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ul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ul>
    • <kbd id="s6iya"><pre id="s6iya"></pre></kbd>
    • 登錄
      首頁 >> 中醫(yī)基礎(chǔ)常識 >> 中藥材

      柿子

      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4 00:24:20

  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柿子

      拼音注音 : Shì Zi

      出處 : 《滇南本草圖說》

      來源 : 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

      。霜降至立冬間采摘
      ,經(jīng)脫澀紅熟后,食用

      化學成分 : 果實含蔗糖、葡萄糖

      、果糖
      。未熟果實含鞣質(zhì),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
      。又含瓜氨酸
      。新鮮柿子含碘49.7毫克%

      藥理作用 : 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

      。新鮮柿含碘量高,故可制成某種制劑(去除蛋白質(zhì)及膠性物質(zhì))
      ,用于甲狀腺疾患

      歸經(jīng) : 入心

      、肺
      、大腸經(jīng)
      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、肺
      、大腸三經(jīng)
      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太陰
      、陽明經(jīng)
      。"

      性味 : 甘澀

      ,寒
      。①《別錄》:"味甘
      ,寒
      ,無毒
      。"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
      ,寒,澀
      ,無毒
      。"③《本草衍義》:"性涼。"

      注意 : 凡脾胃虛寒

      ,痰濕內(nèi)盛,外感咳嗽
      ,脾虛泄瀉
      ,瘧疾等癥均不宜食。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凡食柿不可與蟹同
      ,令人腹痛大瀉
      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肺經(jīng)無火
      ,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
      ;冷痢滑泄,腸胃虛脫者忌之
      ;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
      、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。"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凡中氣虛寒
      ,痰濕內(nèi)盛,外感風寒,胸腹痞悶
      ,產(chǎn)后
      、病后,瀉痢
      、瘧
      、疝
      、痧痘后皆忌之
      。"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,潤肺

      ,止渴
      。治熱渴,咳嗽
      ,吐血,口瘡
      。①《別錄》:"主通鼻耳氣
      ,腸澼不足。""軟熟柿解酒熱毒
      ,止口干
      ,壓胃間熱。"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火瘡
      ,金瘡
      ,止痛。"③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"主下痢
      ,理癰腫
      ,口焦,舌爛
      。"④孟詵:"主補虛勞不足。"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潤心肺
      ,止渴
      ,澀腸,療肺痿
      ,心熱
      ,嗽
      ,消痰
      ,開胃。亦治吐血
      。"⑥《嘉祐本草》:"紅柿補氣
      ,續(xù)經(jīng)脈氣
      。醂柿澀下焦
      ,健脾胃氣
      ,消宿血。"

      復(fù)方 : ①治地方性甲狀腺腫:柿未成熟時

      ,搗取汁
      ,沖服。(江西《中草藥學》)②治桐油中毒:柿子或柿餅二至三個內(nèi)服
      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  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慢性氣管炎:用柿子浸出液制成無菌水溶液(每2毫升含柿子0.6克),于膻中

      、定喘
      、肺俞、天突穴行穴位注射
      。每穴注0.3~0.5毫升
      ,每次取1~2穴
      ,交替取穴
      。每日或隔日1次,7次為一療程
      。治療194例
      ,近期控制71例(36.5%),顯效66例(34%)
      ,好轉(zhuǎn)51例(26.2%),無效6例
      ,總有效率96.7%
      。據(jù)觀察,本品具有祛痰
      、鎮(zhèn)咳作用
      ,且祛痰強于鎮(zhèn)咳
      。但注射時有疼痛感
      ,去除蛋白后則疼痛輕微。

      各家論述 : 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鼻者肺之竅也

      ,耳者腎之竅也
      ,二臟有火上炎,則外竅閉而不通,得柿甘寒之氣
      ,俾火熱下行,竅自清利矣
      。肺與大腸為表里
      ,濕熱傷血分,則為腸辯不足
      ,甘能益血
      ,寒能除熱
      ,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
      。"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鮮柿,甘寒養(yǎng)肺胃之陰
      ,宜于火燥津枯之體
      。以大而無核,熟透不澀者良
      。或采青柿
      ,以石灰水浸透,澀味盡去
      ,削皮噉之
      ,甘脆如梨,名曰綠柿
      。"

     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      《中華本草》:柿子

      拼音注音 : Shì Zi

      出處 : 出自《滇南本草圖說》。1.《本草拾遺》:飲酒食紅柿

      ,令人心痛
      ,亦令易醉,陶云解酒毒
      ,失矣
      。2.《日用本草》:柿,水藏者性冷
      ,鹽藏者有毒。3.《綱目》:生柿置器中自紅者
      ,謂之烘柿
      ;日干者,謂之白柿;火干者
      ,謂之烏柿
      ;水浸藏者
      ,謂之醂柿
      。烘柿,非謂火烘也
      ,即青綠之柿
      ,收置器中,自然紅熟如烘成
      ,澀味盡去,其甘如蜜
      。醂
      ,藏柿也,水收鹽漬之外
      ,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
      、四度,令汁盡
      ,著器

     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ospyros kaki Thunb.采收和儲藏:霜降至立冬間采摘

      ,經(jīng)脫澀紅熟后
      ,食用。

      生境分布 : 多為栽培種

      。分布于華東
      、中南及遼寧
      、河北
      、山西、陜西
      、甘肅
      、臺灣等地。

      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大喬木

      ,高達14m。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
      ,長方塊狀開裂
      ;枝開展
      ,有深棕色皮孔,嫩枝有柔毛
      。單葉互生
      ;葉柄長8-20mm
      ;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
      ,長5-18cm,寬2.8-9cm
      ,先端漸尖或鈍
      ,基部闊楔形,全緣
      ,上面深綠色,主脈生柔毛
      ,下面淡綠色
      ,有短柔毛,沿脈密被褐色絨毛
      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      ;s性,雄花成聚傘花序
      ,雌花單生葉腋;總花梗長約5mm
      ,有微小苞片
      ;花萼下部短筒狀,4裂
      ,內(nèi)面有毛;花冠黃白色
      ,鐘形,4裂
      ;雄蕊在雄花中16枚
      ,在兩性花中8-16枚,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
      ;子房上位
      ,8室,花柱自基部分離
      。漿果形狀種種
      ,多為卵圓球形
      ,直徑3.5-8cm,橙黃色或鮮黃色
      ,基部有宿存萼片
      。種子褐色,橢圓形
      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      ;ㄆ?月
      ,果期9-10月

      化學成分 : 果實含蔗糖、葡萄糖

      、果糖
      。未熟果實含鞣質(zhì),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(leucoanthocyanin)
      。又含瓜氨酸(L-cit-rulline)。新鮮柿子含碘49.7mg%

      藥理作用 : 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

      。新鮮柿含碘量高,故可制成某種制劑(去除蛋白質(zhì)及膠性物質(zhì))
      ,用于甲狀腺疾患

      歸經(jīng) : 心;肺

      ;大腸經(jīng)

      性味 : 甘;澀

      ;性涼

      注意 : 凡脾胃虛寒

      ,痰濕內(nèi)盛,外感咳嗽
      ,脾虛泄瀉
      ,瘧疾等癥均不宜食。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凡食柿不可與蟹同
      ,令人腹痛大瀉。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肺經(jīng)無火
      ,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
      ;冷痢滑泄,腸胃虛脫者忌之
      ;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
      、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
      。3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凡中氣虛寒
      ,痰濕內(nèi)盛
      ,外感風寒,胸腹痞悶
      ,產(chǎn)后
      、病后,瀉痢
      、瘧、疝
      、痧痘后皆忌之

      功能主治 : 清熱;潤肺

      ;生津
      ;解毒。主咳嗽
      ;吐血;熱渴
      ;口瘡
      ;熱痢
      ;便血

      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鼻者肺之竅也

      ,耳者腎之竅也,二臟有火上炎
      ,則外竅閉而不通,得柿甘寒之氣
      ,俾火熱下行
      ,竅自清利矣。肺與大腸為表里
      ,濕熱傷血分,則為腸澼不足
      ,甘能益血,寒能除熱
      ,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
      。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鮮柿
      ,甘寒養(yǎng)肺胃之陰,宜于火燥津枯之體
      。以大而無核
      ,熟透不澀者良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虿汕嗍粒允宜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,澀味盡去
      ,削皮噉之,甘脆如梨
      ,名曰綠柿
      。3.《別錄》:主通鼻耳氣
      ,腸澼不足
      。軟熟柿解酒熱毒,止口干
      ,壓胃間熱
      。4.《干金·食治》:主火瘡,金瘡
      ,止痛
      。5. 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主下痢
      ,理癰腫
      ,口焦,舌爛
      。孟詵:主補虛勞不足
      。6.《日華子本草》:潤心肺
      ,止渴,澀腸
      ,療肺痿
      ,心熱,嗽
      ,消痰
      ,開胃
      。亦治吐血
      。7.《嘉佑本草》:紅柿補氣
      ,續(xù)經(jīng)脈氣。醂柿澀下焦
      ,健脾胃氣
      ,消宿血。

     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  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297.html.

      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

      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
      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
      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
      ,我們會立即處理
      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
      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
      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
      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
      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      上一篇:

      下一篇:

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
      猴頭菌
  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猴頭菌別名 : 猴頭、刺猬菌
      石長生
      拼音注音 :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: 丹草
      、長生草、丹沙草
      、生肌草
      、石中珠、巖浮萍
      、豬毛七
      、水豬毛七、豬鬃草
      、豬毛腳筋草出處 : 石長生
      ,始載于《本經(jīng)》
      ,一名丹草
      ,列入下品。1.《別錄》云:“石長生,生咸陽山谷
      。”2.《本草
      大青木
      拼音注音 : Dà Qīng Mù別名 : 路邊青
      、臭葉樹
      、羊咪青、青心草
      、臭大青
      、鴨公青、淡婆婆
      竹葉心
      來源 :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(Rendle)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
      。性味 : 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