root of Potanin Sumac 出處 : 出自《重慶草藥》。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漆樹科植物青麩楊的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hus potaninii Maxim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凈,除去表皮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900-2500m的山坡疏林或灌叢中 原形態(tài) : 青麩楊 落葉喬木 性狀 : 本品在四川民間 歸經(jīng) : 心 性味 : 辛 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解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72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
上一篇:
青鱗魚
下一篇:
青龍?zhí)?/span>
《中華本草》:青麩楊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