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ān Bái Jú
別名 : 野白菊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 出處 :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 來源 : 為菊科植物山白菊的帶根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生于路邊、水溝邊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黃酮甙類、皂甙類,以及醣類、酯類、鞣質(zhì)、蛋白質(zhì)、氨基酸、葉綠素等。根部主要含皂甙類(主要為甾體皂甙),而無黃酮類;地上部分(莖、葉)主要含黃酮甙類,而無皂甙。皂甙類的祛痰作用較好,黃酮甙類的止咳作用較好,故一般以帶根全草入藥。 性味 : 苦辛,涼。①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涼 功能主治 : 疏風(fēng)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2兩;或搗汁飲。外用:搗敷。 復(fù)方 : ①治支氣管炎、扁桃體炎:山白菊一兩。水煎服。②治感冒發(fā)熱:山白菊根、一枝黃花各三錢。煎水服 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老年慢性氣管炎:每日用新鮮全草3兩(干2兩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Shān Bái Jú 別名 : 野白菊、小雪花 英文名 : Threevein Aster 出處 : 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區(qū)科植物三脈紫菀的全草或銀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ster ageratoides Turcz.[A. trineruius D. Donsubsp. Ageratoides (Turcz.) Griers.; A.trineruius Forbes et Hemsl.]采收和儲藏:夏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3350m的林下、林緣 原形態(tài) : 三脈紫菀 多年生草本 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莖較粗壯,有多數(shù)棕黃色須根。莖圓柱形,直徑1-4mm,基部光骨或略有毛,有時稍帶淡褐色,下部莖呈暗紫色,上部莖多分枝,呈暗綠色;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中央有髓,黃白色。單葉互生,葉片多皺縮或破碎,完整葉展平后呈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2-12cm,寬2-5cm,完整葉展平后呈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2-12cm,寬2-5cm,灰綠色,邊緣具疏鋸齒 毒性 : 小鼠口服煎劑240g/kg(成人用量的192倍)或提取物Ⅰ(山白菊乙醇浸膏水溶部分用乙醚提取后,其母液再用乙酸乙酯提取所得)4 g/kg(相當(dāng)于生藥500 g/kg),3日內(nèi)均不引起死亡,只見安靜、呼吸慢、皮毛松濕,經(jīng)12-24小時恢復(fù)。用提取物Ⅰ對麻醉兔靜脈注射22、42、100mg/kg,血壓短時間下降,呼吸無明顯影響,對麻醉豚鼠腹腔注射64mg/kg ,心電圖也無明顯異常。 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,主要為山柰酚(kaempferol),槲皮素(quercetin),槲皮素鼠李糖甙(quercetin rhamnoside),槲皮素葡萄糖甙(quercetin glucoside),山柰酚鼠李糖葡萄糖甙(kaempferol rhamnoglucoside)[1]。還含皂甙類、糖類、酯類 藥理作用 : 1.鎮(zhèn)咳作用 以煎劑灌胃,對小鼠有一定鎮(zhèn)咳作用(二氧化硫引咳法) 鑒別 :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1g 性味 : 味苦;辛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60g 各家論述 : 1.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煎洗無名腫毒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10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《中華本草》:山白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