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 : 夾竹桃科水甘草Amsonia sinensis Tsiang et P. T. Li,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: 浙江、安徽 性味 : 甘,涼。 功能主治 : 主治小兒風熱,丹毒。 用法用量 : 3~5錢,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。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Shuǐ Gān Cǎo 出處 : 水甘草始載于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,云:"水甘草生騖州(江西高安縣)……春生苗,莖青色,葉如楊柳,多生水際,無花。七月、八月采。"并附"藥州水甘草"一圖,所述形態(tài)及生境,與今夾竹桃科植物水甘草較相符。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水甘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sonia sinensisTsiang et P.T.Li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,高30cm。全株無毛;莖草灰色。葉互生,膜質;葉柄長達3mm;葉片狹披針形,先端漸尖,長2.2-4.8cm,寬5-8mm。聚傘花序頂生,花萼5深裂,萼片卵圓形,先端漸尖,長約2mm,基部內面具5個小腺體;花冠高腳碟狀,花冠筒圓筒形,向喉部漸寬大,長達10mm,基部直徑2mm,喉部直徑約4mm,內面被長柔毛;花冠裂片5枚,長圓狀披針形,長達5mm;雄蕊著生于花冠筒近喉部,花藥長圓形,鈍頭;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,無毛;花柱絲狀 化學成分 : 全草含一種吲哚生物堿,水甘草堿(amasosinine) 性味 : 苦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。主小兒風熱 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10-15g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42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
上一篇:
水珠草
下一篇:
水田七
《中華本草》:水甘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