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山茱萸
拼音注音 : Shān Zhū Yú
英文名 : FRUCTUS CORNI
來源 : 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 的干燥成熟果肉。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,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后,及時除去果核,干燥。
性狀 :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的片狀或囊狀,長1~1.5cm ,寬0.5~1cm
。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
,皺縮,有光澤
。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,基部有果梗痕
。質(zhì)柔軟
。氣微
,味酸
、澀
、微苦
。
貯藏 : 置干燥處,防蛀。
炮制 : 山萸肉:除去雜質(zhì)和殘留果核。酒萸肉:取凈山萸肉,用黃酒拌勻,放罐內(nèi)或其他容器內(nèi),封嚴,放在加水的鍋中,蒸至酒被吸盡,取出晾干(每100斤用黃酒20斤)。蒸山萸:將揀凈去核的山萸肉,放罐內(nèi)或籠屜等容器封嚴,放在加水的鍋中,蒸至外面呈黑色時,取出晾干。
鑒別 : 本品粉末紅褐色。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長方形,直徑16~30μm,垂周壁連珠狀增厚,外平周壁顆粒狀角質(zhì)增厚,胞腔含淡橙黃色物。中果皮細胞橙棕色,多皺縮。草酸鈣簇晶少數(shù),直徑12~32μm。石細胞類方形、卵圓形或長方形
,紋孔明顯
,胞腔大
。
含量測定 : 取本品粗粉約1g,精密稱定,置索氏提取器中,加乙醚適量,加熱回流提取4小時,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干,殘渣用石油醚(30~60℃)浸泡2次,每次15ml(約浸泡2分鐘),傾去石油醚,殘渣加無水乙醇-氯仿(3:2)混合液微熱使溶解,轉(zhuǎn)移至5ml量瓶中,并稀釋至刻度,搖勻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熊果酸對照品,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0.5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或10μl、對照品溶液4μl與8μl,分別交叉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環(huán)己烷-氯仿-醋酸乙酯(20:5:8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10℃加熱5~7分鐘
,至呈現(xiàn)紫紅色斑點,取出
,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
,周圍用膠布固定,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 薄層掃描法)進行掃描
,波長:λs=520nm
,λR=700nm
,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
,計算
,即得
。本品含熊果酸(C30H48O3)不得少于0.20%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性味 : 酸、澀,微溫
。
功能主治 : 補益肝腎,澀精固脫。用于眩暈耳鳴,腰膝酸痛,陽痿遺精,遺尿尿頻,崩漏帶下,大汗虛脫。內(nèi)熱消渴
。
用法用量 : 6~12g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茱萸
拼音注音 : Shān Zhū Yú
別名 : 蜀棗(《本經(jīng)》),鼠矢
、雞足(《吳昔本草》)
,山萸肉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,實棗兒(《救荒本草》)
,肉棗(《綱目》)
,棗皮(《會約醫(yī)鏡》),萸肉(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)
,藥棗(《四川中藥志》)
。
英文名 :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。10~11月間果實成熟變紅后采摘
,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
,用文火烘焙
,冷后,取下果肉
,再曬干或用文火烘干。宜放置陰暗干燥處
,以防霉蛀變質(zhì)。
生境分布 : 雜生于山坡灌木林中。有栽培
。分布陜西
、河南
、山西
、山東
、安徽、浙江
、四川等地。產(chǎn)浙江
、河南、安徽
、陜西
、山西
、四川等地
。
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小喬木,高4米左右。枝皮灰棕色,小枝無毛
。單葉對生;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
,長5~7厘米
,寬3~4.5厘米
,先端窄
,長銳尖形
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
,全緣,上面近光滑
,偶被極細毛,下面被白色伏毛
,脈腋有黃褐色毛叢,側(cè)脈5~7對
,弧形平行排列
;葉柄長1厘米左右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ㄏ热~開放
,成傘形花序
,簇生于小枝頂端,其下具數(shù)片芽鱗狀苞片
;花小
;花萼4,不顯著
;花瓣4
,黃色
;雄蕊4
;于房下位
。核果長橢圓形
,長1.2~1.5厘米
,直徑7毫米左右
,無毛
,成熟后紅色
;果柄長1.5~2厘米
。種子長橢圓形,兩端鈍圓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ㄆ?~6月
。果期8~10月
。
性狀 : 肉質(zhì)果皮破裂皺縮,不完整或呈扁簡狀,長約1.5厘米,寬約o.5厘米。新貨表面為紫紅色,陳久者則多為紫黑色,有光澤,基部有時可見果柄痕,頂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跡。質(zhì)柔潤不易碎。無臭,味酸而澀苦。以無核、皮肉肥厚、色紅油潤者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含莫羅忍冬甙(morroniside)、7-0-甲基莫羅忍冬甙(7-0-methylmorroniside)、獐牙菜甙(sweroside) 、番木鱉甙(Ioganin)
、山茱萸鞣質(zhì)1
、2、3
、(cornus-tannin 1,2,3)等。
炮制 : 山萸肉:洗凈 ,除去果核及雜質(zhì),曬干
。酒山萸:取凈山萸肉
,用黃酒拌勻
,密封容器內(nèi)
,置水鍋中,隔水加熱
,燉至酒吸盡,取出
,晾干(山萸肉每100斤,用黃酒20~25斤)
。蒸山萸:取凈山萸肉
,置籠屜內(nèi)加熱蒸黑為度
,取出
,曬干。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①《湯液本草》:"入足厥陰、少陰經(jīng)。"②《藥品化義》:"入肝、心、腎三經(jīng)。"⑧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"入手太陰肺經(jīng)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。"
性味 : 酸,微溫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酸,平。"②《吳普本草》:"
神農(nóng)、
黃帝、雷公、扁鵲:酸
,無毒
。岐伯:辛
。"③《別錄》:"微溫
,無毒
。"④《藥性論》:"味咸辛
,大熱。"
注意 : 凡命門火熾,強陽不痿,素有濕熱,小便淋澀者忌服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!侗静萁?jīng)集注》:"蓼實為之使
。惡桔梗
、防風(fēng)
、防己。"
功能主治 : 補肝腎,澀精氣,固虛脫。治腰膝酸痛,眩暈,耳鳴,陽痿,遺精,小便頻數(shù)
,肝虛寒熱
,虛汗不止
,心搖脈散
。補益肝腎,澀精固脫
。用于眩暈耳鳴
、腰膝酸痛
、陽痿遺精
、遺尿尿頻
、崩漏帶下
、大汗虛脫、內(nèi)熱消渴
。溫肝補腎,除一切風(fēng)
,止月經(jīng)過多,治老人尿頻
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心下邪氣寒熱
,溫中
,逐寒濕痹
,去三蟲。"②《雷公炮炙論》:"壯元氣
,秘精。"③《別錄》:"腸胃風(fēng)邪,寒熱疝瘕
,頭風(fēng),風(fēng)氣去來
,鼻塞
,目黃
,耳聾
,面皰
,溫中
,下氣,出汗
,強陰,益精
,安五臟,通九竅
,止小便利
,明目
,強力
。"④《藥性論》:"治腦骨痛
,止月水不定
,補腎氣;興陽道
,添精髓
,療耳鳴,除面上瘡
,主能發(fā)汗,止老人尿不節(jié)
。"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暖腰膝,助水臟
,除一切風(fēng)
,逐一切氣,破癥結(jié)
,治酒皶
。"⑥《珍珠囊》:"溫肝
。"⑦《本草求原》:"止久瀉
,心虛發(fā)熱汗出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,1.5~3錢;或入丸
、散。
復(fù)方 : ①治五種腰痛 ,下焦風(fēng)冷
,腰腳無力:牛膝一兩(去苗)
,山茱萸一兩
,桂心三分,上藥搗細羅為散,每于食前
,以溫酒調(diào)下二錢
。(《圣惠方》)②益元陽
,補元氣
,固元精,壯元神:山茱萸(酒浸)取肉一斤
,破故紙(酒浸一日,焙干)半斤
,當歸四兩,麝香一錢
。上為細末
,煉蜜丸
,梧桐子大
。每服八十一丸,臨臥酒鹽湯下
。(《扶壽精方》草還丹)③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:干地黃八兩
,山茱萸
、薯蕷各四兩
,澤瀉、茯苓
、牡丹皮各三兩,桂枝
、附子(炮)各一兩。上八味
,末之
,煉蜜和丸梧子大
,酒下十五丸
,日再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崔氏八味丸)④治腎怯失音
,囟開不合,神不足
,目中白睛多,面色刮白:熟地黃八錢
,山萸肉
、干山藥各四錢
,澤瀉
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去皮)各三錢
。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
。空心服
,溫水化下三丸
。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地黃丸)⑤治老人小水不節(jié),或自遺不禁:山茱萸肉二兩
,益智子一兩
,人參
、白才L各八錢
,分作十劑,水煎服
。(《方龍?zhí)都颐亍罚拗魏疁赝飧兄T癥,大病差后不能自復(fù)
,寒熱往來,虛汗淋漓
;或但熱不寒
,汗出而熱解
,須臾又熱又汗
,目睛上竄。勢危欲脫
,或喘逆,或怔忡
,或氣虛不足以息:萸肉二兩(去凈核),生龍骨一兩(搗細)
,生牡蠣一兩(搗細),生杭芍六錢
,野臺參四錢,甘草三錢(蜜炙)
。水煎服
。(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來復(fù)湯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山茱萸
拼音注音 : Shān Zhū Yú
別名 : 蜀棗、鬾實、鼠矢、雞足、山萸肉、實棗兒、肉棗、棗皮、藥棗、紅棗皮
英文名 :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, Fruit of Common Macrocarpium, Fruit of Japanese cornel Dogwood, Fruit of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
出處 :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1.《雷公炮炙論》:凡使勿用雀兒蘇,真似山茱萸,只是核八棱,不入藥用。山茱萸核能滑精。2.陶弘景:山茱萸出近道諸山中。大樹子、初熟未干,赤色如胡頹子,亦可噉。既干,皮甚薄,當以合核為用爾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[Macrocarpium officinale (Sidb. Et Zucc.) Nakai]采收和儲藏:育苗到結(jié)果需培育6-7年,15-20年為盛果期
。9-11月上旬果產(chǎn)呈紅以時成熟
,分批采摘
,切忌損傷花芽。加工方法可用水煮法
;將紅以新鮮果置沸水中min,及時撈出浸冷水
,趁熱擠出種子,將果肉曬干或烘干即成
。亦可用機械脫粒法
,擠出果肉干燥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00-1500m,稀達2100m的林緣或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灌輸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南。四川有引種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山茱萸,落葉小喬木,高4米左右
。枝皮灰棕色,小枝無毛
。單葉對生;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
,長5-7cm
,寬3-4.5cm
,先端窄
,長銳尖形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,全緣
,上面近光滑
,偶被極細毛
,下面被白色伏毛
,脈腋有黃褐色毛叢
,側(cè)脈5-7對
,弧形平行排列
;葉柄長1cm左右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ㄏ热~開放,成傘形花序
,簇生于小枝頂端,其下具數(shù)片芽鱗狀苞片
;花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花萼4
,不顯著;花瓣4
,黃色;雄蕊4
;子房下位
。核果長橢圓形
,長1.2-1.5cm
,直徑7mm左右
,無毛
,成熟后紅色;果柄長1.5-2cm
。種子長橢圓形,兩端鈍圓
。花期5-6月
。果期8-10月
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。喜光。宜選擇土質(zhì)肥沃
,土層深厚
,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或壤土栽培
。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、壓條繁殖和扦插繁殖
。種子繁殖;秋季果熟期
,采收個大
、色紅的果實作種
,剝?nèi)ス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,清洗出種子
,與細沙分層貯藏越冬催芽
。育苗移栽法:于次年3-4月春播,按行距30cm開漢條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