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ul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ul>
    • <kbd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kbd>
    • 登錄
      首頁 >> 中醫(yī)基礎(chǔ)常識 >> 中藥材

      山白菊

      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4 00:14:00

  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白菊

      拼音注音 : Shān Bái Jú

      別名 : 野白菊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

      ,小雪花
      、白升麻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      ,山馬蘭、三脈葉馬蘭
      、消食花
      、常年青
      、白花千里光
      、八月霜、八月白
      、白馬蘭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  出處 :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      來源 : 為菊科植物山白菊的帶根全草。夏

      、秋采收
      ,鮮用或曬干

      生境分布 : 生于路邊、水溝邊

      、曠野草叢中
      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

      ,高30~90厘米。莖直立
      ,基部光滑或被毛
      。葉互生,卵形至卵狀橢圓形
      ,長2.5~10厘米
      ,寬1~2.5厘米,先端鈍
      ,基部狹
      ,邊緣有疏鋸齒,兩面均粗糙有毛
      ,脈3條
      ,明顯。頭狀花序頂生
      ,排列成傘房狀
      ;總苞半圓形,苞片2~3列
      ,邊緣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。簧酄罨ò咨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,管狀花黃色
      。瘦果扁平,冠毛豐富
      ,銹色或暗白色
      。花期秋季

     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黃酮甙類

      、皂甙類,以及醣類
      、酯類
      、鞣質(zhì)、蛋白質(zhì)
      、氨基酸
      、葉綠素等
      。根部主要含皂甙類(主要為甾體皂甙),而無黃酮類
      ;地上部分(莖
      、葉)主要含黃酮甙類,而無皂甙
      。皂甙類的祛痰作用較好
      ,黃酮甙類的止咳作用較好,故一般以帶根全草入藥

      性味 : 苦辛

      ,涼。①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涼
      。"②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苦辛
      ,涼。"

      功能主治 : 疏風(fēng)清熱解毒

      ,祛痰鎮(zhèn)咳
      。治風(fēng)熱感冒,扁桃體炎
      ,支氣管炎
      ,疔瘡腫毒,蛇咬
      ,蜂螫
      。①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煎洗無名腫毒。"②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解表除熱
      。治感冒風(fēng)熱
      。"③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清熱解毒,理氣止痛
      ,涼血止血
      。治支氣管炎,扁桃體炎
      ,乳腺炎
      ,鼻衄,蘄蛇
      、蝮蛇咬傷
      。"④《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》:"治毒蛇咬傷,蜂螫蟲咬傷
      ,疔瘡
      ,扭傷,外傷出血。"

  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

      ,0.5~2兩
      ;或搗汁飲。外用:搗敷

      復(fù)方 : ①治支氣管炎

      、扁桃體炎:山白菊一兩。水煎服
      。②治感冒發(fā)熱:山白菊根
      、一枝黃花各三錢。煎水服
      。③治鼻衄:鮮山白菊根
      、白茅根、萬年青根
      、球子草各三錢。水煎服
      。④治乳腺炎:山白菊根一兩
      。水煎服。⑤治蘄蛇
      、蝮蛇咬傷:小槐花鮮根
      、山白菊鮮根各一兩。搗爛絞汁服
      ,另取上藥搗爛外敷傷口
      ,每日二次。(選方出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  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老年慢性氣管炎:每日用新鮮全草3兩(干2兩)

      ,水煎4小時
      ,濃縮,過濾
      ,分2次服
      ;或用全草制成片劑,每天3次
      ,每次5片(每日量相當(dāng)于生藥2兩)
      ;或制成沖劑,每天2次
      ,每次25克
      。均以10天為一療程,連服2~3個療程
      。療效:按二個療程水煎劑治療581例分析
      ,近期控制72例(占12.4%),顯效105例(占18.1%);按337例三個療程的分析
      ,近期控制38例(占11.3%)
      ,顯效96例(占28.2%);片劑治療20例
      ,近期控制9例
      ,顯效7例;沖劑治療119例
      ,近期控制7例(5.9%)
      ,顯效17例(14.3%)。其中以單純型較喘息型的效果明顯
      ;消炎
      、平喘的效果不如止咳、祛痰
      。多數(shù)病人在服藥后1~5天內(nèi)開始見效
      ,咳嗽減輕,痰量減少
      ,痰色由黃轉(zhuǎn)白
      ,呼吸舒暢,白細胞總數(shù)及中性白細胞轉(zhuǎn)為正常
      。副作用:一般在服藥后1~2天內(nèi)
      ,少數(shù)病人有頭昏、頭痛
      、惡心
      、嘔吐、胃部不適
      ,或偶有咽干
      、煩躁、腹脹
      、腹瀉
      、便血、尿頻
      、蕁麻疹等反應(yīng)
      ,無需停藥,3~5天內(nèi)可自行消失
      。服藥期間對心
      、肝、腎及造血系統(tǒng)均未見損害
      。此外
      ,臨床上曾用本品與醉魚草
      ,或與白果葉及蘭香草制成復(fù)方片劑,治療慢性氣管炎
      ,但其療效與單味三脈葉馬蘭并無明顯差異

     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      《中華本草》:山白菊

      拼音注音 : Shān Bái Jú

      別名 : 野白菊、小雪花

      、白升麻
      、山馬蘭、三脈葉馬蘭
      、消食花
      、常年青、白花千里光
      、八月霜
      、八月白、白馬蘭
      、馬蘭
      、紅管藥

      英文名 : Threevein Aster

      出處 : 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     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區(qū)科植物三脈紫菀的全草或銀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ster ageratoides Turcz.[A. trineruius D. Donsubsp. Ageratoides (Turcz.) Griers.; A.trineruius Forbes et Hemsl.]采收和儲藏:夏

      、秋季采收
      ,洗凈,鮮用或扎把晾干

     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3350m的林下、林緣

      、灌叢及路邊濕地
      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
      、華東
      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三脈紫菀 多年生草本

      ,高40-100cm。根莖粗壯
      。莖有棱及溝
      ,被柔毛或粗毛,上部有時曲折
      ,有分枝
      。上部有時曲折,有分枝
      。下部葉在花期枯落
      ,葉片寬卵圓形,急狹成長柄;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
      ,長5-15cm
      ,1-5cm,中部以上急狹成楔形具寬翅的柄
      ,先端漸尖
      ,邊緣有3-7對鋸齒,上部葉漸小
      ,全緣或有淺齒
      ,上面被短糙毛,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點
      ;有離基三出脈
      ,側(cè)脈3-4對。頭狀花序排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
      ,花序梗長0.5-3cm
      。總苞圍錐狀或半球狀
      ;總苞片3層
      ,覆瓦狀排列,線狀長圓形
      ,上部綠色或紫褐色
      ,外層長達2mm,內(nèi)層約4mm
      ,有短緣毛
      。舌狀花約10余個,舌片線狀長圓形
      ,紫色
      、淺紅色或白色;管狀花黃色
      ,有裂片
      ;花柱附片長達1mm;冠毛淺紅褐色或污白色
      。瘦果倒卵狀長圓形
      ,灰褐色,有邊肋
      ,一面常有肋
      ,被短粗毛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;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、果期7-12月

      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莖較粗壯,有多數(shù)棕黃色須根

      。莖圓柱形
      ,直徑1-4mm,基部光骨或略有毛
      ,有時稍帶淡褐色
      ,下部莖呈暗紫色,上部莖多分枝
      ,呈暗綠色
      ;質(zhì)脆,易折斷
      ,斷面不整齊
      ,中央有髓,黃白色
      。單葉互生
      ,葉片多皺縮或破碎,完整葉展平后呈長橢圓狀披針形
      ,長2-12cm
      ,寬2-5cm,完整葉展平后呈長橢圓狀披針形
      ,長2-12cm
      ,寬2-5cm,灰綠色
      ,邊緣具疏鋸齒
      ,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,表面粗糙
      ,背面網(wǎng)脈顯著。頭狀花序頂生
      ,排列成傘房狀或圓形
      ,冠毛污白色或褐色。氣微香
      ,味稍苦
      。以葉多,帶花者為佳
      。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
      ,上表皮外被角質(zhì)層,下表皮有眾多不定式氣乳
      ,副衛(wèi)細胞3-5個
      ;非腺毛較多
      ,有兩種類型;厚壁非腺毛直徑15-60μm
      ,由1-5個細胞組成
      ,具明顯壁疣,有的頂端細胞呈彎曲狀
      ;薄壁非腺毛較少
      ,直徑12-22μm,由3-4個細胞組成
      ,無壁疣
      。葉橫切面: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,外被角質(zhì)
      。層下表皮有非腺毛與眾多氣孔
      。柵欄組織1-2列,約占葉肉的2/5
      ,海綿組織為多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細胞
      ;葉肉內(nèi)有大小不等的類圓形分泌腔,直徑15-50μm
      。主脈較明顯向上突出
      ,上表皮內(nèi)側(cè)有3-4列厚皮內(nèi)側(cè)有3-4列厚角細胞,下表皮內(nèi)側(cè)有1列厚角細胞
      ;主脈維管束外韌型
      ,維管束上下被厚角組織。莖橫切面:表皮細胞1列
      ,類方形或略呈切微延長
      ,排列整齊。皮層細胞多列
      ,壁薄細胞間隙明顯
      ,并散有離生分泌腔。維管束外韌型
      ,呈斷續(xù)的環(huán)形排列
      。韌皮部較大,有些有分泌腔
      ,木質(zhì)部較小
      ,中柱鞘纖維發(fā)達,新月形
      ,具與木質(zhì)部相連成達
      ,新月開,肯與木質(zhì)部相連成環(huán)狀
      。髓部較大
      ,均由薄壁細胞組成

      毒性 : 小鼠口服煎劑240g/kg(成人用量的192倍)或提取物Ⅰ(山白菊乙醇浸膏水溶部分用乙醚提取后,其母液再用乙酸乙酯提取所得)4 g/kg(相當(dāng)于生藥500 g/kg)

      ,3日內(nèi)均不引起死亡
      ,只見安靜、呼吸慢
      、皮毛松濕
      ,經(jīng)12-24小時恢復(fù)。用提取物Ⅰ對麻醉兔靜脈注射22
      、42
      、100mg/kg,血壓短時間下降
      ,呼吸無明顯影響
      ,對麻醉豚鼠腹腔注射64mg/kg ,心電圖也無明顯異常

      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

      ,主要為山柰酚(kaempferol),槲皮素(quercetin)
      ,槲皮素鼠李糖甙(quercetin rhamnoside)
      ,槲皮素葡萄糖甙(quercetin glucoside),山柰酚鼠李糖葡萄糖甙(kaempferol rhamnoglucoside)[1]
      。還含皂甙類
      、糖類、酯類
      、鞣質(zhì)
      、蛋白質(zhì)、按基酸
      、葉綠素等
      。[2]根部主要含皂甙類(主要為鼠體皂甙),而無黃酮類[2]
      。地上部分(莖
      、葉)主要含黃酮甙類,而無皂甙[2]

      藥理作用 : 1.鎮(zhèn)咳作用 以煎劑灌胃,對小鼠有一定鎮(zhèn)咳作用(二氧化硫引咳法)

      ,但不如可待因強
      ,電刺激豚鼠喉上神經(jīng)引咳法證明鎮(zhèn)咳作用是中樞性的,鎮(zhèn)咳有效成分是黃酮甙
      。2.祛痰作用 煎劑對小鼠有一定祛痰作用(酚紅法)
      ,但強度不如遠志煎劑
      ,祛痰有效成分為皂甙。3.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煎劑1次并無平喘作用
      ,如連續(xù)給藥5日后才有平喘作用(組織胺和乙酰膽堿混合液噴霧法)
      。山白菊對牛離體氣管平滑肌及兔、豚鼠離體氣管-肺灌流均無舒張作用
      ,連續(xù)用藥可引起豚鼠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降低及腎上腺增大(主要表現(xiàn)在束狀帶增厚)
      ,因此其平喘作用可能是由于增強了腎上腺皮質(zhì)功能,從而增強了機體抵抗力所致
      。此外
      ,煎劑還能促進小鼠甲狀腺對碘的積聚,使吸碘率的高峰提前
      ,改善了甲狀腺的活力
      ,對促進機體物質(zhì)代謝、調(diào)整機體神經(jīng)-內(nèi)分泌狀態(tài)的平衡
      、增加抗病能力也有一定作用
      。4.抗菌與抗病毒作用 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卡他球菌及奈瑟氏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(體外)
      ,對流感病毒(亞洲甲型江西地方株昌醫(yī)58-3株)在體外有抑制作用
      ,但在體內(nèi)(雞胚)則無。小鼠酚紅法證明
      ,所含槲皮素(0.4g/kg)
      、山柰酚(0.3g/kg)有較好的祛痰作用。

      鑒別 :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1g

      ,剪碎
      ,加乙醇5ml,于水浴加熱10min
      ,濾過
      。取濾液1滴于濾紙上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觀察
      ,可見藍綠色熒光
      ,氨熏后即呈黃綠色熒光。(檢查橫酮)(2)取本品乙醇浸出液(1g/ml)2ml置蒸發(fā)皿中
      ,水浴蒸干
      ,冷卻,加濃硫酸-醋酐試劑1ml
      ,由污綠色漸變翠綠色
      。(檢查甾體皂甙)

      性味 : 味苦;辛

      ;性涼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

      ;祛痰鎮(zhèn)咳
      ;涼血止血。主感冒發(fā)熱
      ;扁桃體炎
      ;支氣管炎;肝炎
      ;痢疾
      ;熱淋;血熱吐衄血
      ;癰腫疔毒
      ;蛇蟲咬傷

     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60g

      。外用:適量
      ,鮮品搗敷。

      各家論述 : 1.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煎洗無名腫毒

      。2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解表除熱
      。治感冒風(fēng)熱。3.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清熱解毒
      ,理氣止痛
      ,涼血止血。治支氣管炎
      ,扁彩體炎
      ,乳腺炎,鼻衄
      ,蘄蛇
      、蝮蛇咬傷。4.《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》:治毒蛇咬傷
      ,蜂螫蟲咬傷
      ,疔瘡,扭傷
      ,外傷出血

     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  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100.html.

      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

      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
      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
      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
      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
      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
      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
      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      上一篇:

      下一篇:

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
      猴頭菌
  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猴頭菌別名 : 猴頭、刺猬菌
      桑白皮
      《中國藥典》:桑白皮拼音注音 : Sānɡ Bái Pí別名 : 桑根皮英文名 : CORTEX MORI來源 : 本品為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浦参锷orus alba L.的干燥根皮。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(fā)芽前采挖根部
      兩面青
  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兩面青拼音注音 :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: 甲滿來源 : 紫金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苾擅媲郙aesa indica (Roxb.)A. DC.,以全株入藥
      大青木
      拼音注音 : Dà Qīng Mù別名 : 路邊青
      、臭葉樹、羊咪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