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: 粗糠樹、千羊白、白馬桑
來源 : 忍冬科水馬桑Weigela japonica Thunb. var. sinica (Rehd.) Bailey,以根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華東、華中、華南、西南。
功能主治 : 補虛弱。
用法用量 : 根3~5錢,燉雞蛋或豬肉吃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Shuǐ Mǎ Sānɡ
別名 : 白馬桑、水吞骨
出處 : 《新修本草》載有楊櫨木,云:"生籬垣間,一名空疏,所在皆有。"《植物名實圖考》載半邊月,云:"生廬山,小樹枝,攢生梢頭,葉似繡球花葉而窄,粗紋極類。春開五瓣短筩子花,外白內紅,似杏花而尖,多蕊。"觀其附圖為子房下位,合瓣花,葉對生,結合產(chǎn)地、生境描述及《新修本草》所載枝葉臨床功用,上述所指應為本種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忍冬科植物半邊月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Weigela japonica Thunb. Var. sinica (Rehd.) Bailey [Dieruilla japonica (Thunb.) DC.var. sinica Rehd.]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凈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50-1800m的山坡林下、山頂灌叢和溝邊等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半邊月 灌葉灌木,高達6m;葉柄長0.5-1.5cm,有毛;葉長卵形至卵狀橢圓形,稀倒卵形,長5-15cm,寬3-8cm,先端漸尖至長漸尖,基部寬楔形至圓形,邊緣具鋸齒,上面深綠色,疏生短柔毛,脈上毛較密,下面淺綠色,密被短柔毛。單花或具3朵花的聚傘花序,生于短枝的葉腋或頂端;萼筒長10-12mm,裂片5,條形,長5-10mm,被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紅色,花開后逐漸變紅色,漏斗狀鐘形,長2.5-3.5cm,通常有毛,筒基部呈狹筒形,中部以上突然擴大,裂片5;雄蕊5,著生近花冠中部,花絲白色,花藥黃褐色;花柱細長,柱頭盤形,伸出花冠外。蒴果長圓柱形,長1.5-2cm,先端有短柄狀喙,疏生柔毛。種子具狹翅。花期4-6月,果期6-7月。
性味 : 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 : 益氣;健脾。主所虛食少;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9-15g;或燉雞蛋或豬肉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49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水香柴
下一篇: 水馬桑枝葉