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uǐ Zhù Má
別名 : 山麻、水麻、懸鈴木葉、掌葉麻、大水麻、水禾麻、馬鞭麻、龜尾麻、藪苧麻、芙蓉麻
來源 : 蕁麻科水苧麻Boehmeria platanifolia (Maxim.)Franch. et Sav.,以根、全株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江西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。
性味 : 淡,溫。
功能主治 : 解表,生肌。主治頭風(fēng)及發(fā)燒;外用治跌打損傷,痔瘡。
用法用量 : 配方用,水煎服。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Shuǐ Zhù Má
別名 : 水麻、八棱麻、大接骨、大糯葉
出處 : 始載于《中國經(jīng)濟植物志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水苧麻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othmeria macrophylla Hornem.[B.platyphylla D.Don]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山地林下或溝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半灌木,高達4m。小枝生短伏毛。葉通常對生;葉柄長1-10cm;葉片卵形或?qū)捖研?,長5-13cm,寬4-9cm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基部圓形,邊緣密生牙齒,兩面疏生短伏毛;基生脈3條。雌雄同株或異株;花序膠生,長約10cm,稍分枝或不分枝;雄花直徑約2mm,花被片4,雄蕊4;雌花簇球形,直徑約2.5mm,雌花被管狀,生短毛,柱頭絲形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水苧麻中含生物堿:3,4-二甲氧基-ω-(2-哌啶基)苯乙酮[3,4-dimethoxy-ω-(2′-piperidyl)acetophenone][1],小穗苧麻素素(Cryptopleurine)[2]。葉和細枝中含5α-豆甾烷-3,6-二酮(5α-stigmastane-3, 6-dione),19α-羥基熊果酸(19α-h(huán)ydroxy-ursolic acid)即坡模醇酸(pomolic acid),齊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羽扇豆醇(lupeol)和β-p谷甾醇(β-sitosterol)等[3]。
性味 : 味微苦;辛;性溫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除濕;通絡(luò)止痛;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0~30g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;或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治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45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水莧菜
下一篇: 水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