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ī Guā Yè
來源 :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(L.)Roem. 的葉。夏秋采收。
性味 : 苦、酸,微寒。
功能主治 : 止血,清熱解毒,化痰止咳。用于百日咳,咳嗽,暑熱口渴;外用治創(chuàng)傷出血,疥癬,天皰瘡。
用法用量 : 3~5錢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Sī Guā Yè
出處 : 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 :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葉片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絲瓜"條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絲瓜葉含皂甙?;浗z瓜葉含氫氰酸。
藥理作用 : 絲瓜葉或全草的水提取物(煎劑加酒精除去沉淀者)可明顯降低乙酰膽堿對(duì)離體豚鼠回腸的收縮作用,對(duì)組織胺的作用也有相似影響,但較弱。煎劑對(duì)回腸則有輕度興奮作用,對(duì)離體兔子宮有非常顯著的興奮作用。水提取物對(duì)離體兔十二指腸無明顯作用。對(duì)大鼠橫膈-膈神經(jīng)制備也無作用。煎劑對(duì)蟾蜍腹直肌則有明顯興奮作用。在大鼠后肢灌流試驗(yàn)中無明顯作用,麻醉狗靜脈注射0.1克生藥/公斤,有降壓作用。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20克鮮生藥/公斤,無明顯作用。腹腔注射煎劑1克生藥/只,亦無明顯毒性。葉中所含皂甙的止咳、祛痰作用,見"絲瓜藤"條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。治癰疽,疔腫,瘡癬,蛇咬,湯火傷。①《綱目》:"癬瘡,頻挼摻之,療癰疽,丁腫,卵頹。"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搗汁生服,解蛇傷毒,以滓盦傷處,干即易之。"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消暑解毒。治痧穢腹痛,絞汁服。"④《嶺南采藥錄》:"煎服,治鵝喉。"⑤《廣州植物志》:"搗爛,治癰疽和小兒夏月皮膚病,有消腫退炎之效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兩;或搗汁,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、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魚臍疔瘡:絲瓜葉、連須蔥、韭菜等分。上入石缽內(nèi),搗爛如泥。以酒和服,以渣貼腋下,如病在左手,貼左腋下,右手貼右腋下,在左腳貼左胯,右腳貼右胯,如在中心貼心臍,并用帛縛住,候肉下紅線處皆白,則可為安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②治蟲癬:清晨采露水絲瓜葉擦患處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③治湯火傷灼:絲瓜葉(焙研),入辰粉一錢,蜜調(diào)搽之;生者搗敷。(《海上名方,)④治陰子偏墜:絲瓜葉(燒存性)三錢,雞子殼(燒灰)二錢。溫酒凋服。(《余居士選奇方》)⑤治腎囊風(fēng)熱瘙癢:絲瓜葉四兩,蒼耳草一兩,野菊花二兩。煎水服或外用洗。(《重慶草藥》)⑥治汗斑:絲瓜葉、硼砂,冰片。搗爛外敷。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⑦治婦人血崩:絲瓜葉炒黑研末。每用二至五錢,酒沖服之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神經(jīng)性皮炎:取鮮絲瓜葉洗凈,搓碎后在局部摩擦,直至局部發(fā)紅、見隱血為止。每7天1次,2次為一療程。一般1~2療程,可獲近期療效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Sī Guā Yè
別名 : 虞刺葉
英文名 : Leaf of Luffa
出處 :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的葉片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uffa cylindrica(L.) Roem. L. Acutangula(R.)Roxb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兩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莖枝粗糙,有棱溝,有微柔毛。莖須粗壯,通常2-4枝。葉互生;葉柄粗糙,長10-12cm,近無毛;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,長寬均為10-12cm,通常掌狀5-7裂,裂片三角形,中間較長,長8-12cm,洗端尖,邊緣有鋸齒,基部深心形,上面深綠色,有疣點(diǎn),下面淺綠以,有短柔毛,脈掌狀,具白色長柔毛?;▎涡?,雌雄同株;雄花通常10-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,花序梗粗壯,長12-14cm,花梗長2cm;花萼筒鐘形,被短柔毛;花冠黃色,幅狀,開后直徑5-9cm,裂片5,長圓形,長0.8-1.3cm,寬0.4-0.7cm,里面被黃白色長柔毛,外面具3-5條突起的脈,雄蕊5,稀3,花絲6-8mm,花初開放時(shí)稍靠合,最后完全分離;雌花單生,花梗長2-10cm;花被與雄花同,退化雄蕊3,子房長圓柱狀,有柔毛,柱頭3,膨大。果實(shí)圓柱狀,直或稍彎,長15-30cm,直徑5-8cm,表面平滑,通常有深色縱條紋,未成熟時(shí)肉質(zhì),成熟后干燥,里面有網(wǎng)狀纖維,由先端蓋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黑色,卵形,扁,平滑,邊毋狹翼狀?;?、果期夏秋季。
毒性 : 腹腔注射煎劑1g生藥/只,亦無明顯毒性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1、絲瓜葉 含三萜類及其皂甙成分:21β-羥基齊墩果酸(21β-hydroxyoleanolic acid),3-O-β-D-吡喃葡萄糖基馬勘斯里酸(3-O-β-D-glucopyranosytmaslinic acid),3-O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2α-羥基棉根皂甙元(3-O-β-D-hlucopyranosyl-2α-hydroxy-gypsonenin)[1],21β-羥基常春藤皂甙元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21β-hydroxyhederagenin-3-O-β-D-glucopyranokide),絲瓜素(ly-cyin)A即是21β-羥基棉根皂甙元(21β-hydroxygypsogenin)[2,齊墩果酸二葡萄糖甙(oleanoli acid-3-glucoside),齊墩果酸葡萄糖-28-二葡萄糖甙(oleanolic acid),常春藤皂甙元(hederagenin)[3],絲瓜甙(lucyoside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、H[4]、I[5],人參皂甙(ginsenoside)-Re及Rg1[4],劍葉落酸內(nèi)酯(machaerinic acid lactone)[6]等。還含黃酮類成分:芹菜素(apigein)[6],揮發(fā)油,丙二酸(malon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亞油酸(linoliec acid),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和高級(jí)烷烴[7]。又含甲氨甲酸萘酯(carbary)[8],磺基奎諾糖基二脂?;视停╯ulfoquinovosyl diacylglycerols)[9]。2、奧絲瓜葉 含三萜皂甙:奧絲瓜甙(acutoside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[10]。
藥理作用 : 1.興奮胃腸道平滑肌:絲瓜葉或全草的水提取物(煎劑加酒精除去沉淀者)可明顯降低乙酰膽堿對(duì)離休豚鼠回腸的收縮作用,對(duì)組織胺的作用也有相似影響,但較弱。煎劑對(duì)回腸則有輕度興奮作用,對(duì)離體兔子宮有非常顯著的興奮作用。水提取物對(duì)離體兔十二指腸無明顯作用。對(duì)大鼠橫膈一膈神經(jīng)制備也無作用。煎劑對(duì)蟾蜍腹直肌則有明顯興奮作用。2. 降壓:在大鼠后肢灌流試驗(yàn)中無明顯作用,麻醉狗靜脈注射0.1g生藥/kg,有降壓作用。3. 止咳、祛痰: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20g鮮生藥/kg,無明顯作用。葉中所含皂甙的止咳、祛痰作用,見絲瓜藤條。
性味 : 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止血;祛暑。主癰疽;疔腫;瘡癬;蛇咬;湯火傷;咽喉腫痛;創(chuàng)傷出血;暑熱煩渴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;鮮品15-60g,或搗汁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癬瘡,頻挼摻之,療癰疽,丁腫,卵頹。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消暑解毒。治痧穢腹痛,絞汁服。3.《嶺南采藥錄》:煎服,治鵝喉。4.《廣州植物志》:搗爛,治癰疽和小兒夏月皮膚病,有消腫退炎之效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1991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(qǐng)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(huì)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(qǐng)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(huì)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絲點(diǎn)地梅
下一篇: 絲瓜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