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ān Bài Zǐ
別名 : 紅果莎、烏禾、旱稗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紅稗、野紅米草、水高梁、野雞稗、紅米、野高梁(《云南中草藥》),土稗子、山高梁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。
出處 : 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 : 為莎草科植物山稗子的果實、根或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山坡林邊或疏林中。分布西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禿凈草本。根莖橫走。莖三棱形。葉線形,長30~50厘米,先端長尖,葉鞘禿凈。苞片呈葉狀,線形,褐色;穗狀花序多數(shù),密集形成頂生圓錐花序式;鱗片淡褐色,卵形,覆瓦狀排列;雄蕊3;囊苞卵形,有短喙,紅色。小堅果卵狀三棱形,棕紅色,包在宿存的囊苞內(nèi)?;ㄆ诖合?。
性味 : ①《滇南本草》:"米:味甘;殼:澀;根葉:苦澀,性微寒。"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果:甘微辛,微寒。"
功能主治 : 涼血,止血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鼻衄,消化道出血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專治婦人散經(jīng)敗血之癥。"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果:透表止咳,補中利水;根:止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婦人氣血虧損,腎肝血虛,行經(jīng)頭暈、耳鳴,五心煩熱,腰疼,肚腹冷疼,氣脹,心慌怔忡,血行淡黃色,或三天巳止,或五天再行,七八天又行方止,故有散經(jīng)敗血之名;或月水過多,將成崩癥,或已成血崩:山稗子五錢,煎湯點水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②治崩漏,月經(jīng)過多,產(chǎn)后出血:山稗子根二兩。紅糖、胡椒為引,水煎服。③治水痘,百日咳,鼻衄,消化道出血:山稗子全草五至八錢。水煎服。④治麻疹:山稗子果五錢。水煎服。⑤治脫肛:山稗子果二兩。燉豬大腸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藥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Shān Bài Zǐ
別名 : 紅果莎、旱稗、紅稗、水高粱、野雞稗、紅米、野高粱、山小米、土稗子、山高粱
英文名 : Bacca Sedge
出處 :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莎草科植物漿果苔草的種子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rex baccans Nees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河邊、村旁、路旁及山坡疏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華南及福建、臺灣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漿果苔草,多處生禿凈草本,高60-150cm。根莖橫走,粗壯,叢生,莖三棱柱形,基部具褐紅色、纖維狀分裂的葉鞘。葉稈生;葉片線形,革抽,長于稈,長30-50cm ,pa 8-12mm,先端長尖,葉鞘禿凈。圓錐花序復(fù)出,長5-30cm;側(cè)生枝圓錐花序長5-6cm;苞片葉狀,褐色,長于花序,具苞鞘;小穗極多數(shù),雄雌順序,圓柱形,長1.5-6cm;雌花鱗片長圓卵形,長約3mm,褐紅色,具狹的白色膜質(zhì)邊緣,先端鈍,具芒尖,脈1-3。果囊倒卵形,稍長于鱗片,腫脹,漿果狀,血紅色,脈多數(shù),先端爭縮成短喙,喙先端具2小齒。小堅果卵狀三棱形,棕紅色,包于宿存的苞囊內(nèi)。花、果期3-6月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但宜選擇肥沃的壤土栽培為佳。栽培技術(shù),用種子和分株繁殖。種子繁殖:2-3月。條播或撒播播后蓋一層細土。分株繁殖:早春隨挖隨種,將根莖挖起,分成數(shù)兜,每兜有2-3個芽,開行栽種。田間管理苗出齊后,及時中耕除草,生長前期追肥2-3次。旱季注意灌水。
歸經(jīng) : 肝經(jīng)
性味 : 味甘;微辛;性平
功能主治 : 透疹止咳;補中利水。主麻疹;水痘;百日咳;脫肛;浮腫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15g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滇南本草》:專治婦人散經(jīng)敗血之癥。2.《云南中草藥》:果:透表止咳,補中利水;根:止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11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山稔根
下一篇: 山竹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