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山柰
拼音注音 : Shān Nài
別名 : 三藾、沙姜、山辣
來源 : 本品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.的干燥根莖。冬季采挖,洗凈
,除去須根
,切片
,曬干
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根狀莖塊狀,單生或叢生,淡綠色,芳香;根從根狀莖上生出,粗壯,多數(shù)。葉通常2枚,相對而生,幾乎無柄,平臥地上,水平開展,質薄,圓形或寬卵形。8~9月開花,穗狀花從兩葉間生出,有花4~12朵,白色,晨開午調,芳香 ,花管筒細長。果實為朔果
。
性狀 : 本品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 ,直徑1~2cm,厚0.3~0.5cm
。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
,皺縮,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
;切面類白色
,粉性,常鼓凸
。質脆
,易折斷。氣香特異
,味辛辣
。
貯藏 : 置陰涼干燥處。
鑒別 : (1)本品粉末類黃白色。淀粉粒眾多,主為單粒,圓形、橢圓形或類三角形,多數(shù)扁平,直徑5~30μm,臍點、層紋均不明顯。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40~130μm,壁較薄,胞腔內(nèi)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。螺紋導管直徑18~37μm。色素塊不規(guī)則形,黃色或黃棕色。(2)取本品粉末0.25g,加甲醇5ml,超聲處理10分鐘,濾過,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對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,以正己烷-醋酸乙酯(18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
。
含量測定 : 照揮發(fā)油測定法(附錄Ⅹ D 乙法)測定。本品含揮發(fā)油不得少于4.5%(ml/g)。
歸經(jīng) : 歸胃經(jīng)。
性味 : 辛,溫。
功能主治 : 行氣溫中,消食,止痛
。用于胸隔脹滿
,脘腹冷痛,飲食不消
。
用法用量 : 6~9g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柰
拼音注音 : Shān Nài
別名 : 三奈子(《海上方》),三賴(《品匯精要》),三柰、山辣(《綱目》),三藾(《南越筆記》),沙姜(《嶺南采藥錄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。12月至次年3月間,地上莖枯萎時,挖取二年生的根莖,洗去泥土,橫切成片。用硫黃煙熏1天后,鋪在竹席上曬干。切忌火烘,否則變成黑色,缺乏香氣。
生境分布 : 栽培于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主產(chǎn)廣西。云南、廣東
、臺灣亦產(chǎn)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宿根草本。塊狀根莖
,單生或數(shù)枚連接,淡綠色或綠白色
,芳香
;根粗壯。無地上莖
。葉2枚
,幾無柄,平臥地面上
;圓形或闊卵形
,長8~15厘米,寬5~12厘米
,先端急尖或近鈍形.基部闊楔形或圓形
,質薄
,綠色,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
;葉脈10~12條
;葉柄下延成鞘,長1~5厘米
。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
,具花4~12朵,芳香
;苞片披針形
,綠色,長約2.5厘米
,花萼與苞片等長
;花冠管細長,長2.5~3厘米
;花冠裂片狹披針形
,白色.長1.2~1.5厘米;唇瓣闊大
,徑約2.5厘米
,中部深裂,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
,喉部紫紅色
;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,倒卵形
,白色
,長約1.2厘米;藥隔寬
,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
;子房下位,3室
,花柱細長
,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,柱頭盤狀
,具緣毛
。果實為蒴果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ㄆ?~9月
。
性狀 : 干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,直徑1.5~2厘米,厚2~6毫米。外皮紅棕色
,皺縮,有時可見根痕
、鱗葉殘痕及環(huán)紋.斷面灰白色
,富于粉質
,光滑而細膩
,略凸起,而外皮皺縮
,習稱"縮皮凸肉"
。質脆,易折斷
。氣芳香
,略同樟腦;味辛辣(但與姜味不同)
。以色白
、粉性足、飽滿
、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
。
貯藏 : 置陰涼干燥處。
炮制 : 揀去雜質 ,篩去灰屑
。
歸經(jīng) : 入胃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匯言》:"入足陽明 、大陰
、厥陰經(jīng)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
、脾
、腎三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辛 ,溫.①《品匯精要》:"味辛
,性溫,無毒
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味辛甘
,性溫,無毒
。"
注意 : 陰虛血虧,胃有郁火者忌服。
功能主治 : 溫中,消食,止痛
。治心腹冷痛,停食不化
,跌打損傷
,牙痛。用于胸隔脹滿
,脘腹冷痛
。飲食不消。①《品匯精要》:"辟穢氣
;為末擦牙
,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。"②《綱目》:"暖中
,辟瘴癘惡氣
。治心腹冷氣痛,寒濕霍亂
,風蟲牙痛
。"③《本草匯言》:"治停食不化,一切寒中諸證
。"④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跌打傷
,又能消腫。治骨哽
,以之和赤芍
、威靈仙等分,水煎服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,1~2錢;或入丸
、散
。外用:搗敷,研末調敷或吹鼻
。
復方 : ①治心腹冷痛:山柰 、丁香、當歸
、甘草等分
。為末,醋糊丸
,梧子大
。每服三十丸,酒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②治一切牙痛:山柰子二錢(用面裹煨熱)
,麝香半錢
。為細末,每用三字
,口噙溫水
,隨牙痛處一邊鼻內(nèi)搐之,漱水吐去
,便可
。(《海上方》麝香一字散)③治風蟲牙痛:肥皂一個,去穰
,內(nèi)入三賴
、甘松各三分,花椒
、鹽不拘多少,以塞肥皂滿為度
,用面包
,煉紅,取研為末
,每日擦牙
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山柰
拼音注音 : Shān Nài
別名 : 三奈子、三賴、三柰、山辣、三藾、沙姜
英文名 :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, Rhizome of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山柰俗訛為三柰,又訛為三賴,皆土音也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蛟票久保先松嘁艉羯綖槿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,呼辣如賴
,故致謬誤,其說甚通
。山柰生廣中
,人家栽之。根葉皆如生姜
,作樟木香氣
。土人食其根,如食姜。切斷暴干
,則皮赤黃色
,肉白色,古之所謂廉姜
,恐其類也
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Kaempferia galanga L.采收和儲藏:山柰于12月至翌年3月收獲,挖取二年生根莖,洗去泥沙,剪去須根,切成1cm厚的薄片,用硫黃熏1d后,鋪在竹度上曬干。切忌火炕,否則易變成黑色,減弱香氣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林下、草叢中現(xiàn)多為栽培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山柰,多年生宿根草本。塊狀根莖,單生或數(shù)枚連接,淡綠色或綠白色,芳香;根粗壯。無地上莖。葉2枚,幾無柄,平臥地面上;圓形或闊卵形,長8-15cm,寬5-12cm,先端急尖或近鈍形,基部闊楔形或圓形,質薄
,綠色,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
;葉脈10-12條
;葉柄下延成鞘,長1-5cm
。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
,具花4-12朵,芳香
;苞片披針形
,綠色,長約2.5cm
,花萼與苞片等長
;花冠管細長,長2.5-3cm
;花冠裂片狹披針形
,白色,長1.2-1.5cm
;唇瓣闊大,徑約2.5cm
,中部深裂
,2裂瓣頂端備微凹白色,喉部紫紅色
;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
,倒卵形,白色
,長約1.2cm
;藥隔寬,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
;子房下位
,3室,花柱細長
,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
,柱頭盤狀,具綠毛
。果實為蒴果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ㄆ?-9月。
栽培 : 生物學特性,喜高溫濕潤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(huán)境
,較耐旱,不耐寒
,7
、8朋氣溫在30-36℃時生長旺盛。對土壤要求不嚴
,但以富含有機質疏松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
。栽培技術,用種子和根莖繁殖
。種子繁殖:春季3月中下旬播種
,條播或點播行距10-15cm,株距5-6cm,每1hm2用種量22.5-3.kg
。根莖繁殖:在收獲時先留皮色鮮艷光這個子飽滿而分芽多的根莖
,貯于沙中越冬,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折取一年生的根芽
,用草木灰涂好傷口
,隨折隨種,按20cm×20cm的行株距開穴
,每穴種3段根莖
,每1hm2用種量900-1050kg。田間管理
,幼苗期中耕宜淺
,并結合培土,封行后每隔2個月中耕除草1次
。追肥分別于5
、7、8朋施堆肥或廄肥
。遇雨季要及時排除積水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,根莖橫切片圓開或近圓形,直徑1-2cm
,厚2-5mm,有時2-3個相連
。外皮皺縮
,淺褐色或黃褐色,有的有根痕及殘存須根
;切面類白色
,富粉性
,常略凸起,習稱“縮皮凸肉”
。質堅脆
,易折斷,氣芳香
,味辛辣
。以色白、粉性足
、氣香濃
、味辛辣者為佳。顯微鑒別
,粉末特征:類白色
。①淀粉粒單位類圓形、橢圓形或類三角形
,直徑5-30μm
,臍點,層紋不明顯
,偶見復粒
。②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40-130μm
,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
。③螺紋導管直徑20-30μm,偶見梯形導管
。④色素塊黃色或黃棕色
。
化學成分 : 根莖含揮發(fā)油,其主要成分是對-甲氧基桂皮酸乙酯(ethyl-p-methoxycinnamate),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(ethyl cinnamate),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(ethyl cinnamate)
,龍腦(borneol)
,樟烯(camphene),3-蒈烯(Δ3-carene)
,對-甲氧基蘇合香烯(p-methoxystyrene)
,還含α-側柏烯(α-thujene),α-及β-蒎烯(pinene)
,苯甲醛(benzaldehyde)
,香檜烯(sabinene),α及β-水芹烯(phellandrene)
,對-聚傘花素(ρ-cymene)
,檸檬烯(limonene)
,1,8-桉葉素(1,8-cineole) ,4-松油醇(terpin-4-ol)
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
,優(yōu)葛縷酮(eucarvone),茴香醛(anisaldehyde)
,乙酸龍腦酯(bornyl acetate)
,百里香酚(thymol),α-松油醇乙酸酯(α-terpinyl acetate)
,β-欖香烯(β-elemene)
,δ-芹子烯(δ-selinene),十五烷(pentadecane)
,γ-蓽茄烯(γ-cadinene)
,十六烷(hexadecane),十七烷(heptadecane)
,3-(4-甲氧基苯基)-2-甲基-2-丙烯酸[3-(4-methyoxyphenyl)-2-methyl-2-acrylic acid]
,5-苯基噻唑(5-phenylthiazole),3-亞甲基-6-異丙基環(huán)憶烯[3-methylene-6-(1-methylethyl)-cyclohexene]
,β-松油醇
,異龍腦(isoborneol),2
,5
,6-三甲癸烷(2,5,6-trimethyldecane),2
,4
,6-三甲基辛烷(2,4,6-trimethyloctane),1a
,2
,3,4
,4a
,5,6
,7b-八氫化-1
,1,4
,7-本甲基-1H-環(huán)丙[e]奧[1a,2,3,4,4a,5,6,7b-octahydro-1,1,4,7-tetramethyl-1H-cycloprop[e]azulene]
,9,12-十八碳二烯醛(9,12-octadecadienal)
。又含黃酮類成分:山柰酚(kaempferol)
,山柰素(kaempferide)
。還含維生素P。
藥理作用 : 1.抗癌作用 1985年KosugeT ,等報道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-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胞毒素成分
,對人宮頸癌傳代細胞(Helacells)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。2.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莖煎劑0.25-0.75%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
。而濃度增至1-1.25%則出現(xiàn)抑制作用
;其揮發(fā)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。3.抑菌作用 根煎劑在試管內(nèi)對許藍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
、共心性毛癬菌
、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4.其它作用 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
。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
,而較山柰甙為差。
炮制 : 揀去雜質 ,篩去灰屑
。
鑒別 : (1)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醚10ml ,浸泡30min
,時時振搖,濾過
。濾液揮去乙醚
,殘渣加5%香草醛硫酸溶液1-2滴,顯紫紅色
。(2)取本品粉末2g
,加乙醇10ml,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0min
,放冷
,濾過。取濾液1ml
,加3%碳酸鈉溶液1ml
,加熱3min,放冷后
,加重氮苯磺酸試液1-2滴,顯紅色
。(3)薄層色譜
,取本品粉末0.25g,加甲醇5ml
,超聲提取10min
,濾過
,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對照品
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
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
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
,以正憶烷-醋酸乙酯 (18:1)為展開劑,開展取出
,晾干
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品角譜相應的位置上
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品質標志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曲》1995年版規(guī)定:本品揮發(fā)油不得少于4.5%(ml/g)
。
歸經(jīng) : 胃、脾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性溫
注意 : 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。
功能主治 : 溫中除濕;行氣消食;止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